搜尋此網誌

[轉貼] 當代20位博士談佛教,震撼!


【慧日文摘】當代20位博士談佛教,震撼!

1、曼徹斯特科技大學 蘇琪瓏博士:
這麼些年的走南闖北、從東到西的經歷,讓我的感觸與體會日漸良多,特別是在來到英國之後。在西方,我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士都在接觸、鑽研、實修佛法,看來佛陀的智慧之光正在一點一點照亮西方的廣闊天地。

對於佛法的科學性、可行性、究竟性,我相信廣大西方人士信受奉行的經歷,一定會成為它們最可靠的佐證,這一點只需留待時間去證明。在這種日益高揚的全球學佛熱的升溫中,我更是希望自己曾經走過的這段彎路會給同行者及後來人提供借鑑與幫助。

我真誠希望每一個學佛人都能把佛法的無我觀念深植自己的靈魂深處,在時時拂拭矇蔽在自性光芒之上的自私自利的行為障垢時,靠著精勤的自我觀照、自我反省、自我改進、自我圓滿之努力,早日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嶄新的真正的佛教徒。


2、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 林明博士 :
我在佛學院拜見的這些高僧大德都讓我感覺是如此地平易與隨和,他們的智慧、自在、慈愛深深地吸引了我。這種吸引不是來自口若懸河的說教,也不是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稱頌他們的神通奇蹟,而是他們在日常舉止上所表現出來的謙遜、機智、從容,與處處發自內心的對別人的尊重與關愛,特別是他們對外境一切顯現的隨緣、自在、無礙和放得下的曠達胸懷。

在與幾位法師的交談中,我發現他們對世間科學知識有著廣博的瞭解。相比之下,那些沒看過一本佛經卻常常批判佛教為迷信、消極的所謂科學家們真是應該覺得臉紅,而法師們倒是沒對他們說過一句誹謗的話!


3、南京大學博士生 石成薈:
入得佛門,在初步瞭解了它的義理後,我越來越覺得佛法於人生的助益實在是太大了,特別是當你把它落實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以後,你真的會體會到佛法不離世間覺的味道……

從我個人的經歷來看,我越發覺得佛法的確可以讓一個人在這個令人眼花繚亂的社會中,保持住自己的身心平衡、理智與情感的平衡、責任與權利的平衡、付出與得到的平衡……

簡單地說,佛法可以讓一個人學會約束自己、尊重真理、敬畏因果;可以讓一個社會充滿和諧、互讓、友愛,還有寬容。


4、武漢大學哲學學院2006級博士生 徐謹:
而是實《了凡四訓》不僅改變了我對命運的看法,而且促使我由此真正進入佛法,開始尋求命運生命的真理,以前讀研究生時對佛學也有接觸,但是只限於一些玄妙的理論(如三諦圓融,一真法界,唯識無境),而根本不知道佛法與儒家學說一樣,不只是學問研究的對象,踐的真理。直到讀《了凡四訓》之後,我才真正把佛法當作解決生死問題的我唯一鑰匙,深入下去,也才真正瞭解佛法是圓滿的,才開始生起正信。


5、浙江大學 無忌博士:
現在,我感覺最欣慰的一點就是我有佛法相伴。因為有了它,生存於紅塵之間,我才能時時提醒自己「志當存高遠」、心繫佛法上;因為有了它,我才可以放下一切對物慾的貪執,心情才得以變得更恬淡、更愉悅、更豁達;因為有了它,我才感到靈魂有了終極的歸宿,人生自此多了一條了生脫死的光明大道。

因佛法而重新感悟生命的我,真的是期盼能在不久的將來,將生命打造成出入無礙、生死自在的從容而任運的狀態。有一種心境總像是既壁立千仞般豎窮天際、橫斷學佛者升進之路,又似小橋流水一樣親切隨意地召喚著我前去領略、安住,那就是:「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6、蘭州大學 覺旻博士:
學佛並且出家後,我的生活一點也沒被侷限,反而更加寬廣起來。因為外在的執著被慢慢地放下,煩惱在不斷的自我觀照下日趨減少。也許表面的生活並不像過去那樣五光十色,而心靈的世界卻越發豐富且燦爛。學佛並不在神通感應的追求,而在於自我的深刻剖析,以及隨之而來的心境的提升和智慧的增長。

學佛的好處無法言盡,不過有一點卻始終令我感念於懷:靠著佛法,我的新生命終於已毫無疑問地站在了邁向解脫的起跑線上……


7、正在攻讀博士後學位的妙方,談到了對她影響最大的幾本佛教讀物:
讀《地藏經》時,有種百感交集、熱淚盈眶的感受;讀《金剛經》時又有種通體暢快、輕安自在的感覺;讀《米拉日巴傳》、《虛云老和尚年譜暨法匯》時,則完全被前輩高僧大德們的行持所打動。

如果你也想一探佛門的萬千風采,並學會堅韌、學會抵禦各種低級但卻難以抵擋的誘惑、學會尊重並探求真理,那就不妨試著打開這幾本書看看吧!


8、清華大學 李明豪博士:
我的父母曾經不解地問過我:「你讀了這麼多年的書,學歷好歹也是個博士了,為什麼還要信佛呢?」以他們的觀念來衡量,似乎學佛只應該是下里巴人經營的買賣。我的不少同學也有類似的疑問,在對佛法並不瞭解的情況下,誤解和偏見以及排斥,總是掛在他們那隨意就妄加評論的嘴邊。

在大多數我所接觸過的普通民眾中,他們似乎都認定佛教是一個壞東西(badthing),因而根本就沒有瞭解它的必要。不僅如此,還應該避而遠之,甚或大加討伐。這種對佛教的態度讓我感到很傷心,因為我自己的接受佛教,是這麼些年來不停地求知、思索、觀察和體驗的結果。但我最終捧若至寶的佛教,卻被大多數的人們因不識而誤解、甚至丟棄,這讓我確實有種難以言述的悲哀。


9、王博士曾就讀於天津南開大學,後又於四川社會科學院獲得了碩士學位。現在他已成為博士生導師,且工作於美國。他說:
我本人依靠種種因緣也了知了一些佛法的基本道理,我開始堅定地相信如果真能掌握佛陀教言的話,那真應該算是圓滿的智者行為,怎麼能談得上精神有問題呢?

在西方國家,很多具智之人都把佛學看成解決人類精神危機、人格缺陷的學問與實踐手段,學佛者是充滿生命力、活力的身心調適者、改造者,絕非消極避世的社會碩鼠與精神鴉片。

把學佛之人當成無知、怪異、瘋狂的看法,在西方並沒有任何廣大市場……佛教徒是為了活得更明白、更自在、更智慧,才踏上學佛這條陽光大道的……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知識分子信仰宗教的人士已越來越多,因宗教所欲解答的實為人類最關心、卻一直無法用科學加以闡釋、解決的命運歸宿問題。在這種心態背景下,深奧、縝密、究竟的佛教才開始大興於美國,並受到了美國智識界的廣泛歡迎。通過深入研究,瞭解佛法教義之士在西方已日漸增多。


10、清華大學的博士生吳天義也曾專門談論過有關佛法的唯物、唯心之爭。這個今年只有二十五歲的小夥子,本科、碩士都是在清華完成的。作為中國最著名的理工科院校培養出的一名標準的科技工作者,我想他對此問題的看法,應該給人們帶來一些別樣的啟迪:

一般的唯物主義者都認為佛教是唯心(主觀唯心)的,做出這一論斷的原因,大概是看到佛經裡有很多類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色即是空」、「覺者如虛空」、「諸行無常」等等的說法就望文生義地做出了這種結論。其實佛法分為證法和教法兩大部分,世間學者大都依文解義,從未曾親證其境界就下判斷,這本身就應該算是一種最標準的「唯心」行為。

即就是單就教法而言,世間學者望佛教之文,也錯解了佛法本義,他們又有誰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做過徹底、辯證、深入的思考呢?

佛法是一門大科學,是古聖先賢依靠佛陀教言,也憑藉自身努力對宇宙奧妙進行精進探索的結晶。同樣,現代物理學也是在對宇宙進行探索,一個人想對現代物理學有個基本瞭解,也得從小學讀到大學,至少花上十幾年的時間。那麼要想對佛法真正徹悟豈不更要猛下苦功,做不到這一點,任何對佛法的認識都難免主觀臆斷的嫌疑。


11、某大學博士 智妙:
在他們的指點及幫助下,我開始閱讀一些《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之類的淺顯讀物,並發覺書中所述很有意思。接下來我又開始看《無量壽經》、《地藏經》等經文,起先是從文學角度來看,覺得佛經真是「信、達、雅」的典範。佛經的文字精練樸實卻又優雅動人,章法結構也嚴謹合理。再深入下去,我便不得不驚嘆於佛經中所蘊含的深廣智慧與慈悲了。

從此我下定決心要深入佛法、深入經藏了。毫不誇張地說,是三寶給了我全新的生命。一個虔誠信仰佛法的人,實在是太有福氣了,就像一個很貧窮的人得到了無盡的寶藏一樣,佛法可以讓他受用終生。有了佛法的人生,才是賦予生命以最終目標與歸宿的永恆解脫!


12、北京大學在職博士生 圓善:
發自內心地奉勸一句,不管有沒有人聆聽:請把時間抽出來一部分投入到對佛法的研習中來吧!對我個人而言,佛法帶給我的最大利益便是讓我明白了打碎我執、樹立空性正見的重要意義。這樣,我就能一步一步走向自在、走向自由、走向解脫。總有一天,我會與《高僧傳》裡的那些先行者共游舞的,我堅信!


13、南京大學博士 如是:
皈依佛門後,在上師指導下修加行、唸誦百字明和金剛薩垛心咒、吃長素、因緣具足時常在佛菩薩像前自誓受八關齋戒、唸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佛力感應真是不可思議,漸漸地我的身心發生了明顯的改變與進步。確如《楞嚴經》所云:「情重斯幽,想明斯聰」,信佛之前,我對愛情是很執著的,那時的我其實可以說是一個很愚鈍的人,學習成績不好、心裡整天晃晃悠悠不知所終……

信佛實修之後,情執越來越淡泊,而智慧則大為增上,最關鍵的是,自己終於明白了從五蘊假合之身中誕生愛情的荒謬與無望。以前還有一個壞毛病,即驕慢心特重,而在修習五加行中的大禮拜後,對萬事萬物日漸生發出一種恭敬、慈悲、平等、清明而又歡喜的心態。


14、艾澤生博士:
通過修持佛法,不僅自己的性格有所改善,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取捨善惡、淨化自心的道理。這個道理才是真正的財富,不但能令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及價值取向,而且還能令我們今生後世都得到暫時與究竟的安樂。可以這麼說:學佛之路,就是通往幸福快樂之路。


15、斯里蘭卡弗那多博士:
佛教之生活法,能使人們得到安樂,並使生活成為合理,至誠和平;使人類確知戰爭是野蠻愚痴的最良方法,無過於宣傳佛教之道理及見解。佛教不強人盲從,但凡有思想智慧之人,就佛教道理深思諦觀,則未有不怡然煥然,心安理得者。


16、荷蘭弗朗基博士:
世界戰亂的根源,是由於某些國家貪婪心太重,權利心太濃,恃強凌弱,稱王稱霸,以致發展成殘酷的戰爭。摩西十誡已經提及,但道理沒談透,故沒能收弭兵之效。獨有佛說非常究竟,特別是佛教戒律非常精粹。假使能使佛教普及,則世界大同就可拭目以待了。


17、日本京都大學 心理學教授佐滕幸治博士:
坐禪學佛有十種心理方面的效果:1、忍耐心的增強,2、治療各種過敏性疾患,3、意志力的堅固,4、思考力的增進,5、形成更圓滿的人格,6、迅速地使頭腦冷靜,7、情緒的安定,8、提高行動的興趣和效率,9、使肉體上的種種疾病消失,10、達到開悟的境地。


18、愛德華•康澤博士(Dr. Edward Conze),《佛教》作者:
佛就像一位醫生,就像醫生必須診斷和弄清不同疾病徵兆,他們的起因,對治的方法藥方一樣;佛陀所展示的「四聖諦」也同樣指出了苦的範圍,苦的起因,苦的息止,以及通向息止痛苦的途徑。


19、拉達克里希南博士(1888—1975),印度政治家,哲學家:
佛陀從未在任何場合發過火,也沒有在任何事情上說過一句不仁慈的話。我們欽佩佛陀的明智而合理的思想。每當我們閱讀佛經的時候,我們就會被佛陀的明智而合理的思想所打動,他把倫理道德(戒)置於首位——正見或合理的見解。他盡力為人們刷淨了所有那些妨得擾亂他們視野和命運的陳詞濫調。(《喬達摩佛陀》)


20、格雷厄姆•豪(美國心理學博士):
只要去讀一段佛經便會發現,遠在2500年前,佛的弟子們就懂得了有關我們現代心理學上的問題,其水平遠遠超出了世人對他們的信任。在這個時候,他們就開始研究這類問題並找出了它們的答案。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隨喜轉載,功德無量。

轉貼自:慧日传喜 - Google+

標籤

八風 (1) 三慧 (1) 三寶 (2) 亡靈 (1) 不老不死 (1)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1) 中道 (1) 六度萬行 (3) 六道眾生 (1) 天下名山僧佔多 (1) 天龍八部 (1) 出家 (1) 弘一大師 (1) 正法 (1) 玄一 (2) 玄一自性自度 (1) 生龜脫殼 (1) 地皎法師 (1) 地藏菩薩 (1) 地藏道場 (1) 此生不能不認識的一個人 (1) 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 (1) 自傘自度 (1) 伽藍菩薩 (1) 佛光大辭典 (1) 佛典故事 (1) 佛教四大菩薩 (1) 佛教典故 (1) 佛教藝術 (1) 佛經 (2) 佛像 (1) 佛說鹹水喻經 (1) 妙蓮老和尚劉德華 (1) 戒律很重要 (1) 改習慣 (1) 改變命運的鑰匙 (2) 走火入魔 (1) 定弘法師 (1) 空觀 (1) 南無大願大孝地藏王菩薩 (1) 南無地藏王菩薩 (3) 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 (1) 南無觀世音菩薩 (1) 宣化上人 (2) 度自己第一要緊 (1) 持戒 (1) 故事 (32) 星雲大師 (2) 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 (3) 修行 (2) 修行要注重德行 (1) 冤親債主 (1) 師父說 (1) 海濤法師 (1) 真正的大孝 (1) 神通 (1) 索菲亞 (1) 般若 (1) 衲履足跡 (1) 高僧大德 (4) 鬼神 (1) 淨空老和尚 (2) 淨空老法師 (1) 淨空法師 (1) 淨界法師 (1) 深信因果 (2) 通靈少女 (1) 善知識 (3) 智者大師 (1) 無形眾生 (1) 菩薩六度萬行 (1) 超度 (1) 超度的理論與事實 (1) 開示 (3) 開悟 (1)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1) 楊子佛教禮儀 (1) 聖誕日 (1) 聖嚴法師 (2) 僧寶 (1) 夢參老和尚 (2) 慈濟 (1) 語錄 (8) 劉德華妙蓮 (1) 劉德華和尚 (1) 慧果居士劉德華 (1) 慧律法師 (2) 學佛 (2) 學佛答問 (2) 磨出精華 (1) 積功累德 (2) 隨喜功德 (1) 靜思語 (1) 斷惡修善 (2) 證嚴上人 (1) 證嚴法師 (1) 關聖帝君 (1) 懺悔業障 (2) 譬喻 (1) 護法神 (1) 靈性 (1) 靈界的譯者 (1) 靈異事蹟 (1) 鑽石 (1) buddha (31) karma (1) logos3721 (1) movie (1) youtube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