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茶的意義?趙州老人一直在行腳,因為「平常心是道」這句話而開悟的,所以這就成為他平生修行的一個主要思想。他說:「八十歲老翁如果不會的話,我可以教他;七歲的孩子如果他比我強,我可以向他請教。」

~❤️🙏趙州茶的意義(行紀謄稿111、3、27)

趙州老人一直在行腳,因為「平常心是道」這句話而開悟的,所以這就成為他平生修行的一個主要思想。他說:「八十歲老翁如果不會的話,我可以教他;七歲的孩子如果他比我強,我可以向他請教。」

正是抱著這樣一個目的,他在外行腳參訪五十多年,當時所有的大禪師,他幾乎都訪問過。

他是活到120歲,
有一次他去參訪南泉禪師,去參訪南泉院的普願禪師,那時普願禪師正在休息。
他們兩人的對話就有一種機鋒,有一種對機。

禪宗說的就是以心印心,禪者佛之心,佛的心法必需對機,
根器利的一聽,就知道只要承擔當下這一念心,由這一念心來做起。

那時趙州老人,他當時不叫老人,我們叫他老人是因為他已住世120歲了,所以尊稱他叫趙州老人。

實際上趙州老人很早就出家了,他在做沙彌時就很喜歡出門去行訪善知識到處行腳。

有一次,他從山東行腳走到南泉院,去參訪南泉院的住持普願禪師,那時他們都不叫住持的,他們叫做「老師」。

當時普願禪師正在休息,趙州老人是對佛法有很高深的體會,他之所以一直在參訪,就是希望能找到一個對機的人。

他參訪普願禪師時,普願禪師正躺著休息,普願禪師看是一個小沙彌來了也不在意,就繼續躺著休息。

趙州老人看普願禪師沒有起身就說:「我到了瑞相院,不見瑞相,只見一個臥如來。」

普願禪師聽到小沙彌開口說話不同凡響,就馬上起身坐起,問小沙彌說:你是有主沙彌還是無主沙彌?
趙州和尚答:我是有主沙彌。
普願繼續問:哪個是你的主?
趙州和尚答:仲冬嚴寒,伏惟和尚尊候萬福。
(趙州和尚如果一答意思是,既然已稱普願老師為和尚,則普願老師就是他的師父了,就是他的主了。)

普願禪師一聽,馬上覺得這個小沙彌是個利根者,後來就特別的器重他。
過一陣子,趙州和尚就對普願禪師提一個問題,
問:如何是道?
普願禪師答:平常心是道
趙州禪師問:既然平常心是道,還可趣向也無?
(意思是,如果平常心是道,我們還要不要朝著這個方向靠攏?)
普願禪師答:擬向即乖
(意思是,若想朝著這個方向走,就不對了,因為道就在目前,要向哪裡去?越想接近它,就離道愈來愈遠。)

由此可見,
禪師與禪師的對話,就像路逢劍客需呈劍,他們的對話,就是問在答處,答在問處,
用這樣的對話,在參究我們的心地,

因為當普願禪師說「平常心是道」這句話,趙州和尚就開悟了。

一生修行,都是以這樣的方式,成為他的核心思想。
他說:八十老翁如果不會的話,我可以教他,七歲小孩若勝於我,我可以跟他請教。

他就是一直抱持,這樣的精神,活到老學到老,所以他在外面參訪行腳五十多年,一直接受到很多大禪師,給他如此的機鋒引導。

所以,為何要說「趙州茶」?
趙州老人有次在他的寺院接待,由於過去寺院叢林,若有出家人來訪,就要給他們住,所以叫做十方叢林。
每次出家人來訪,趙州老人都會用一句話來問他們,問他們「從哪裡來?」

或許他們會說從東方來、西方來、從哪個地方來等。
無論來訪者答什麼,趙州老人都會說:「喫茶去。」以前的人都用喫茶。
新到的人,就退下去喫茶了。
後來有一些老參,也來向趙州老人拜訪,趙州老人也一樣先問他「從哪裡來?」
對方答了以後,趙州老師一樣答:「喫茶去。」

後來跟在趙州老人身邊的侍者,一看就問他:「為何初來乍到的和尚你叫他喫茶去?而那些行腳很久的和尚,你也叫他喫茶去?師父是何用意?」

趙州老人,當下就叫了侍者的名字,侍者回頭答應他,在答應的當下,趙州老人就說:「喫茶去」。
結果侍者也開悟了。

因為他知道,就是在這個當下,悟在這個當下,
喫茶的人是誰?
喝茶的人是誰?
走路的人是誰?
吃飯的又是誰?
是誰呢?
如果你能知道是誰,那麼我們就好好的把這一杯茶喝下去吧!

這就是過去以來,我們有一個叫「禪茶一味」 的機鋒的真諦道理在裡面。

以前我們都會給大家奉茶,奉茶是一種禮儀,是一種禮貌。
其實,在奉茶的當下,也在引導我們,知道喝茶的是誰?
不管你是否已喝了這杯茶,尚未悟到的人,會說這是烏龍茶或綠茶⋯,就是沒悟到喝茶的人到底是誰?
只是著在名相上,執著在喝什麼茶,執著在茶的名相當中去比較了。

那我們就是要讓大眾,回歸到喝茶當下的這一念心。
生活中有茶,茶中亦有禪。
禪的智慧,是隨時都在我們生活當中的。
如果你能悟到這一念心,保持「人在哪裡,心在哪裡。」的這一念心,
那麼,當下便已喝上這一口「趙州茶」了。

為什麼要在9點到10點這段時間給大家喝「趙州茶」?
在疫情之前,很多人一早起床後,就梳裝打扮然後準備去用早餐,還要研究哪一家早餐好吃?
研究吃中式、西式、歐式等等。
每天就在研究吃飯的流程當中,日子就這樣消耗過了。

現在疫情時間,大家用功。師父也是教大家「平常心是道」。
雖然我們過去都在外面攀緣,現在有因緣讓我們回到如來的家中。
或許你在桌前、客廳甚至是佛前,不管身在哪,心和法友們一起用功,
桌上放一杯茶,
燃起一盞燈,
坐著讀誦經文的當下,用耳根聽、用眼根看,在潛移默化當中,有法入心,有法淨化,慢慢轉識成智,去除過去不好的習氣與煩惱。

現在藉由趙州茶時間,讓我們返照回來,回歸到我們這一念心,讓我們也去知道「喝茶的是誰?讀經的是誰?聽經的是誰?誦經的又是誰?」

如果,你能契悟自己能知能覺的這一念心,那麼,這個「無上道」就離你不遠了。

我們已經走在道上了。
因為這不叫外道,已經從內在修正,已經走在心地法門的道上了,我們就都同為道上人了。

大家一起深究在心地當中,把福田,把這塊田地播種,讓它開花結果、讓它長大,讓它以後長成菩提樹。

這菩提樹,不只庇蔭自己,還能庇蔭更多人。
讓我們處在紅塵滾滾的世界中,
因外面的塵境,大家內心不免感到惶恐,不知道疫情何時才能消弭,也擔憂自己哪天出門後,變成確診的人,大眾的心一直處在恐怖中。

所以,我們想藉由這個機會,讓大眾將心回歸到心無罣礙的當下,「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我們要回到自己的心田,讓我們在「心地法門」來用功。
若自己能在當下用功,也就是契入「禪茶一味」的趙州茶了。
這一杯茶喝下後,生生世世都無止盡的。這一杯茶即是我們的心源,即是我們生生世世不滅的法身。

昨天在開經時,談到「世主妙嚴品」,該品中提到很多世界主,而這些各各世界的領導人從菩薩、河神、地神、道場神、足行神、海神等⋯
在各法界的領導人,均出場與大眾結緣。
為什麼說結緣?因為他們知道此刻佛陀已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陀在他的清淨法界中,依報莊嚴、正報莊嚴,知道佛陀將在如此莊嚴的道場,在為大眾說這門「不思議法」。

這個不思議法,還需有不思議的法音流暢,那麼就要有根器利的聽法者,
例如菩薩的種子,菩薩的根器已經是大菩薩、菩薩摩訶薩的根器,
或是各護法神,亦或是各法界裡各司其職的領導人,都要在此道場聽世尊說法。

因為世尊已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故他的法身遍一切處,所看的一切悉皆平等,身體充滿一切世界,聲音可以遍及一切國土。譬如虛空具含萬象,各個境界是無有分別的。

也因虛空無有分別,故所有的人都能平等隨入。
所以當我們一起用功的同時,我們也同這些菩薩摩訶薩們,一樣進入毗盧遮那性海當中。

我們也透過隨文入觀,來親自體會、納受、親臨佛的教誨。
經文中提到這麼多的菩薩:如普賢菩薩摩訶薩、普德最勝燈光照菩薩摩訶薩等,這些菩薩摩訶薩在過去都已曾和毗盧遮那佛一起共集善根,一起修菩薩行。
所有的波羅蜜已修行圓滿,與毗盧遮那佛是同一法性的,叫佛佛道同。

也因佛佛道同,因此能慧眼明徹,能等觀三世,願力也同毗盧遮那佛一樣。
因此,不要小看我們在空中相會,我們在過去世,也與毗盧遮那佛結下法緣。
所以說,我們每天都與法相會,與法會友。
這麼多的善知識,每天都在與我們一起讀華嚴經。
華嚴經開經的第一卷中,也出現多許護法善神出現,譬如:執金剛神等。每一區的代表都出來了。他們都是以十位來做代表,第一位就叫作班首。有很多就是透過班首發言。
透過他們的聚集與分流排班來看出禮節。
世間要有禮節才不失時。
華嚴經裡會提到,在不失時的當下,才讓自己的法脈永存。讓佛法的法脈永存,因為法法皆同。

因此,這些護法善神,過去世都與毗盧遮那佛一起勸導眾生的。
每一位護法神的願力不同,有些成就了他的執金剛神,有些成就了他的身眾神,有些成就了他的足行神⋯。

這些護法善神,過去都與佛發願一起來成就願力,也是廣行供養的,是發了眾願護持的,與如來一樣同修福業的。

如:主山神,主林神,主藥神,每一區各就各位的坐好,也不會每個人亂發言,是有禮節的。
由班首做代表出來禮節。卷一只提到班首代表的護法神,但到後面的入法界品時會有更多出現,這些都是善財童子要參訪的對象之一。

所以,我們一起藉由讀誦,來了解這一部經究竟要和我們說些什麼。
從這當中,我們也就像趙州老人一樣行腳學習,
趙州老人行腳到八十歲也不覺得厭惡,也不覺得疲厭,所以我們也要學習這樣的精神。

悟到這一念心。悟後起修方為真修。
悟了這一念心,不是事就了了,而是事更多,
因為我們要修福、修慧,要廣集自己的福德資糧,要廣結眾生的法緣,才能圓滿我們過去世發的願力,才能一世一世跟著佛菩薩走。

不信,你看這麼多護法善神出現,你看卷一42頁最後一行就提到「皆勤觀察無相之法,所行平等」。過去以來,我們都是落在有形有相中當,被這些有形有相的物類影響,落在比較當中,吃盡苦頭。
現在我們要學習從有相到無相,從有為到無為,
這個過程,就是要讓大眾參照自己的自心,就叫做「勤於觀察」。

過去我們都執著,叫「著相」,現在我們能用這一念心,能當下回歸回來,就已「離相」。

從有相到無相,
就在一個「離」。
就會愈來愈有智慧,會讓自己「人在哪裡,心在哪裡。」的心能站的住、站的長。

慢慢就會與這些「有為法」「有相法」就會愈來愈有距離。
在離相的當時,在離相的當下,我們已入到無為法中。
所以金剛經說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我們已不在有為法中,已入到無為,入到無相,因為我們懂得一個「離」,距離的離。

我們知道要離相了,我們慢慢與這些起伏的妄想有一點距離,
那我們就會愈來愈有智慧了。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54666523338571&id=100063856774710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連佛陀都做不到的四件事情?佛有三能三不能?

六度萬行故事 - 學佛感應

[轉載] 我讀《地藏經》超度奶奶的神奇經歷 - 念地藏經感應

六度萬行 six paramitas

科學證實咒語祈禱確有治病功效

慧果居士(劉德華) 與師父妙蓮老和尚的絕問妙答

【安世高法師償宿債的故事】- An_Shigao

【出家無家處處家】思想上要放下執著,出離煩惱之家,當然是不以家族、愛情為主。只不過出家後,雖然修的是出世法,但是還是要懂得以佛法引導家人學佛修行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連佛陀都做不到的四件事情?佛有三能三不能?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六度萬行故事 - 學佛感應

科學證實咒語祈禱確有治病功效

六度萬行 six paramitas

小故事大啟示

[轉載] 我讀《地藏經》超度奶奶的神奇經歷 - 念地藏經感應

慧果居士(劉德華) 與師父妙蓮老和尚的絕問妙答

猶若有人身中毒箭?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