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能來到寺院,說明都是有緣的】 “有緣”這兩個字是具有我們傳統文化的含義和佛教色彩的。…有心的、懷著信仰來寺院的,叫“信徒”;只是到寺院敬香的,叫“香客”;只是到寺院來看看文化層面,而對信仰、宗教層面沒有興趣的,叫“遊客”。這是有區分的。

能來到寺院,說明都是有緣的。 “有緣”這兩個字是具有我們傳統文化的含義和佛教色彩的。

有些年輕人聽不懂:
“啥叫有緣啊?”

因為來到寺院覺得很特別,它既不是滿足購物慾的商場,也不是觀光的景點。

寺院有很鮮明的自身色彩,它是宗教活動場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平台,是跟文化、信仰有關的。

有心的、懷著信仰來寺院的,叫“信徒”;只是到寺院敬香的,叫“香客”;只是到寺院來看看文化層面,而對信仰、宗教層面沒有興趣的,叫“遊客”。這是有區分的。

一個人在心靈裡搜索什麼,這搜索反過來對自我是一個定位。 

所以同樣一起來的,就有了不同的名字:有的是信徒,有的是香客,有的是遊客,有的純粹就是被動的,不知道為什麼在這裡,心裡也並不想來寺廟。 

來到這裡,
為什麼用了“有緣”這兩個字? 

有的哪怕是被動的,還是需要有緣,才能來這裡。有的則是主動的選擇。 

我們剛才聽到孔雀的叫聲,“有孔雀”是我們寺院的一個特色。 

這孔雀不用我們養,是野生的。 

它去外面原始森林般的大山里覓食,吃飽了晚上回來。 

所以在廟裡看到孔雀的身影,不是我們用網把它罩著、圈養在這裡的,是它選擇在這裡。 

大山那麼大,它可以去山上,可以去樹林裡、竹林裡,為什麼在這裡? 

它覺得這裡有安全感。 

以此來類比,我們每個人來到這裡,心態不同,緣又有不同的。 

心中有一個願望,想去寺院,那就叫信徒;聽說那是座廟,就隨著大家去,但他對這廟不了解,雖然好像有信仰,但是對佛教了解不是很深,那就是叫香客。 

哪怕是被動的狀態,也可以說“我不去,我今天有事”,是不是? 

有的因為身體不適,有的因為其他的事情,臨時決定“我不去了啊,你們去”。 

還有的緣分好,本來沒計劃的,結果臨時就決定來了,這就不僅有緣分,還有福報。 

沒福報的人,本來在計劃中的,結果也沒來;有福報的人,沒有計劃,結果聽到別人說要去,他說“我也去”。 

端心正意 隨緣觀照,  

為什麼要把這個話題講這麼久? 

因為我們做人平時混混沌沌的,既不去反省自己的行為,也不會想我們的目標、心念。  

“是的嘛,就是這樣子的嘛”,這就叫佛光。 

佛光就著這個事件來跟你分析,實際上佛光就照進你的生命了。 

佛教具有非常縝密的邏輯,包括低級世界的邏輯排列、高維世界的時空、超越時空的層面等,涵納了各個層面。 

由於我們學佛時間有長短,太高層面就不用談了,我在講這個話題、在分析的時候,實際上就是佛光已經在照著了,在引導我們來看看生命,看生命的足跡、動機,看自己的起心動念,那就對號入座了。

 同樣來到寺院,由於每個人的動機不一樣,最後產生的生命結果不同。 

有的來了一次,收穫滿滿;有的來了一次,覺得沒啥;有的來了一次,覺得“怎麼還不走呢”……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有。 

你以為來寺院就一定得利益啊? 

不一定的。 

以前寺院裡有一隻很兇的孔雀,能知道來的人有沒有虔誠心,知道有的人功德很大,有的人業障很重,有時候它會打人的。 

有的人心態不對,念佛也不對,臉又發黑,這孔雀很厲害,不怕人,遇見狀態不對的人就會打他。 

狗也能知道是好人還是壞人,有的人來拜佛的那沒關係,有的人要是把寺廟裡的東西拿走,它就要咬人了。 

狗和孔雀很聰明,它們都能知道。

以此緣起 甘露潤澤.  

不管有沒有信仰,也不管是什麼態度來到寺廟,實際上在這裡喝了茶,茶就滋潤到了肚子裡、細胞裡,那師父跟你的聊天,你回去慢慢回味,會越回味越有味道。 

本來覺得囉嗦,
怎麼眼面前的事翻來覆去講。 

講佛法是要鋪墊的,就像語文課上老師要花很多時間先介紹一篇文章的背景、作者。 

大家都到過寺廟,也吃過寺廟飯了,現在坐在這裡喝茶,就這眼面前的事我才跟你們講。 

如果這能想得明白,那整個人生就想得明白了。 

新的一年要做什麼工作,就會多了好幾種思維方式。 

原來師父對事情的認知、剖析、邏輯,從因到果整個的思維方式,佛法所有的精髓就在這講述當中。 

就在這一件事情上能認識,那我講得越透,你聽得越懂,就一懂百懂。 就怕做什麼事都不求甚解,一時糊塗,就一輩子糊塗。 

我們來到寺廟,由於用心程度不一樣,同樣聽到師父的話,每個人的心靈反應不一樣。 有的人覺得很寶貴,聽師父這一句話,回去去想,慢慢消化,消化一分,就像吃牛奶糖一樣,又嚐到一口甜味,這甜能滋潤你一生,讓你的生命一級級往上走。 

那時就會非常感恩那次來到寺廟,原來師父在喝茶聊天中,把宇宙裡、人生里最高級的道理用最淺顯的方式跟我們交流了。

 ——傳喜法師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273226272/posts/pfbid0Lo87VxRbEwE4K8aP9UDM6rfR1YD1rneXRBWPFR6XmU1ynSb1Z74ZbZSzp79yH4Qal/?mibextid=Nif5oz

標籤

八風 (1) 三慧 (1) 三寶 (2) 亡靈 (1) 不老不死 (1)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1) 中道 (1) 六度萬行 (3) 六道眾生 (1) 天下名山僧佔多 (1) 天龍八部 (1) 出家 (1) 弘一大師 (1) 正法 (1) 玄一 (2) 玄一自性自度 (1) 生龜脫殼 (1) 地皎法師 (1) 地藏菩薩 (1) 地藏道場 (1) 此生不能不認識的一個人 (1) 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 (1) 自傘自度 (1) 伽藍菩薩 (1) 佛光大辭典 (1) 佛典故事 (1) 佛教四大菩薩 (1) 佛教典故 (1) 佛教藝術 (1) 佛經 (2) 佛像 (1) 佛說鹹水喻經 (1) 妙蓮老和尚劉德華 (1) 戒律很重要 (1) 改習慣 (1) 改變命運的鑰匙 (2) 走火入魔 (1) 定弘法師 (1) 空觀 (1) 南無大願大孝地藏王菩薩 (1) 南無地藏王菩薩 (3) 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 (1) 南無觀世音菩薩 (1) 宣化上人 (2) 度自己第一要緊 (1) 持戒 (1) 故事 (32) 星雲大師 (2) 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 (3) 修行 (2) 修行要注重德行 (1) 冤親債主 (1) 師父說 (1) 海濤法師 (1) 真正的大孝 (1) 神通 (1) 索菲亞 (1) 般若 (1) 衲履足跡 (1) 高僧大德 (4) 鬼神 (1) 淨空老和尚 (2) 淨空老法師 (1) 淨空法師 (1) 淨界法師 (1) 深信因果 (2) 通靈少女 (1) 善知識 (3) 智者大師 (1) 無形眾生 (1) 菩薩六度萬行 (1) 超度 (1) 超度的理論與事實 (1) 開示 (3) 開悟 (1)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1) 楊子佛教禮儀 (1) 聖誕日 (1) 聖嚴法師 (2) 僧寶 (1) 夢參老和尚 (2) 慈濟 (1) 語錄 (8) 劉德華妙蓮 (1) 劉德華和尚 (1) 慧果居士劉德華 (1) 慧律法師 (2) 學佛 (2) 學佛答問 (2) 磨出精華 (1) 積功累德 (2) 隨喜功德 (1) 靜思語 (1) 斷惡修善 (2) 證嚴上人 (1) 證嚴法師 (1) 關聖帝君 (1) 懺悔業障 (2) 譬喻 (1) 護法神 (1) 靈性 (1) 靈界的譯者 (1) 靈異事蹟 (1) 鑽石 (1) buddha (31) karma (1) logos3721 (1) movie (1) youtube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