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友分享,師父頭頂放白毫光! 眉間現觀世音菩薩聖像!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 星期二, 3月 21, 2023 佛友分享,師父頭頂放白毫光! 眉間現觀世音菩薩聖像!(師父 悟道法師)(圖文轉載,感恩分享)https://www.facebook.com/100003269496458/posts/pfbid02J2bbEfPiB1baW2DPnXfofUPquWhTdq4kVdxM3n72B9PkDoESMTf4i7spZVXpcwqFl/?mibextid=Nif5oz責任編輯:玄一學佛修行2023_0321_1700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星期日, 12月 26, 2021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玄奘法師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注音: 般若:ㄅㄛ ㄖㄜˇ 菩提薩埵:ㄆㄨˊ ㄊㄧˊ ㄙㄚˋ ㄉㄨㄛˇ 罣:ㄍㄨㄚˋ 涅槃:ㄋㄧㄝˋ ㄆㄢˊ 阿耨:ㄚ ㄋㄡˋ 密咒之梵音: ㄍㄚ ㄉㄝ ㄍㄚ ㄉㄝ ㄅㄚ ㄌㄚ ㄍㄚ ㄉㄝ ㄅㄚ ㄌㄚ ㄙㄢ ㄍㄚ ㄉㄝ ㄅㄛ ㄉㄧ ㄙㄈㄚ ㄏㄚ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sūtra)是闡述大乘佛教的空和般若思想的經典,又稱《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心經》。本經是大品般若及小品般若的實相教理,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加以濃縮後成為二百餘字的極精簡經典,因此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 概論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般若經》的重點都在裡面,其中「般若波羅蜜多」(梵文:Prajñāpāramitā)直譯為以佛法的智慧到達生死解脫的彼岸,代表由文字聞修而親證般若智慧,超越生死苦海,到達不生不滅的究竟解脫境界。 心(梵文:Hṛdaya),原義為心臟,與意識心(巴利文:Citta)不同,在此是心要或心髓之意。日本學者福井文雅,考證「心」(梵文:Hṛdaya)有密咒、真言、陀羅尼的含意,因此可譯為心陀羅尼、心咒。支謙譯本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咒》。梵文本中,又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陀羅尼》,藏文本稱《薄伽梵母說般若波羅蜜多心要》,皆不稱為經(sūtra)。主要是因為此經為觀自在菩薩教導如何修習般若的總持陀... 閱讀完整內容
連佛陀都做不到的四件事情?佛有三能三不能? - 星期五, 4月 01, 2022 佛度有緣人, 佛陀有三不能, 佛三不能, 佛三能三不能, 佛有三不渡, 連佛陀都做不到的四件事情 佛子 問 佛陀 : 您既神通又慈悲 ,為何還有人受苦? 佛陀答曰: 我雖有宇宙最大的神通力,但依然有四件事情是做不到的: 第一,因果不可改: 自因自果,別人是代替不了的; 第二,智慧不可賜: 任何人要開 #智慧 ,離不開自身的磨練; 第三,真法不可說: 宇宙真相用語言講不明白,只能靠實證; 第四,無緣不能度: 無緣之人,他是聽不進你的話的。 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 佛法無邊,難度無緣之人。 佛有三能三不能 一.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 不能即減定業者,謂佛能空一切相, 斷一切眾生之惡,而無法為眾生除免定業 。 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 (謂佛可以洞察勘破一切虛幻事物的本質 成就所有法力法界的智慧) (定業者,決定之業,即木槍馬麥等報是也) 二.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 不能度無緣者, (謂佛可以知悉任何生命的感覺與存在 通曉各維空間任何大小事) (佛能化導一切眾生,而不能度無緣之人也) 三.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生界。 不能盡生界者 謂佛能度世間一切眾生,而不能令眾生界盡也 佛渡有緣之人 與佛無緣, 佛要渡你都沒有辦法 , 所以佛有三不渡 佛之三不渡 一無緣者不渡 二無信者不渡 三無願者不渡 不是仙佛不慈悲,而是你無法渡,仙佛沒有辦法渡你 人的通病,凡事喜歡多問問、多聽聽,再做決定 可是......心若是不夠穩定 問多了,容易心亂如麻,混淆不清 聽多了,容易三心二意,難以決定 適當的請益,可以解決問題並安撫人心 萬萬不可人云亦云、過度迷信 忠言雖逆耳,但卻順於行 而且,術有專攻,學有專精 要針對問題,莫只是挑美言才聽 我們求佛悟道,為的是修持自我內心 要虛心接受並自我反省 經由磨練、考驗,讓自己更善、更加精進 莫信旁門左道,頑固不寧 否則,那就可惜了佛菩薩的一番用心 佛為我們講經,也只是一個藥引 慈悲為善,要從己身真正落實奉行 元圭禅師說佛有三不能: 一不能即滅定業; 二不能化導無緣; 三不能盡眾生界。 一 不能除去眾生既定的業報 ,據《大智度論》記載,即使是佛... 閱讀完整內容
科學證實咒語祈禱確有治病功效 - 星期一, 5月 23, 2016 Keyword :咒語科學, 觀音治病咒, 治病咒語, 治病神咒, 大悲咒治病, 六字大明咒治病, 唵嘛呢叭咪吽(梵文:oṃ maṇi padme hūṃ) [ 圖庫 ] 咒語-大悲咒-buddha-mantra-logos3721-2015-11-12-01 (289KB 高解析度,觀音像襯托,更顯莊嚴華貴。) 咒語與祈禱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可以說從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就早已出現。而在佛教初期,釋迦佛陀最早雖反對過使用咒語,但當他看到很多人患有消化不良等疾病很痛苦時,最終還是出於悲憫之心,將「消除宿食陀羅尼」等諸多祛病咒語傳授給了弟子。在當今佛教中,密宗比顯教更加重視咒語與祈禱的應用。難道說,咒語與祈禱真的有那樣神奇的作用嗎?近年來通過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咒語與祈禱確實有一定的道理,特別是在醫治某些疾病方面更會顯示出它的神奇功效。 據《大正藏》卷五十中記載:唐人神智(819年—886年),從12歲起就開始不斷持誦《大悲咒》。20歲出家為僧後,遍游西南等地區並以大悲水為人治療各種疾病,為民眾廣稱之謂「大悲和尚」。另一個故事中講到:門下員外郎吳宏之妻吳氏虔信觀音,她在一間清靜的小室中備有幾隻裝大悲水的瓶子,許多生病的人喝了這些加持過的水後很快就會痊癒。更神奇的是這些大悲水可以保持很久不壞,冬天甚至不會結冰,人們因此都稱她謂「觀音院君」。 歷史上除用《大悲咒》為人治病以外,在佛教中還有許多消病咒語。如:呼、魯、西、里、嗡、資、哇、資、那、轟、啪、拖。在持咒之前,要先焚香並三拜觀音菩薩。然後誦祈禱文:「唯願觀音大士慈悲,賜我大悲神水,用以治療我(或某某人)的(某某)疾病,以期日後修習佛法早日開智慧救度眾生。」隨後跪在地下用雙手托杯並念咒語49遍,而每念一遍需向杯內水吹一口氣。滿49遍後將杯舉至頭頂,重複念一遍祈禱文後三拜觀音菩薩稱謝,此後即可將水服下。 《藥師經》曰:「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靜澡漱,或食、或葯,或無蟲水、咒一百零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若有所求,至心念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 1932年印光大師在蘇州報國寺閉關期間,家住西華橋巷的吳恆蓀之母突然病危,但不巧的是此時吳恆蓀又去了北京。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吳妻只好令家人到報國寺求印光大師救助。大師得知此事後二話不說,立即對一杯水持咒三遍後讓家人帶走命... 閱讀完整內容
小故事大啟示 - 星期四, 8月 27, 2015 1.借傘 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沒有雨傘,有人建議說:「子夏有,跟子夏借。」孔子一聽就說:「不可以,子夏這個人比較吝嗇,我借的話,他不給我,別人會覺得他不尊重師長;給我,他肯定要心疼。」 ——和人交往,要知道別人的短處和長處,不要用別人的短處來相處和考驗,否則就會友誼不長久。 2.取經 一匹馬、一頭驢聽說唐僧要去西天取經,驢覺得此行困難重重,便放棄了;而馬卻立刻追隨而去,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真經。驢問:「兄弟,是不是很辛苦啊?」馬說:「其實在我去西天這段時間,您走的路一點不比我少,而且還被矇住眼睛,被人抽打。其實,我是怕混日子更累。」 ——真正的累,來自於內心的無知與迷茫。 3.停車 瑞典沃爾沃總部有兩千多個停車位,早到的人總是把車停在遠離辦公樓的地方,天天如此。問:「你們的泊位是固定的嗎?」他們答:「我們到的比較早,有時間多走點路。晚到的同事或許會遲到,需要把車停在離辦公樓近的地方。」 ——多為別人著想時,路才會走得更遠。 4.合作 一日,夜深人靜,鎖叫醒了鑰匙並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為主人看守家門,而主人喜歡的卻是你,總把你帶在身邊,真羨慕你啊!」 而鑰匙也不滿地說:「你每天待在家裡,舒舒服服的,多安逸啊!我每天跟著主人,日曬雨淋的,多辛苦啊!我更羨慕的是你!」 一次,鑰匙也想過一過安逸的生活,於是把自己藏了起來。主人出門後回家,不見了鑰匙,氣急之下把鎖給砸了,並順手扔進了垃圾堆裡。進屋後,主人找到了鑰匙,氣憤地說:「鎖也砸了,現在留著你還有什麼用呢?」說完,把鑰匙也扔進了垃圾堆裡。 在垃圾堆裡相遇的鎖和鑰匙,不由感嘆起來:「今天我們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場,都是因為過去,我們沒有看到對方的價值與付出,而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彼此斤斤計較,相互妒忌和猜疑啊!」 ——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相互的,互相扯皮、爭鬥,只能是兩敗俱傷,唯有互相配合、相互欣賞、相互團結、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珍惜,方能合作共贏。 第1個故事:小孩的心 有一位單身女子剛搬了家,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戶窮人家,一個寡婦與兩個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帶忽然停了電,那位女子只好自己點起了蠟燭。沒一會兒,忽然聽到有人敲門。 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只見他... 閱讀完整內容
六度萬行故事 - 學佛感應 - 星期三, 11月 04, 2015 六度萬行故事, 六度故事, 小故事, 感人故事, story, 圖/轉載自: 佛子天空 藏經閣 X61 No. 1162 淨土資糧全集 2013-06-02 猶若有人身中毒箭 2013-06-02 小故事大啟示 2013-06-02 絕世美女為了出家自毀容顏,苦修30餘年終開悟! 2013-06-02 我讀《地藏經》超度奶奶的神奇經歷 - 念地藏經感應 閱讀完整內容
為什麼不能佩戴佛像? - 星期四, 9月 17, 2015 佛像是佛法的象徵之一,具有表法的功用和神聖的屬性。佛像到底可不可以戴在身上?佩戴佛像是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佛教經典中有佩戴佛像的說法嗎?真的是:男戴觀音女戴佛嗎?佩戴佛像到底會為我們帶來什麼後果……首先,不論是玉質的,還是其他任何材質製成的佛菩薩像的徽章、吊墜、挂件,乃至項鍊、手環之類,在此懇切勸誡:千萬不可戴在身上。 那是什麼原因呢?佛像是佛法的象徵之一,具有表法的功用和神聖的屬性,宗教的神聖性需要具體的象徵物來體現,佛菩薩是人天導師,是眾生出離生死苦海解脫苦難的依怙,佛菩薩作為我們恭敬、禮拜、學習的對象,是我們的目標、榜樣和追求。 我們看到佛菩薩的像,就能時刻記得要學習佛的慈悲;羨慕佛的莊嚴;開顯佛的智慧。但是我們把佛像帶在身上,不論是為了好看,還是為了獲得保佑,都是極大的不恭敬。試想,神聖的佛像怎麼可以成為裝飾物?我們最崇敬的人天導師怎麼可以成為貼身保鏢? 有人可能會說,哪有那麼嚴重,佛像就是佛像。說這個話的人就是對佛法要義缺乏了解。要知道,佛有法、報、化三身,佛像本來就是佛的應化身之一。試問:我們會不會把自己的父母當做裝飾或者擺設,會不會把父母當做自己的家丁或保鏢?道理不言自明。事實上,佩戴佛像,不僅在佛教經典中找不到一處記載,其實佛門高僧也早在百多年前就已經痛陳其弊。 以下引用近代高僧印光大師的話,請大家仔細閱讀,從中不但可以知道為何不能佩戴佛像,也可以知道佩戴佛像何時流行,由誰肇始: 前三日接到歧路指歸二本,見後附之徽章,頗不謂然。民國二年,北京法源寺道階法師做佛誕紀念會,以釋迦佛像為徽章,光絕不知其事。事後道階來普陀,送光一徽章,光痛斥其褻瀆。至十二年仍復如是。 上海亦仿而行之,今居士亦仿而行之。作俑之罪,始於道階。道階尚能講經,而於恭敬尊重,完全不講,亦可嘆也。彼會中所來之一切人員,各須身佩一徽章。若佩之拜佛,亦不合宜。佩之拜人,則彼此折福。然現在由道階提倡,已成通規。光亦知此事不易收拾,然以居士過愛,不能不為一說耳。 再錄印祖弟子一代大德李炳南老居士開示: 現今之善男信女及在家居士,多以玉制(或金銀等)佛像、觀音像挂件為護身符,不僅不帶在衣服外,還緊貼皮膚,入廁不摘,洗澡也不摘,褻瀆之罪絕非淺淺!還妄想依此植福消災,豈有如願之理? !更有傳言所謂:男帶觀音女帶佛'之說... 閱讀完整內容
六度萬行 six paramitas - 星期日, 12月 26, 2021 何謂六度萬行,六度波羅蜜,六度萬行故事,菩薩六度萬行,行六度波羅蜜,六度萬行法英文,六度萬行法,六度萬行法的由來,六度萬行慈濟,六度萬行專案, 布施度慳貪(佈施波羅蜜) 持戒度邪淫(持戒波羅蜜) 忍辱度瞋恚(忍辱波羅蜜) 精進度懈怠(精進波羅蜜) 襌定度散亂(禪定波羅蜜) 智慧度愚癡(智慧波羅蜜) 轉貼自: 佛學常識課本 李炳南老居士著述 五乘佛法,人天二乘止是世法,不了生死;聲緣二乘,雖為出世間法,卻惟自了,未能度眾,仍非究竟;真能上弘下化,廣度群生,悲智雙運,福慧齊修,圓滿佛果的,就是菩薩乘——修「六度萬行」之法,這也才是佛陀說法之真正本義。 六度,即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種法門。度,梵語波羅蜜,新譯為到彼岸,謂行此六法,能令眾生,度生死流,到涅槃岸。本來,行菩薩道,就是志在利益眾生,圓滿佛果,固當統修一切上求下化之法;若略則約為「六度」,廣則總攝「萬行」。分別解說如下: 甲、六度 一、布施度 梵語檀那,此云布施,謂布己所有,施與眾生。所謂未成佛道,先結法緣;是故,菩薩利益眾生,檀那為先。 略分三種:(一)財物布施,指以飲食衣服、田宅珍寶、乃至妻子身命,一切所有內外之財,能施與所需的眾生,稱為財物布施。譬如釋尊往昔投身飼虎、代鴿餵鷹。這可以資助眾生的身命。(二)諸法布施,將自己從經論中,及善知識處,所學世出世法,以清淨心,為人演說,是為諸法布施。譬如孔子講學,釋尊說法。這可以資助眾生的慧命。法華經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故金剛經說: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三)無畏布施,指對遭遇災難危苦心生恐怖者,能為解除,使得無畏,是為無畏布施。譬如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故世號為施無畏者。這可以資助眾生的心安。 約功德言,能行布施,即可除怨,蓋行施就是廣結善緣,故自然無怨;否則,一家飽暖千家怨,財聚則民散,不免橫結惡緣。且行施者,並不致因而缺乏;老子云: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四十二章經云: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約對治煩惱言,則可去除貪慳之障。貪是求其所無,慳是吝己所有,此是煩惱障之根本;行布施法,能破除之。昔釋尊說法,有持華供佛者,佛令放下,其人既置華已,佛仍令放下,其人不解,佛言:放下汝之煩惱。世間之人,... 閱讀完整內容
猶若有人身中毒箭? - 星期五, 8月 28, 2015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比丘喜好思惟「十四難」的問題,他每天反覆思考著這些問題,卻無法找出答案,這令他寢食難安。有一天,比丘終於忍不住了,帶著自己的衣缽走到佛陀的住處,跟佛陀說:「佛陀,請為我解答十四難的問題,如果我明白了,就繼續留在僧團。如果您無法為我解答,我就要離開您,另尋名師了。」 佛陀看著這位比丘,感慨地說:「你真愚癡啊!我一生說法度眾,幫助所有眾生解脫老病死的煩惱。此老病死的問題才是當務之急。至於你問的十四難,只是無意義的辯論而已,對於實際的解脫煩惱而言,一點幫助也沒有。如果解釋給你聽,既非真實道之理,對修行、解脫又有何助益。」 接著佛陀又舉了一個譬喻繼續說道:「就好像有人被毒箭射中了,親人急著幫他找醫生取出毒箭治療,但是這個人卻說不行。他要先知道醫生姓什麼?住那裏?父母是誰?今年幾歲?還要問清楚身上的箭是出自那一座山?用什麼樹木造的?用什麼羽毛當箭翎?什麼人製作的?射箭的弓是什麼材質做的?箭上的毒藥出自何地?藥名是什麼?……這位中箭受傷的人,非要等到問清全部的問題才肯接受治療。」 這時,佛陀停頓了一下,反問比丘:「這個人可不可以等到全部問題問完了,了解了,才拔箭上藥啊?」 比丘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可以。如果等到那個時候,早就毒發身亡,命喪黃泉了。」 聽到比丘的回答,佛陀慈悲地笑了笑繼續說:「你現在的處境就是如此。被邪見的毒箭射中了,不趕快求醫治病,非得要等到世間是常、無常、有邊、無邊等十四難問題解答了,才願意拔箭療傷。如果等到那個時候,早就喪失法身慧命,墮入三塗惡道的黑暗深淵了。」 比丘聽了佛陀的開示,心生慚愧。誠心領受佛陀的教導,晝夜依循佛法精進用功,最後證得阿羅漢果。 註:《大智度論》中記載「十四難」為:「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無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無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無常?世界及我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亦非有邊亦非無邊?死後有神去後世?無神去後世?亦有神去亦無神去?死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後世?是身是神?身異神異?」 對於此類問題,佛陀一概不答,原因為: (一)此等皆為虛妄無實之事。 (二)諸法既非「有常」,亦非「斷滅」。 (三)此十四難乃鬥諍法、無益之戲論,對修行無有用處,故不答。 省思我們就如同佛陀譬喻裏那位中箭的人,中了「邪見」之毒,隨時可能毒發身亡。如果不及時接受治療,反而執意等待;等到自己所想的... 閱讀完整內容
絕世美女為了出家自毀容顏,苦修30餘年終開悟! - 星期四, 8月 27, 2015 那一年,她59歲,提著沉重的裝滿水的木桶,她獨自,朝著寺內蹣跚行去。這樣枯燥、單調的生活,她已經重複了30多年,但又有什麼要緊?曾經,為了皈依佛前出家修行,她親手毀掉了自己絕世美麗的容顏,從而才得以剃去那一頭烏髮……對於一個已經老去的人而言,再回想這些,還有什麼意義呢? 這樣的夜晚,月光是多麼地皎潔圓滿啊,行走之間,她不經意地低下頭,看到了水桶中那美玉般無瑕的圓輪,悠悠晃晃,瑩瑩灼灼——「哐啷」一聲!忽然竹編的水桶箍斷裂,木桶散架,銀樣的水傾瀉出來,桶中的玉輪,剎那消逝得無影無蹤! 就在這頃刻間,那個名叫千代野的比丘尼 開悟 了,朗月當頭,她颯然獨立,隨口吟出了那首文辭優美、意味無窮的 禪詩 : 我曾竭力使水桶保持圓滿 期望脆弱的竹子永遠不會斷裂 然而頃刻之間,桶底塌陷 從此再也沒有水 再也沒有水中的明月 而我的手中是—— 空 千代野 (公元1223~1298),又名千代能,日本鐮倉中期最著名的美女,同時也是日本 禪宗 歷史上著名的尼師。生於安達氏一族(當時安達氏與執權幕府的北條氏及朝廷王室並稱日本勢力最強大的三大宗族),安達景盛之幼女。 千代野長大成人後,成為遠近聞名的大美人,但她生性清高,遺世而獨立。見過她的少年才俊都愛她,她的傾暮者不計其數,甚至連君主和貴族臣子們都追求她。最著名的追求者是當時的天皇后嵯峨和幕府執權的武將北條實時,但千代野都沒有把他們放在眼裡,一一拒絕了。 相傳她在夢中曾得到一位 天神 的點化,她想成為這位天神的愛人,所以沒人能達到她的期望,也沒人能滿足她的期望。她一方面迷戀著心中的神,另一方面不斷地拒絕她的追求者,就這樣到了二十幾歲依然沒有嫁人。之後,在一次公祭拈香時,從禪師的說法中她突然體悟到,再美貌的面容也有衰老的一天,死後也不過是白骨一堆,真正能改變無常人生的只有修行,遂產生了出家求道的念頭。 這期間,她經歷了其父安達景盛消滅異族三浦氏的征戰,有感於生靈塗炭,再加上之後安達景盛的去世,更堅定了千代野的出家願望。於是她便真正開始了自己的求道之路。 她去了一些寺院,希望成為一名尼姑,但都被師父們拒絕了。有些住持只看了她一眼,就嚴辭將她趕走。她長得實在太漂亮了,以至於沒有寺院敢收她,怕惹下麻煩,讓山門不再清靜。直到最後,她來到了常樂寺。住持是當時最有名望、第一位到日本傳法的來自中... 閱讀完整內容
[轉載] 懺悔的力量 - 星期四, 9月 10, 2015 懺悔的相關搜尋:懺悔文,懺悔意思,懺悔的故事,懺悔法門,懺悔偈,懺悔歌,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懺悔 洪榮宏 ,懺悔的意義 《金光明經》雲:“千劫所造無邊業,一次作懺亦得淨。”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裡說: “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 又說:“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 有人曾理直氣壯的對我說: “我不坑人,不害人,不作賊,行為端正。我是一個好人。” 我聽後笑了對他說:“是嗎?你剛才所說的我聽到了,你是不坑人,不害人,不做賊,而且行為端正。但這並不說明你是一個好人啊。” 他聽後非常的不滿:“那你說怎麼做才算是一個好人呢?” “客氣的講,你只是一個不做壞事的人而已。壞人是因為做壞事,所以才叫做壞人的。好人是一定要做好事的。你說呢?”他撓撓頭,表示同意我的說法。 “就拿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來說。我們這一生是根本不可能報答過來的。父母的無私忘和對我們的好,有一萬分話。我們對父母回報,也許連一分都達不到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懺悔的,特別是對我們的父母要懺悔。古人講: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那父母的養育深恩,更應時刻銘記於心,深思報答了。但現在又有幾人,心思父母的養育之恩呢?”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說母親有十重恩: 第一。懷胎守護恩。 第二。臨產受苦恩。 第三。生子忘憂恩。 第四。咽苦吐甘恩。 第五。回乾就濕恩。 第六。哺乳養育恩。 第七。洗濯不淨恩。 第八。遠行憶念恩。 第九。深加體恤恩。 第十。究竟憐愍恩。 ” 人和動物的區別,是因為人有思維,有理智。 但有的人,失去了理智,連同做人的思維也變得不如禽獸了。 烏鴉能反哺,羔羊知跪乳。 有些人反而做出了不如禽獸的事情來。對自己的生身父母所說的話,簡直是不屑一顧,動輒對自己對父母嗤之以鼻,還不如小狗小貓的見到自己的媽媽,都要搖尾撒嬌呢。 所以古聖先賢 “無一不是孝敬父母者。” 過去的人是“心量大”,膽子小。心地善良,心胸是越來越大的。膽子卻是越來越小的,不敢做什麼壞事。 現在的人是“心量小”,膽子大。狹隘自私,心胸是越來越小的,膽子卻是越來越大的,什麼壞事都敢做。 “師父,是不是心到佛知啊,只要有了懺悔心就行了,不必要非要去唸佛拜佛或者去積極做好事什麼的?” “阿彌... 閱讀完整內容
連佛陀都做不到的四件事情?佛有三能三不能? - 星期五, 4月 01, 2022 佛度有緣人, 佛陀有三不能, 佛三不能, 佛三能三不能, 佛有三不渡, 連佛陀都做不到的四件事情 佛子 問 佛陀 : 您既神通又慈悲 ,為何還有人受苦? 佛陀答曰: 我雖有宇宙最大的神通力,但依然有四件事情是做不到的: 第一,因果不可改: 自因自果,別人是代替不了的; 第二,智慧不可賜: 任何人要開 #智慧 ,離不開自身的磨練; 第三,真法不可說: 宇宙真相用語言講不明白,只能靠實證; 第四,無緣不能度: 無緣之人,他是聽不進你的話的。 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 佛法無邊,難度無緣之人。 佛有三能三不能 一.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 不能即減定業者,謂佛能空一切相, 斷一切眾生之惡,而無法為眾生除免定業 。 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 (謂佛可以洞察勘破一切虛幻事物的本質 成就所有法力法界的智慧) (定業者,決定之業,即木槍馬麥等報是也) 二.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 不能度無緣者, (謂佛可以知悉任何生命的感覺與存在 通曉各維空間任何大小事) (佛能化導一切眾生,而不能度無緣之人也) 三.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生界。 不能盡生界者 謂佛能度世間一切眾生,而不能令眾生界盡也 佛渡有緣之人 與佛無緣, 佛要渡你都沒有辦法 , 所以佛有三不渡 佛之三不渡 一無緣者不渡 二無信者不渡 三無願者不渡 不是仙佛不慈悲,而是你無法渡,仙佛沒有辦法渡你 人的通病,凡事喜歡多問問、多聽聽,再做決定 可是......心若是不夠穩定 問多了,容易心亂如麻,混淆不清 聽多了,容易三心二意,難以決定 適當的請益,可以解決問題並安撫人心 萬萬不可人云亦云、過度迷信 忠言雖逆耳,但卻順於行 而且,術有專攻,學有專精 要針對問題,莫只是挑美言才聽 我們求佛悟道,為的是修持自我內心 要虛心接受並自我反省 經由磨練、考驗,讓自己更善、更加精進 莫信旁門左道,頑固不寧 否則,那就可惜了佛菩薩的一番用心 佛為我們講經,也只是一個藥引 慈悲為善,要從己身真正落實奉行 元圭禅師說佛有三不能: 一不能即滅定業; 二不能化導無緣; 三不能盡眾生界。 一 不能除去眾生既定的業報 ,據《大智度論》記載,即使是佛... 閱讀完整內容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星期日, 12月 26, 2021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玄奘法師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注音: 般若:ㄅㄛ ㄖㄜˇ 菩提薩埵:ㄆㄨˊ ㄊㄧˊ ㄙㄚˋ ㄉㄨㄛˇ 罣:ㄍㄨㄚˋ 涅槃:ㄋㄧㄝˋ ㄆㄢˊ 阿耨:ㄚ ㄋㄡˋ 密咒之梵音: ㄍㄚ ㄉㄝ ㄍㄚ ㄉㄝ ㄅㄚ ㄌㄚ ㄍㄚ ㄉㄝ ㄅㄚ ㄌㄚ ㄙㄢ ㄍㄚ ㄉㄝ ㄅㄛ ㄉㄧ ㄙㄈㄚ ㄏㄚ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sūtra)是闡述大乘佛教的空和般若思想的經典,又稱《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心經》。本經是大品般若及小品般若的實相教理,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加以濃縮後成為二百餘字的極精簡經典,因此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 概論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般若經》的重點都在裡面,其中「般若波羅蜜多」(梵文:Prajñāpāramitā)直譯為以佛法的智慧到達生死解脫的彼岸,代表由文字聞修而親證般若智慧,超越生死苦海,到達不生不滅的究竟解脫境界。 心(梵文:Hṛdaya),原義為心臟,與意識心(巴利文:Citta)不同,在此是心要或心髓之意。日本學者福井文雅,考證「心」(梵文:Hṛdaya)有密咒、真言、陀羅尼的含意,因此可譯為心陀羅尼、心咒。支謙譯本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咒》。梵文本中,又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陀羅尼》,藏文本稱《薄伽梵母說般若波羅蜜多心要》,皆不稱為經(sūtra)。主要是因為此經為觀自在菩薩教導如何修習般若的總持陀... 閱讀完整內容
科學證實咒語祈禱確有治病功效 - 星期一, 5月 23, 2016 Keyword :咒語科學, 觀音治病咒, 治病咒語, 治病神咒, 大悲咒治病, 六字大明咒治病, 唵嘛呢叭咪吽(梵文:oṃ maṇi padme hūṃ) [ 圖庫 ] 咒語-大悲咒-buddha-mantra-logos3721-2015-11-12-01 (289KB 高解析度,觀音像襯托,更顯莊嚴華貴。) 咒語與祈禱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可以說從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就早已出現。而在佛教初期,釋迦佛陀最早雖反對過使用咒語,但當他看到很多人患有消化不良等疾病很痛苦時,最終還是出於悲憫之心,將「消除宿食陀羅尼」等諸多祛病咒語傳授給了弟子。在當今佛教中,密宗比顯教更加重視咒語與祈禱的應用。難道說,咒語與祈禱真的有那樣神奇的作用嗎?近年來通過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咒語與祈禱確實有一定的道理,特別是在醫治某些疾病方面更會顯示出它的神奇功效。 據《大正藏》卷五十中記載:唐人神智(819年—886年),從12歲起就開始不斷持誦《大悲咒》。20歲出家為僧後,遍游西南等地區並以大悲水為人治療各種疾病,為民眾廣稱之謂「大悲和尚」。另一個故事中講到:門下員外郎吳宏之妻吳氏虔信觀音,她在一間清靜的小室中備有幾隻裝大悲水的瓶子,許多生病的人喝了這些加持過的水後很快就會痊癒。更神奇的是這些大悲水可以保持很久不壞,冬天甚至不會結冰,人們因此都稱她謂「觀音院君」。 歷史上除用《大悲咒》為人治病以外,在佛教中還有許多消病咒語。如:呼、魯、西、里、嗡、資、哇、資、那、轟、啪、拖。在持咒之前,要先焚香並三拜觀音菩薩。然後誦祈禱文:「唯願觀音大士慈悲,賜我大悲神水,用以治療我(或某某人)的(某某)疾病,以期日後修習佛法早日開智慧救度眾生。」隨後跪在地下用雙手托杯並念咒語49遍,而每念一遍需向杯內水吹一口氣。滿49遍後將杯舉至頭頂,重複念一遍祈禱文後三拜觀音菩薩稱謝,此後即可將水服下。 《藥師經》曰:「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靜澡漱,或食、或葯,或無蟲水、咒一百零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若有所求,至心念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 1932年印光大師在蘇州報國寺閉關期間,家住西華橋巷的吳恆蓀之母突然病危,但不巧的是此時吳恆蓀又去了北京。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吳妻只好令家人到報國寺求印光大師救助。大師得知此事後二話不說,立即對一杯水持咒三遍後讓家人帶走命... 閱讀完整內容
六度萬行故事 - 學佛感應 - 星期三, 11月 04, 2015 六度萬行故事, 六度故事, 小故事, 感人故事, story, 圖/轉載自: 佛子天空 藏經閣 X61 No. 1162 淨土資糧全集 2013-06-02 猶若有人身中毒箭 2013-06-02 小故事大啟示 2013-06-02 絕世美女為了出家自毀容顏,苦修30餘年終開悟! 2013-06-02 我讀《地藏經》超度奶奶的神奇經歷 - 念地藏經感應 閱讀完整內容
六度萬行 six paramitas - 星期日, 12月 26, 2021 何謂六度萬行,六度波羅蜜,六度萬行故事,菩薩六度萬行,行六度波羅蜜,六度萬行法英文,六度萬行法,六度萬行法的由來,六度萬行慈濟,六度萬行專案, 布施度慳貪(佈施波羅蜜) 持戒度邪淫(持戒波羅蜜) 忍辱度瞋恚(忍辱波羅蜜) 精進度懈怠(精進波羅蜜) 襌定度散亂(禪定波羅蜜) 智慧度愚癡(智慧波羅蜜) 轉貼自: 佛學常識課本 李炳南老居士著述 五乘佛法,人天二乘止是世法,不了生死;聲緣二乘,雖為出世間法,卻惟自了,未能度眾,仍非究竟;真能上弘下化,廣度群生,悲智雙運,福慧齊修,圓滿佛果的,就是菩薩乘——修「六度萬行」之法,這也才是佛陀說法之真正本義。 六度,即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種法門。度,梵語波羅蜜,新譯為到彼岸,謂行此六法,能令眾生,度生死流,到涅槃岸。本來,行菩薩道,就是志在利益眾生,圓滿佛果,固當統修一切上求下化之法;若略則約為「六度」,廣則總攝「萬行」。分別解說如下: 甲、六度 一、布施度 梵語檀那,此云布施,謂布己所有,施與眾生。所謂未成佛道,先結法緣;是故,菩薩利益眾生,檀那為先。 略分三種:(一)財物布施,指以飲食衣服、田宅珍寶、乃至妻子身命,一切所有內外之財,能施與所需的眾生,稱為財物布施。譬如釋尊往昔投身飼虎、代鴿餵鷹。這可以資助眾生的身命。(二)諸法布施,將自己從經論中,及善知識處,所學世出世法,以清淨心,為人演說,是為諸法布施。譬如孔子講學,釋尊說法。這可以資助眾生的慧命。法華經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故金剛經說: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三)無畏布施,指對遭遇災難危苦心生恐怖者,能為解除,使得無畏,是為無畏布施。譬如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故世號為施無畏者。這可以資助眾生的心安。 約功德言,能行布施,即可除怨,蓋行施就是廣結善緣,故自然無怨;否則,一家飽暖千家怨,財聚則民散,不免橫結惡緣。且行施者,並不致因而缺乏;老子云: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四十二章經云: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約對治煩惱言,則可去除貪慳之障。貪是求其所無,慳是吝己所有,此是煩惱障之根本;行布施法,能破除之。昔釋尊說法,有持華供佛者,佛令放下,其人既置華已,佛仍令放下,其人不解,佛言:放下汝之煩惱。世間之人,... 閱讀完整內容
小故事大啟示 - 星期四, 8月 27, 2015 1.借傘 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沒有雨傘,有人建議說:「子夏有,跟子夏借。」孔子一聽就說:「不可以,子夏這個人比較吝嗇,我借的話,他不給我,別人會覺得他不尊重師長;給我,他肯定要心疼。」 ——和人交往,要知道別人的短處和長處,不要用別人的短處來相處和考驗,否則就會友誼不長久。 2.取經 一匹馬、一頭驢聽說唐僧要去西天取經,驢覺得此行困難重重,便放棄了;而馬卻立刻追隨而去,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真經。驢問:「兄弟,是不是很辛苦啊?」馬說:「其實在我去西天這段時間,您走的路一點不比我少,而且還被矇住眼睛,被人抽打。其實,我是怕混日子更累。」 ——真正的累,來自於內心的無知與迷茫。 3.停車 瑞典沃爾沃總部有兩千多個停車位,早到的人總是把車停在遠離辦公樓的地方,天天如此。問:「你們的泊位是固定的嗎?」他們答:「我們到的比較早,有時間多走點路。晚到的同事或許會遲到,需要把車停在離辦公樓近的地方。」 ——多為別人著想時,路才會走得更遠。 4.合作 一日,夜深人靜,鎖叫醒了鑰匙並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為主人看守家門,而主人喜歡的卻是你,總把你帶在身邊,真羨慕你啊!」 而鑰匙也不滿地說:「你每天待在家裡,舒舒服服的,多安逸啊!我每天跟著主人,日曬雨淋的,多辛苦啊!我更羨慕的是你!」 一次,鑰匙也想過一過安逸的生活,於是把自己藏了起來。主人出門後回家,不見了鑰匙,氣急之下把鎖給砸了,並順手扔進了垃圾堆裡。進屋後,主人找到了鑰匙,氣憤地說:「鎖也砸了,現在留著你還有什麼用呢?」說完,把鑰匙也扔進了垃圾堆裡。 在垃圾堆裡相遇的鎖和鑰匙,不由感嘆起來:「今天我們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場,都是因為過去,我們沒有看到對方的價值與付出,而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彼此斤斤計較,相互妒忌和猜疑啊!」 ——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相互的,互相扯皮、爭鬥,只能是兩敗俱傷,唯有互相配合、相互欣賞、相互團結、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珍惜,方能合作共贏。 第1個故事:小孩的心 有一位單身女子剛搬了家,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戶窮人家,一個寡婦與兩個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帶忽然停了電,那位女子只好自己點起了蠟燭。沒一會兒,忽然聽到有人敲門。 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只見他... 閱讀完整內容
慧果居士(劉德華) 與師父妙蓮老和尚的絕問妙答 - 星期日, 1月 26, 2025 靈巖叢書中劉德華居士與師父妙蓮老和尚絕問妙答,解除你一生的疑惑,閱後如飲甘露妙藥,清涼自在。 劉德華與妙蓮老和尚的精彩對話 - YouTube 2021年3月5日 https://youtu.be/C1MNbPJ4ihY 1、你知道脩大福報不一定要花錢嗎? 只要用你的善口說一句好話助人,看到人家做善事,發個隨喜心、讚歎心,令對方成就,都是脩大福報;乃至勸導別人發心種福田,自己也同樣得福報。 2、你知道貧窮可以賣掉嗎? 想賣貧窮就是要布施, 因為會窮就是前世慳貪不捨 。 布施就是在播種, 沒播種怎能有收穫? 布施功德以供養三寶為第一, 因三寶是世間最大的福田,能普利群生。 3、你想要消業障增福慧嗎? 代他人辦事受苦,就是消自己的業障, 好事予他人,就是增自己的福慧。 4、如何避免一家人生離死別? 佛法最有人情,要你們一家老少都念佛,將來同生西方永在一起,就不受生離死別之苦,永久在一處修行直到成佛道。 5、你會利用時間修行嗎? 你把看電視、上下班、坐車、走路的時間拿來念佛,把看閒書的時間拿來看佛經,這樣修行就夠了,誰說無閒時? 6、如何真正的孝順父母、慈悲兒女? 把兒女送到一個安樂處,讓他永遠脫離輪迴之苦,才是慈悲兒女。 陪伴父母好好念佛求生西方,得究竟安樂,才是真正孝順父母。世間凡夫怎麼知道這種孝道啊! 7、丈夫有外遇時要如何自處? 夫妻感情太甜蜜,往往妨礙學佛 ; 要是沒情感,如仇人相對,那個家根本不像家,正可體會人生苦,好好念佛求究竟離苦。 而且到處聽經聞法,丈夫也不會管,多安靜自由! 所以丈夫有了外遇,你就當對方的她,是你的'替死鬼'嘛! 8、你為兒孫做牛做馬值得嗎? 你以為他們孝順你就值得嗎? 靠不住吧! 說不定你為了他們而造惡業,將來還要受惡報,那太冤枉了! 還是好好念佛修行,以功德迴向他們,才真正利益自己又利益兒孫。 9、如何才能得富貴? 想富要隨力布施,今生富是前世修來,想保持富有,就要繼續布施。 想貴就要保持品格尊敬他人,你想貴卻把別人看得那樣賤,你心裡沒有貴的種子,怎能貴得起來?你尊敬人,人不就尊敬你了嗎? 10、如何使婆媳之間和睦相處? 媳婦要想:丈夫是婆婆辛苦培養大的,現在將兒子交給我,我應該感謝她才對;要將婆婆當成親生母親來孝敬。 做婆婆的也要想:人家也是辛苦... 閱讀完整內容
[轉載] 我讀《地藏經》超度奶奶的神奇經歷 - 念地藏經感應 - 星期五, 9月 11, 2015 地藏經注音,地藏經感應,地藏經白話,地藏經全文,地藏經mp3,地藏經下載,地藏經mp3下載,念地藏經感應,地藏經讀誦,地藏經功德,地藏菩薩本願經注音,地藏菩薩本願經感應,地藏菩薩本願經白話,地藏菩薩本願經mp3,地藏菩薩本願經pdf,地藏菩薩本願經文,地藏菩薩本願經注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讀誦,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地藏菩薩本願經迴向文, 我讀《地藏經》超度奶奶的神奇經歷 作者:待悟 我學佛2年了,最初念得最多的是《地藏經》,後面遇到大悲咒,現在主要是專修大悲咒。因為念《地藏經》很有感應,經常在夢裡夢見鬼抓我,然後有人告訴我要念地藏王菩薩聖號。我懷孕後期也是幾乎天天念《地藏經》回向胎兒以及他的冤親債主們,孩子最後也平安降生,而且乖巧可愛,現在已經1歲多了。讓我感受很深的是念經超度夢中經常出現的親人。有沒有一些朋友,經常在夢裡夢見去世的親人,他在夢裡總是愁眉苦臉或者面無表情,你想和他們說話,可他們卻不搭理你呢? 筆者的奶奶去世多年,幾乎每個星期都有幾天晚上是夢見她愁眉苦臉地出現在我的夢裡,跟她說話她不搭理。在筆者沒學佛之前,並不知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去年年初,一次機緣巧合,我讀了《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有一段話:“複次普廣。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歎,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過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屬,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當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願離惡道。普廣。汝以神力,遣是眷屬,令對諸佛菩薩像前,志心自讀此經。或請人讀。其數三遍,或七遍。如是惡道眷屬,經聲畢是遍數,當得解脫。乃至夢寐之中,永不復見。”就在去年初,我按照經文上所述,讀了七遍《地藏經》然後把功德回向給奶奶,之後沒多久,她托夢於我,告知她還差一點功德就能往生淨土了。在夢裡她不再是之前那樣愁眉苦臉了,而且很開心,還和我聊了很多。從那以後,我就基本上沒再夢見過她了。我深信經文所言不虛,佛是真語者。 如今社會不斷地發展,我們每天都在為生活不斷地忙碌,卻忘記了家裡還有老人一直掛念著我們,希望我們可以常回家看看。很多老人因為年輕時奔波勞累,導致身體病痛多,到了老年各種疾病都出來了,還有很多老人都是帶著病痛離世的,看似解脫了,其實不然,只是身體解脫了,意識還未解脫。《地藏菩薩本願經》上面記載,人死後49天內,如果家人不為去... 閱讀完整內容
猶若有人身中毒箭? - 星期五, 8月 28, 2015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比丘喜好思惟「十四難」的問題,他每天反覆思考著這些問題,卻無法找出答案,這令他寢食難安。有一天,比丘終於忍不住了,帶著自己的衣缽走到佛陀的住處,跟佛陀說:「佛陀,請為我解答十四難的問題,如果我明白了,就繼續留在僧團。如果您無法為我解答,我就要離開您,另尋名師了。」 佛陀看著這位比丘,感慨地說:「你真愚癡啊!我一生說法度眾,幫助所有眾生解脫老病死的煩惱。此老病死的問題才是當務之急。至於你問的十四難,只是無意義的辯論而已,對於實際的解脫煩惱而言,一點幫助也沒有。如果解釋給你聽,既非真實道之理,對修行、解脫又有何助益。」 接著佛陀又舉了一個譬喻繼續說道:「就好像有人被毒箭射中了,親人急著幫他找醫生取出毒箭治療,但是這個人卻說不行。他要先知道醫生姓什麼?住那裏?父母是誰?今年幾歲?還要問清楚身上的箭是出自那一座山?用什麼樹木造的?用什麼羽毛當箭翎?什麼人製作的?射箭的弓是什麼材質做的?箭上的毒藥出自何地?藥名是什麼?……這位中箭受傷的人,非要等到問清全部的問題才肯接受治療。」 這時,佛陀停頓了一下,反問比丘:「這個人可不可以等到全部問題問完了,了解了,才拔箭上藥啊?」 比丘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可以。如果等到那個時候,早就毒發身亡,命喪黃泉了。」 聽到比丘的回答,佛陀慈悲地笑了笑繼續說:「你現在的處境就是如此。被邪見的毒箭射中了,不趕快求醫治病,非得要等到世間是常、無常、有邊、無邊等十四難問題解答了,才願意拔箭療傷。如果等到那個時候,早就喪失法身慧命,墮入三塗惡道的黑暗深淵了。」 比丘聽了佛陀的開示,心生慚愧。誠心領受佛陀的教導,晝夜依循佛法精進用功,最後證得阿羅漢果。 註:《大智度論》中記載「十四難」為:「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無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無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無常?世界及我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亦非有邊亦非無邊?死後有神去後世?無神去後世?亦有神去亦無神去?死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後世?是身是神?身異神異?」 對於此類問題,佛陀一概不答,原因為: (一)此等皆為虛妄無實之事。 (二)諸法既非「有常」,亦非「斷滅」。 (三)此十四難乃鬥諍法、無益之戲論,對修行無有用處,故不答。 省思我們就如同佛陀譬喻裏那位中箭的人,中了「邪見」之毒,隨時可能毒發身亡。如果不及時接受治療,反而執意等待;等到自己所想的... 閱讀完整內容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 星期二, 10月 20, 2015 圖:普賢菩薩十大願王-logo-buddha-logos3721-2015-10-19-01 相關搜尋: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十大願行, 普賢菩薩十大願, 普賢菩薩大願, 菩賢菩薩十大願, 普賢十大願王, 普賢十大願行, 普賢十大願淨空, 普賢十大願隨喜功德, 普賢行願品十大願,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恒順眾生。 十者、普皆迴向。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