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什麼叫具足?一條都不能犯,一條都不能少。這就是你該怎麼個做人的,你是比丘就得要盡到比丘的這樣的一個本分,你是在家優婆塞就要盡在家優婆塞的本分,優婆夷也盡優婆夷的本分。本分是什麼?就是戒。

戒是無上菩提本

所以《華嚴經》上講,「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

什麼叫具足?一條都不能犯,一條都不能少。這就是你該怎麼個做人的,你是比丘就得要盡到比丘的這樣的一個本分,你是在家優婆塞就要盡在家優婆塞的本分,優婆夷也盡優婆夷的本分。本分是什麼?就是戒。

所以我們師父就在最近講《科註》二百九十集裡面有談到,他說不僅出家人要持戒要學戒,在家人也要學戒,各學各的戒,你持什麼戒就得學什麼戒。

不是說我去受了個戒,完成了形式,戒本就束之高閣,再也不去研究了,這就是犯罪了。

在家也有菩薩戒,有的受六重二十八輕戒,比較簡單,在家菩薩。

有的受《梵網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戒,這個就更殊勝,跟出家的這戒是同樣的,在家人一樣能受。

不僅在家人受,戒本上講,一切有心者皆當受佛戒,你只要有心,你只要是個有情眾生,你是天也好,龍也好,鬼也好,畜生也好,地獄道眾生,都可以受《梵網菩薩戒》,都能夠作菩薩,發菩提心作菩薩。

我們出家了也要受這個,做菩薩比丘,這叫具足持淨戒。

我原來就有一個不太正確的知見,到了精舍之後自己就反省懺悔。

什麼知見?
我原來就想到,因為我看蕅益大師講南宋以後中國沒有比丘了,去受戒也得不到比丘戒體。

所以我就知道我自己沒有得比丘戒體,我就不能叫比丘,甚至不是個沙彌。

沙彌也是需要至少兩位比丘給你傳,一個比丘都沒有你哪裡能夠得沙彌戒?

所以弘一大師自稱出家多分優婆塞,他還不是滿分,多分。

因為五戒,優婆塞就是五戒,優婆夷也是五戒,這五戒可以滿分受,也可以多分受,也可以少分受,甚至一條受也可以。

你就專受個不殺生戒也可以,其他四條先不受,可以,受一條做一條。

所以弘一大師說自己是多分,我自己覺得我只是少分,那我就少分出家優婆塞,我就以這個身分來念佛求生淨土、弘法利生就行了,我這麼個想法。

這種想法其實不是謙虛,人家弘一大師說自己是多分出家優婆塞是謙虛的說法,人家你看那比丘戒持得多好,人家真在學習。

我自己以此為借口不學了,反正我不是比丘我就不學比丘戒了,就沒碰比丘戒本。

你看這就是不同了,人家弘一大師那是真在學、真在持而自己謙虛說自己沒做到,所以退而說自己是出家優婆塞,我們這個不一樣。

所以到了正覺精舍才發現自己這個觀念錯了,然後讀了菩薩戒本才知道菩薩要持三聚淨戒,三聚這個聚是指類,三類淨戒。哪三類?

第一律儀戒,第二攝善法戒,第三饒益有情戒,這叫三聚淨戒。都要持得清淨,這才是菩薩,這叫護持如來淨戒,護持如來正法,菩薩事業。

比丘戒就是律儀戒,那我們不學那不是菩薩,說老實話就是違反菩薩戒的,犯戒了,沒有尊重如來戒法,沒有護法護戒的心,這是沒有菩提心,甚至菩薩戒也沒有學。

你看那戒本上講得很清楚,如果不誦菩薩戒,不誦十重戒,十重戒都不去誦的話,這種人不是菩薩,不是如來弟子。

我覺得自己就是這麼一個人,所以去到那裡真的是慚愧,也向比丘僧懺悔自己觀念錯誤,這屬於邪見。

也可能在以前講課的時候,有意無意把這個意思講出來也誤導過不少的人,在這裡我就向大家懺悔。

如果你們之前聽到我曾經有講過類似的這種對於戒法不重視的這些話語,你把它捨掉,要重視戒法,這是菩薩發心,這是發菩提心。

所以雖然我們去受了戒沒有得戒體,但是不代表我們不學,要去認認真真的學,這叫攝律儀戒,這是菩薩戒要求的。

所以弘一大師講,雖然我們沒得戒體,但是我們必須得要去受,受了比丘戒,你就能夠讀比丘戒本,否則你不能讀比丘戒本。

白衣、沙彌都不可以去看比丘戒本的,為什麼?

怕你犯盜法這個重罪。

因為戒是一個非常神聖的,比丘戒是很神聖,你不能以輕慢的心隨便的去碰,要非常隆重的。

就你發願去學,發願去受持,你去受戒之後,你才有資格去學。

而且你學了之後,如果你沒有受比丘戒就學了,你看了比丘戒,然後對照比丘僧,這個行為發現某人犯戒了,你起毀謗輕慢的心,這也是造罪業。

所以佛遮止你犯罪,慈悲,不讓你看比丘戒。

所以我們要學比丘戒那必須得受比丘戒,受了之後雖然沒得戒體,但是要學。

所以弘一大師你看他出家,出家之後一個月就受大戒了,受了大戒之後他就學了,人家是真學。

你看他的誓言,說盡捨身命,誓要護持《四分律》在神州發揚光大。

《四分律》是五部律裡面其中一部,中國道宣律祖開創,在中國可以說所有出家人都是學這個《四分律》。

但是這《四分律》裡面,律祖你看南山三大部,他是融合了各部律在裡頭,它不是光有《四分律》,《四分律》沒有講到的,它各部律都有,是很完備的一個戒法體系。

這都是菩薩再來做的這個事情,後人就把他學好,把他持續弘揚下去就夠了,不需要再增加新的。

所以弘一大師就是給我們做近代的一個持戒念佛的好榜樣,他把南山三大部都作了科判,還作了一個《行事鈔資持記》的一個叫《扶桑集釋》。

就有點像我們師父上人現在《科註》作那個名詞術語的解釋一樣,他也把南山三大部裡面這些難字難詞,或者是一些術語註了解釋,等於像字典一樣,方便我們查閱。

另外還作了《比丘戒相表記》,把比丘戒本全部做成表解的形式,方便我們去學習,這個貢獻是很大。

這是真正的菩薩,
人家是真在持律儀戒。

還要持善法戒,凡是善法都要修,只要有緣就要去做利益眾生的事業,饒益有情戒,這是菩薩的本分。

你說你受了戒你不學戒,這沒有盡菩薩本分,就不叫菩薩了,我去到精舍我才發現真的自己錯了。

從現在開始認真學戒,這是盡本分,受了菩薩戒就當菩薩了。

原來毀犯佛戒甚至邪見誤人,現在要真懺悔,用什麼懺悔?

用自己的行動。

像天親菩薩過去執著小乘,毀謗大乘,造了五百部論來毀謗大乘。

後來知道自己錯了,懺悔了,把以前的論全部燒掉,又作了五百部論,讚歎大乘。

他本來要想把自己的舌頭都割掉了,他兄長告訴他不用割舌頭,你就造五百部論讚歎大乘就行了,這個功德更大,將功贖罪。

定弘現在學了戒法就知道自己罪過,輕毀戒法、不學戒法、毀犯戒法,那現在發心就是嚴持戒律,將來有緣我們弘揚戒律。

師父上人未盡的志願,譬如說建立叢林,真正傳統的叢林,建立僧團。

我們要發心,在師父的這個基礎上去推動,希望佛法將來能夠復興,戒法復興了佛法就能復興,這是佛講的。

自己要成就也是要從戒開始,戒為無上菩提本,這是菩提的根本。

往生也是要持戒念佛,而且你能嚴持淨戒,將來往生可以得上品,這是真正修諸功德。

你看《無量壽經》上講的很清楚,我們有這個緣,上輩者行作沙門,捨家棄欲,行作沙門,修諸功德。

什麼是功德?
戒定慧是功德。

既然遇到這個緣了不可以放過,放過了那叫自暴自棄。

而且還是古德所謂忝辱沙門,忝辱就是侮辱,侮辱佛門,侮辱沙門的形象,那不僅是你自己個人的問題了,那是貽誤無量眾生,那結的業就重。

所以我的這個錯誤的看法現在澄清了,大家也就知道了,不管你現在說有沒有得比丘戒,這個先就此不談。

即使不得不要緊,要學,這是辦比丘事,這是維護佛法形象。

包括在家優婆塞、優婆夷要學,你受了菩薩戒的要學。

受菩薩戒,《梵網菩薩戒》的註解很多,法藏大師就是華嚴三祖,還有智者大師有個《義疏》,蓮池大師有個《發隱》,蕅益大師有個《合註》,還有近代的這些李圓淨居士都有註解,會性長老這是最近的。

所以跟我們師父同輩的這些法師,他們都有註解,包括我們師父上人曾經也講過菩薩戒,「梵網菩薩心地品」。

這些參考資料很多,要去學,將來有機會我也希望跟大家匯報,跟大家分享學習心得。

菩薩戒本裡講,如果國有災難,或是自己多煩惱、多業障或者多疾病,或者眾生有苦難、水火刀兵劫等等,你能夠講菩薩戒,講大乘經,就能夠幫助這個地方消災免難。

所以師父上人每天講《無量壽經》,那就是幫助我們消災免難。所以定弘也是發了這個願,希望將來將功贖罪,過去輕毀戒法,現在發心認真學,將來也希望能夠有弘揚的因緣,當然自己先要做到。

你自己真正做到,然後你還有可能真正得比丘戒的。

(文摘恭録「戒律很重要?!」檔名:57-110-0001)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09254469218630&id=100004022393812

持戒,定弘法師,戒律很重要

標籤

八風 (1) 三慧 (1) 三寶 (2) 亡靈 (1) 不老不死 (1)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1) 中道 (1) 六度萬行 (3) 六道眾生 (1) 天下名山僧佔多 (1) 天龍八部 (1) 出家 (1) 弘一大師 (1) 正法 (1) 玄一 (2) 玄一自性自度 (1) 生龜脫殼 (1) 地皎法師 (1) 地藏菩薩 (1) 地藏道場 (1) 此生不能不認識的一個人 (1) 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 (1) 自傘自度 (1) 伽藍菩薩 (1) 佛光大辭典 (1) 佛典故事 (1) 佛教四大菩薩 (1) 佛教典故 (1) 佛教藝術 (1) 佛經 (2) 佛像 (1) 佛說鹹水喻經 (1) 妙蓮老和尚劉德華 (1) 戒律很重要 (1) 改習慣 (1) 改變命運的鑰匙 (2) 走火入魔 (1) 定弘法師 (1) 空觀 (1) 南無大願大孝地藏王菩薩 (1) 南無地藏王菩薩 (3) 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 (1) 南無觀世音菩薩 (1) 宣化上人 (2) 度自己第一要緊 (1) 持戒 (1) 故事 (32) 星雲大師 (2) 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 (3) 修行 (2) 修行要注重德行 (1) 冤親債主 (1) 師父說 (1) 海濤法師 (1) 真正的大孝 (1) 神通 (1) 索菲亞 (1) 般若 (1) 衲履足跡 (1) 高僧大德 (4) 鬼神 (1) 淨空老和尚 (2) 淨空老法師 (1) 淨空法師 (1) 淨界法師 (1) 深信因果 (2) 通靈少女 (1) 善知識 (3) 智者大師 (1) 無形眾生 (1) 菩薩六度萬行 (1) 超度 (1) 超度的理論與事實 (1) 開示 (3) 開悟 (1)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1) 楊子佛教禮儀 (1) 聖誕日 (1) 聖嚴法師 (2) 僧寶 (1) 夢參老和尚 (2) 慈濟 (1) 語錄 (8) 劉德華妙蓮 (1) 劉德華和尚 (1) 慧果居士劉德華 (1) 慧律法師 (2) 學佛 (2) 學佛答問 (2) 磨出精華 (1) 積功累德 (2) 隨喜功德 (1) 靜思語 (1) 斷惡修善 (2) 證嚴上人 (1) 證嚴法師 (1) 關聖帝君 (1) 懺悔業障 (2) 譬喻 (1) 護法神 (1) 靈性 (1) 靈界的譯者 (1) 靈異事蹟 (1) 鑽石 (1) buddha (31) karma (1) logos3721 (1) movie (1) youtube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