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2的文章

【有播種才會有收成】

有播種,才會有收成 星雲大師 記得一九五一年,我在新竹「台灣佛教講習會」教書時,有一次在路上,一位正在掃地的沙彌來問我:「我常看到有人送面給您吃,為什麼別人都喜歡煮給你吃,卻不煮給我吃呢?」他問得天真,但我一時卻不知要怎麼說,看他在掃地,即刻回答他:「只要你好好掃地掃個十年,自然就會有人煮面給你吃了。因為『有播種,才會有收成啊』!」 「有播種,才會有收成」,這雖是一句老生常談,但是真正透悟其中道理而去實踐者幾希。發明之王愛迪生曾說:成功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就靠著勤勞服務,得到大眾的支持,使得他的企業蒸蒸日上。 凡此都說明了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但就有許多人不想付出努力,只想投機取巧,坐享其成,結果即使得到了想要的名利富貴,轉眼也會成空,因為這和因果業報的自然法則是相違背的。像社會上一些人雖然年富力強,但不想憑勞力賺錢,只有用偷搶詐騙的方式來巧取豪奪,結果鎯鐺入獄,讓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在牢房裡度過,豈不可惜!提婆達多為了爭奪教團的領導權,而譭謗佛陀,破壞僧團的和合,結果墮入地獄,受無量劫苦。沒有「播種」而強求「收成」,就好比緣木求魚,無有是處。 其實,看到別人「播種」,自己也跟著隨喜讚歎,享有「收成」就好了,為什麼要打擊掠奪呢?一九九六年,悉尼南天寺落成時,澳洲總理基亭特頒賀辭,讚美南天寺是澳洲重要的宗教據點,也是南半球第一大寺;新南斯威爾省省長卜卡前來參加,稱道南天寺是新南斯威爾省最重要的建築,也是南半球的天堂。布里斯本政府對於中天寺在當地社會的貢獻不但支持獎勵,而且給予我們居留上的便利。前幾年,洛根市市長羅德葛利還親自蒞臨中天寺,以佛教儀式,為兩位住眾舉行宣誓入籍典禮。我在心中不禁禮讚:「偉大的澳洲!」目前澳洲處處呈現和樂景象,追根究底,不正因為澳洲人「播下」寬容隨喜的「種子」,所以才有如此豐美的「收成」嗎? 「有播種,才會有收成」是千古不易的真理,即使是證悟宇宙真理的佛陀,雖然進出皇宮,化導貴族,深入市井,度眾萬千,但有一次在毗蘭邑托缽時,卻空缽而返,以馬麥充飢達九十天之久,但是佛陀的弟子目犍連尊者無論到那裡托缽,都能滿載而歸。眾人怪而問之,佛陀自述這是由於在因地時,見比婆葉如來為病比丘托缽請食,曾經說過:「髡頭沙門應食馬麥,不應食甘饌。」以是惡語,故有如斯報應;而目犍連則在過去世曾和當地居民結過深

《六祖壇經》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此話怎講?​師:不識本心,修來修去就是有相的修行 ; 有相的修行叫做生滅法,不管修得多努力、多辛苦,最多只得到生滅的三昧。​然而這樣的修行,畢竟與解脫是風馬牛不相干的。​

《六祖壇經》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此話怎講?​ 師:不識本心,修來修去就是有相的修行 ; 有相的修行叫做生滅法,不管修得多努力、多辛苦,最多只得到生滅的三昧。 ​然而這樣的修行,畢竟與解脫是風馬牛不相干的。​ 學佛與修行​ ○「修」就是修明白,明白之後,以理貫徹到宇宙一切事物、這就是「行」。 稍有一者不通不慎、就是輪迴的種子,因迷惑而為眾生。 正覺的種子遍滿了,就能完全明白。​ ○學道要明白「心」,才能除去習氣。​ ○明白佛法的人,不會去改變一切的緣。因為好緣、壞緣都像過路客。修道人對好、壞緣都不取也不捨,所以能夠平等。 ​ ○佛法沒有三世,現下就是宇宙、就是三世。過去是我、未來是我、現在也是我。而真正的「我」是無相的,所以當下即是。​ 👉許多禪修教導中,會以行禪的形式,透過放慢行走的動作,以覺察行走的每一個細節。 作為我們平常攝心的方法,讓心沒有機會到處攀緣​ https://edu.ljm.org.tw/education/show.aspx?ID=1306​ 文:《 般若 ─ 菩薩活在人間 ​ 釋心道 著 》​ 圖:資料中心提供、教育院編繹室編製​ #佛​ #禪​ #心道​ #靈鷲山 https://www.facebook.com/120527968028422/posts/pfbid0pbBvk16V8YSEyzPTdxUhK2Pf337kDEZz16eGudoeAWCSYp3C1aWV1Ecrtu3rAmVzl/

看人家這個不好那個不好,你永遠成就不了,在你的思想意識中,盡是壞東西,還清淨得了嗎?你的心就污染了,同時要遭果報,沒有舌頭,說不出話。現在口裡總長瘡,舌頭總是爛的,有時是火大,知道了自己要注意一下。

圖片
如何修隨喜? 夢參老和尚 眾生讚歎隨喜的業不大成熟,人家一說誰好,他總要挑點毛病,就連出家人也一樣。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的第五大願“隨喜功德”,乃至於做一點小事。 看見什麼都隨喜一下,這個世界雖然說怎麼壞,我看好事還是很多。 你一天當中所收進來的隨喜功德不可思議,功德無量。 乃至一點小事,法會也好,做佛事也好,幫助人也好,隨便一點,要隨喜人家功德,說: “我很高興!我讚歎隨喜!” 這功德不可思議,都成了你自己的,把所有一切功德都成了你自己的, 你不是缺功德嗎? 他做即我做, 但是要毀謗,他非即我非。 看人家這個不好那個不好,你永遠成就不了,在你的思想意識中,盡是壞東西,還清淨得了嗎?你的心就污染了,同時要遭果報,沒有舌頭,說不出話。現在口裡總長瘡,舌頭總是爛的,有時是火大,知道了自己要注意一下。 隨喜功德佔的便宜最大,特別是隨喜十方法界,一切諸佛菩薩時,都在度眾生,你用不著看見,你發願就好了,隨喜功德,照著《普賢菩薩行願品》,觀想現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正在說法,你怎麼不隨喜一下。 彌勒菩薩在兜率天說法,你常隨喜一下,十方法界一切諸佛都在說法, 為什麼不隨喜,反而一天到晚睜著眼睛看眾生的過惡? 所以要注意,不要毀謗別人,要稱揚別人,一個人能生存必定有他的好處,你就隨順他這一點,他有一點好就可以,你就會積福了。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7KxZxjqJqdhazDDhEfU8Q8vfXyjYKeiNmVe9quKmWRYP4YaXa4R6kvSNeSEbiKevl&id=100009462945992 隨喜功德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華嚴經》

淨旭法師丨中秋吉祥!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 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 《華嚴經》 菩薩就像天上的月亮, 常遊於虛空之中。 眾生要如何與菩薩感應道交呢? 只要眾生的心海清淨,沒有塵垢, 菩提月光真如佛性 就會映現在我們的心上。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8499453056/posts/pfbid02FMr9Y6dhq9AryiM6jLGfUuVComyUne34iif4Xd1rabyGuENHFWwLgExE16E3c8WNl/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過煩惱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確也有忍氣吞聲的意思。

忍氣吞聲就是修忍辱嗎 【聖嚴法師】         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過煩惱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確也有忍氣吞聲的意思。 比如《遺教經》說:「能行忍者,乃可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七也說: 「雲何忍辱? 謂由三種行相應知: ①不忿怒, ②不抱怨, ③不懷惡。」 另《大智度論》卷六亦雲: 「眾生種種加惡,心不嗔恚;種種恭敬供養,心不歡喜。……是為眾生中忍。 」 同書卷十五也有: 「忍諸恭敬供養眾生,及諸嗔惱淫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養恭敬法,及嗔惱欲法,是為法忍。」 在《優婆塞戒經》卷七也另示如下:忍有兩種: 第一是世間忍, 就是能忍飢、渴、寒、熱、苦、樂; 第二是出世間忍, 即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忍罵詈、撾打、惡口、惡事、貪、嗔、疑等,能忍難忍,能施難施。   從以上所引經論內容看來,忍辱二字的涵義甚廣,有拒受諸樂而接受諸苦之意。 無理的侮辱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拒絕美女的投懷送抱,也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而信受佛法中的種種法門,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夠辦得到的。 一般而言,若與自己無關的事,大致能夠忍受;若與切身的名利、眷屬、男女等相關諸事,那就不容易忍了。 佛法不僅為個人忍,也要為眾生忍。到達無諍的程度時,就成了八風吹不動,即對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八種現象,無一不能忍的境界。 所以,解脫的菩薩稱為已得無生法忍。 對於內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等不著,於外六塵的色、聲、香、味、觸、法能不受,即稱為法忍。 如能遇迫害而不嗔,受供養而不喜,既無能受的我,也無使我接受的他,能達如此,則稱生忍。 此不僅是聖位菩薩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 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眾共濟,所以忍辱是建立和樂人間的最佳准則 。   根據這樣的標準,好像忍辱就是忍氣吞聲,一切的冤枉、侮辱、毀謗、打擊,都應該全部接受,沒有反抗的餘地似的。 然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必須注意,如果不是出於智慧的忍辱,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災難,因此透過智慧的觀照,應當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說,風雨水火的襲擊,是無法控制的;但是仍可以未雨綢繆,設法避免,來減少傷害、損失。 業報是要正面接受它,但也可以經過努力,來改變業報的程度和方式 。   所以,若對雙方無損並且有益的事物,那是必須接受的;如果對他有益,於己無益

【其實你不受戒,你犯的戒更嚴重】一個人他不受戒,那麼他的「業」是不斷地在增長,就像《駝鳥心態》。駝鳥看到獵人要打它,它不是跑,是把這個頭鑽到土裡面去,獵人照樣把它打死。

圖片
其實你不受戒,你犯的戒更嚴重 淨界 法師 《五戒修學述要》 有些人說我不敢受戒,我受了戒以後 我會犯戒的。 其實你不受戒, 你犯的戒更嚴重,為什麼? 你不知道懺悔!  受了戒,你還知道怕,你會反省。 所以,受戒,理論上來說,你受了戒比不受戒要來得好。 因為你受了戒你才知道反省嘛,開始有目標了,開始知道修正自己,把自己的過錯至誠地悔改,那麼這個懺悔就會折損業力。 一個人他不受戒,那麼他的「業」是不斷地在增長,就像《駝鳥心態》。 駝鳥看到獵人要打它,它不是跑,是把這個頭鑽到土裡面去,獵人照樣把它打死。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 偷盜它本身會輾轉增勝的。

㊙️你知道經書的困難嗎?「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焉知前者難?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輕易看。」

尊重珍惜前人用血為我們留下的經本 夢參老和尚: 你知道經書的困難嗎? 這個可以跟大家說一說。 過去時候,在唐朝的時代,咱們國家經書不多,印度師父帶來的。 所以那個時候有高僧大德到印度取法去,像玄奘法師、義淨三藏法師,法顯法師,這是我們一般知道的,他們成功了。 成功了就是他們回來,帶回很多經書、翻譯很多經書。 還有去的人死到半路上了,乃至到那,回來沒有什麼成就,沒學到什麼經的,這樣的很多很多。去一百個人,回來十個人也沒有,那時候取經多困難。 那你從長安,經過好幾年才走到印度,現在我們坐飛機兩三個鐘頭就到了,但你到了是到了,經書沒有了。 你現在到印度找經書不如到中國來找,印度沒有了,已經斷了。 那時候取經有多大困難呢? 簡單跟大家介紹,義淨三藏法師有首詩,他就專門說這個取經的困難,他說: 「 晉宋齊梁唐代間 」 從晉朝開始一直到唐代,這個時間很多大德,感覺我們國內沒有經書,想學沒有,到印度去取。 「 高僧求法離長安 」 很多發心到印度取經, 「 去人成百歸無十 」 去一百個人十個也回不來,乃至於回來十個人能翻嗎?翻的是不是滿眾生願呢? 所以義淨三藏法師才嘆息,說在 「晉宋齊梁唐代間, 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 後者焉知前者難」 後來這些賢人,信佛弟子拿起佛經來,他知道這個經怎麼來的嗎?他知道前頭這個大德們取經的困難嗎? 在取經的時候 「 路遠碧天唯冷結 」, 時而天頭,就像經過那個沙漠地帶,在中午像咱們夏天一樣,在早晨晚上比冬天還冷, 所以說 「 路遠碧天唯冷結 」, 你走到那個地區,那時候風沙非常之大,那個沙子,風吹起沙子,把太陽都遮到了, 「 沙河遮日力疲殫 」, 身體一點力量都沒有了,就是精力耗盡了,像這樣死到半路上很多。 「後者焉知前者難」 後來得道友你不知道先賢怎麼樣取經的?經過多少困難? 「 往往將經輕易看 」 拿著經書隨隨便便的不重視,你不知道這個經怎麼來的。 我再把這個詩念一遍,這個義淨三藏法師的詩,希望大家常時觀想時: 「晉宋齊梁唐代間, 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 後者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唯冷結, 沙河遮日力疲殫, 後賢如未諳斯旨, 往往將經輕易看。」 這個道理後來的道友不明白,他拿起經本來輕輕易易就放過了,就看了。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

【不可隨便顯神通】修行人,不可自誇其德,自說是開悟的人,自說是祖師或菩薩。這是打大妄語,將來要墮拔舌地獄的,這話絕不是戲論。唯獨無知無識的人,才有這種自滿的行為。

【不可隨便顯神通】 宣化上人: 修行人,不可自誇其德,自說是開悟的人,自說是祖師或菩薩。這是打大妄語,將來要墮拔舌地獄的,這話絕不是戲論。唯獨無知無識的人,才有這種自滿的行為。 真正有財富的人,絕對不會對人說:「你們知道嗎 ?我有多少鑽石,多少珠寶。全世界所有的財寶,也不如我的多。」 這樣一宣傳,就被土匪視為目標,一定打你的主意,設法來搶奪這批珠寶。 修道也是這樣的情形,不可對人說:「我有神通,可以聽到佛菩薩講話,可以看見佛菩薩現前。」 假設這樣,就給魔王造機會,乘虛而入,和你合作,來指揮你的行動,而做為他的眷屬。 修行人,無論遇到什麽境界,要認清境界,不要被境界所轉,要用定力來轉境界。不可胡言亂語,信口雌黃,說證得什麼神通,見到什麼境界。 要曉得這是魔來作崇,令你失去道心而發狂。 這正是「走火入魔 」的現象,不是真實的境界。 在《楞嚴經》五十種陰魔中,說得清清楚楚,希望大家要徹底研究一番,免上其當。否則,後悔莫及。 林瑞碧讀後心得摘要: 「修行人,無論遇到什麽境界,要認清境界,不要被境界所轉,要用定力來轉境界」。 「不可胡言亂語,信口雌黃,說證得什麼神通,見到什麼境界」。 「要曉得這是魔來作崇,令你失去道心而發狂」。 「這正是“走火入魔”的現象,不是真實的境界」。 https://www.facebook.com/1826620208/posts/pfbid022x9jgLjQgGzBjDMvr37PfWAFFHwSRAtU82A3toxENqHytcjwjbgTU4MxLLAcqgnRl/ 標籤: 宣化上人,神通,走火入魔

順治皇帝出家緣的前世今生⋯

順治皇帝出家緣的前世今生⋯        明末有位老僧,在峨眉山高峰結茅庵隱居。老僧終年不下山,不吃飯,不喝水,閉目打坐。有一個小和尚跟著他,不時下山買米做飯自己吃。就這樣老僧打坐了十多年,徒弟跟隨了十多年。   一天,老僧忽然睜開眼睛,對徒弟說:“我要走了,你好好呆在這兒,不要下山”。徒弟聞此言牽著老僧的衣服大哭,不希望師父離去。老僧勸慰說:“不要悲傷,我們師徒還有見面的一天。”遂從袖中取出一幅畫軸,上面畫著老僧的形像,肖像上眼睛、耳朵、嘴巴、鼻子都有,就是沒有眉毛。老僧要徒弟珍藏師父肖像,說:“我走後,經過十二年,你就下山找我,看見人就拿出畫給他看。如果有人幫你為肖像畫上眉毛,那人就是我。”交代完,老僧就飄然而去。   不久張獻忠流竄入四川,使川民血流成河。老僧的徒弟恪遵師父吩咐,沒有下山,所以性命得以保全。十二年的期限到了時,徒弟才下山,此時清兵入關後,愛新覺羅·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稱大清世祖章皇帝,年號順治。   小和尚輾轉雲游了十多年,走遍天下尋找師父,卻一直沒有找到。後來徒弟討飯討到北京,恰逢順治帝到郊外狩獵。小和尚不知這是皇家隊伍,只牢記師父的囑咐,於是竟上前冒犯御駕,請求順治帝看畫。侍衛大驚,想逮捕老僧徒弟,順治帝卻制止了,要小和尚不妨打開畫軸來過目。小和尚打開畫卷後,順治帝一看,詫異的說:“這肖像怎麼沒畫眉毛呢?”命令左右取硯台、毛筆來,順治帝親手為肖像添上了眉毛。   老僧徒弟此時早已淚雨滂沱,跪倒在地上大喊“師父,我可找到你了!……”。眾人面面相觑,順治帝也吃驚不小。於是小和尚把老僧的囑咐原原本本說了一遍。順治帝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前世是峨嵋山老僧啊!怪不得總有出家的念頭冒出來。   1638年3月15日出生的順治帝,馬上要過23歲生日時,於1661年2月5日,黃歷正月初七子刻,拋棄帝位出走,與徒弟遁跡於普陀山深巖之中。世祖離位後,皇三子玄烨於順治十八年繼承皇位,史稱康熙帝。康熙帝六下江南,目地之一就是探訪順治帝蹤跡,但未如願。   順治皇帝出家偈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最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誰?   不如不來亦不去,也無歡喜也無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凡是知識分子,應該有這樣的志向和抱負。出世修道,也同樣是「為天地立心」。因為維持文化精神的人,雖寂寞窮苦,但是他們是「為天地立心」;而那些延續人類文化於不墜的人,就是「為生民立命」,在佛學上講,就是延續「慧命」。

圖片
☀️張載(橫渠)有四句話: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凡是知識分子,應該有這樣的志向和抱負。出世修道,也同樣是「為天地立心」。因為維持文化精神的人,雖寂寞窮苦,但是他們是「為天地立心」;而那些延續人類文化於不墜的人,就是「為生民立命」,在佛學上講,就是延續「慧命」。 「為往聖繼絕學」,就是今日我們所說的孔孟之道,這是我們中國的文化。說來非常可悲,已經是命如懸絲了。這一民族文化的命運,如千鈞的重量,只有一根絲在吊住,連我們這些不成器的人,也被稱作學人。而我們自己反省,並沒有把文化工作做好,而且白髮蒼蒼,垂垂老矣。再往後看,還未曾發現挑起「為往聖繼絕學」責任的人,所以青年人要立志承先啟後,而且能繼往才能開來。 與這四句話有同樣精神的,是佛家《六祖壇經》中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二者雖儒佛不同,但意義相同,不要有門戶之見。 孟子在這裡,為中國文化思想哲學,立下一個千古不移的原則。他說,「仁言」不如「仁聲」那樣能夠深入人心,產生較大的作用。也就是說一切言語文字的教化,比不上聲望的影響。「善政,不如善教」,好的政治,不如良好教育對人的影響,因為受教者是終身穫益的。「善政,民畏之」,一個好的政治方案,好的法令,可以應付現實的問題,但其利益、效果,到底有時間、空間上的限度;時過境遷,則當別論,不能對永恆的未來,有所改善。教化則不然。「善教,民愛之」,如孔孟之道,千秋萬代,永遠有益人類,太陽沒有毀滅以前,他的價值永遠存在。所以「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這句話對於低吟「命薄不如趁早死,家貧無奈作先生」的教師們,是一種鼓勵,可以寫來貼在案頭,自我安慰一番了,因為教育家負擔的是善教之責。 孟子申述,良善的政治,固然得人民的愛戴,「善政,得民財」,一個方案下來,可以立即得到利益。但施政必依法令,法令對人總有所限制,老百姓遵行法令,多出於怕犯法的心理。「善教,得民心」,對於善的教化,老百姓就以歡喜的心情,愛好的心情而接受。所以善政就得民財,善教就得民心。 中國上古的政治哲學,是「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三者並重的,也是相互兼施的。為政者是作之君,是領導人;同時也是作之師,兼負了教化的責任;也是作之親,像大家長一樣,養育百姓。後來,君道與師道分途,兩者始終不能合一,這是人文歷史的演變。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孟子盡心篇》上篇╱ p. 80 #南懷瑾

【看不到修道人功德,是你的業障】現在眾生的業障相特別重。你看社會上各種奇怪的現象人們不足為怪,倒是佛門中就常被誣蔑。一說到三寶就不信。你不要以為,好像修道人少了。其實修道人不少,是你業障多了。

《看不到修道人功德,是你的業障⋯》 真修道人,是念念放在道上。道就是自利利他。利益他人,也成就自己。 所以無論是建寺,造佛像等,這些都是心要道上。不要迷失了。 所以修道人對于信眾供養,要講兩點 , 第一不攀緣, 第二要有慚愧。    修道人先要安貧,受的了苦,享的了清福。一般居士去供養,甚至供養多了,很容易就起慢心。認為我供養的多,廟是我建的,師父是我供養的。就起慢心,這是很損福報的。要知道,順治皇帝都說,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修道人不是要搞享受,他為眾生建道場,去續佛慧命。不是自己搞享受。    對于信眾供養,修道人都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要去攀緣,去感謝。你供養三寶,是幹嘛的。是為了得到師父對你的好感嗎?這是錯誤的。你供養三寶,是希望獲取三寶給你的福田功德。那修道人就安心修行,成就道業,就是對檀越最好的報答,不是搞個禮品,紀念品送給檀越,這已經是偏離了。    修道人要有一股自尊。你好好修道,自然龍天護持。不要去攀緣,攀來的反而是業障。 修道是要了生脫死嗎。哪怕你要建廟,也是應眾生之請而建,眾生需要,你就做。是度眾生之用。要報答檀越,最好的以修道的功德。    一個地方有修道人,整個地區都收到恩澤。這是不可思議。古人講,山中無道人,朝中無宰相。那些濟世經邦的人才,都是一流的修道人去當的。而且在國家危難時,出來救苦的,都是以修道人為多。你去看歷史,每個更新換代時,都是修道人在幫忙。道家的,佛家的都有。    但修道人也不是清高,也要有慚愧心。吃飯都要心存五觀。 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所以也要很謹慎。在歷史中很多公案,做牛做馬來還的很多。這也要謹慎。     有些人說,現在寺院太物質化了,他寧願在家里誦經,也不願意去廟里。這就是有偏差了。物質化的現象固然有。你作為三寶弟子,自然要護持三寶。現在三寶的存在,畢竟還是以寺院,經文,僧人這三種形象出現的。一個寺院能興旺,都是歷代修道人和龍天護法的護法。作為佛弟子,你不護持寺院,你要護持什麼?    歷代祖師都注重修廟。你看世間的房子,娛樂場所和氣多,相比之下,寺院又有幾個。像基督教,天主教的國家,幾乎每個村落都有教堂。方便信仰。人要有信仰嘛。 你現在能讀到經典,看到經書,都是祖師和三寶的加持才有的。沒有三寶加持,你怎麼遇到經書 。    世間人花錢去享受,沒有意義。不如花錢去供養三寶,

佛教四大菩薩、五大菩薩?

圖片
菩薩六度萬行,五大菩薩, 彌勒,地藏,觀音,文殊,普賢, 菩薩示現,代表,慈願悲智行, 知足,孝敬,慈悲,理智,落實, 我們要學地藏的孝敬,要學觀音的慈悲,要學文殊的智慧,我們現在講理智,要學普賢菩薩的落實,這不是一個身具足了四大菩薩。四大菩薩再要細分,就是無量無邊一切菩薩,這叫法門無量誓願學。 https://amtb-hztv.blogspot.com/2022/08/blog-post_965.html 【彌勒菩薩的兩個表法】人為什麼這麼苦?不知足,知足就離苦得樂。這個表法,這個示現,意思很深很廣,我們要懂。看到彌勒菩薩,不但要懂得他的慈悲,大慈大悲看一切眾生,要看他的知足,彌勒菩薩表這兩種法。 https://amtb-hztv.blogspot.com/2022/06/blog-post_97.html 地藏菩薩【三德秘藏】第一個「法身」是真身,宗門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法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第二個「般若」,般若是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是我們自性裡本來具足,不是從外得來的。無量無邊的智慧,此界、他方,過去、未來無所不知,這是「所知」。還有一個秘藏,「解脫」,就是大自在,就是《華嚴》裡面講「事事無礙」,都是自性裡面本有的、本來具足的。 https://amtb-hztv.blogspot.com/2022/08/blog-post_604.html 【地藏菩薩表什麼法?】代表是孝親尊師,換句話說,他代表淨業三福第一福。沒有佛住世,只要把這四句做到了,在這個世間也能過到幸福美滿的生活。「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地藏菩薩代表這個。 https://amtb-hztv.blogspot.com/2022/08/blog-post_37.html *恭迎 觀音菩薩 出家紀念日!開顯自性大慈悲 出離生死輪迴家|淨空老和尚開示:一、悲智雙運立德名。二、返聞自性成佛道。三、法相莊嚴難思議。四、急難恐怖作依怙。五、楞嚴歸宿在凈土。 https://amtb-hztv.blogspot.com/2021/10/blog-post_94.html 悟後起修,悟了之後,起修是什麼?你雖然是悟了,你過去那些煩惱習氣知見還在,必須把這個東西統統除掉,你才能證果。這兩位菩薩,要是我們用簡單的話來說,文殊菩薩教你看破,普賢菩薩教你放下,就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連佛陀都做不到的四件事情?佛有三能三不能?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六度萬行故事 - 學佛感應

科學證實咒語祈禱確有治病功效

六度萬行 six paramitas

小故事大啟示

[轉載] 我讀《地藏經》超度奶奶的神奇經歷 - 念地藏經感應

慧果居士(劉德華) 與師父妙蓮老和尚的絕問妙答

猶若有人身中毒箭?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