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凡是知識分子,應該有這樣的志向和抱負。出世修道,也同樣是「為天地立心」。因為維持文化精神的人,雖寂寞窮苦,但是他們是「為天地立心」;而那些延續人類文化於不墜的人,就是「為生民立命」,在佛學上講,就是延續「慧命」。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凡是知識分子,應該有這樣的志向和抱負。出世修道,也同樣是「為天地立心」。因為維持文化精神的人,雖寂寞窮苦,但是他們是「為天地立心」;而那些延續人類文化於不墜的人,就是「為生民立命」,在佛學上講,就是延續「慧命」。
「為往聖繼絕學」,就是今日我們所說的孔孟之道,這是我們中國的文化。說來非常可悲,已經是命如懸絲了。這一民族文化的命運,如千鈞的重量,只有一根絲在吊住,連我們這些不成器的人,也被稱作學人。而我們自己反省,並沒有把文化工作做好,而且白髮蒼蒼,垂垂老矣。再往後看,還未曾發現挑起「為往聖繼絕學」責任的人,所以青年人要立志承先啟後,而且能繼往才能開來。
與這四句話有同樣精神的,是佛家《六祖壇經》中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二者雖儒佛不同,但意義相同,不要有門戶之見。
孟子在這裡,為中國文化思想哲學,立下一個千古不移的原則。他說,「仁言」不如「仁聲」那樣能夠深入人心,產生較大的作用。也就是說一切言語文字的教化,比不上聲望的影響。「善政,不如善教」,好的政治,不如良好教育對人的影響,因為受教者是終身穫益的。「善政,民畏之」,一個好的政治方案,好的法令,可以應付現實的問題,但其利益、效果,到底有時間、空間上的限度;時過境遷,則當別論,不能對永恆的未來,有所改善。教化則不然。「善教,民愛之」,如孔孟之道,千秋萬代,永遠有益人類,太陽沒有毀滅以前,他的價值永遠存在。所以「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這句話對於低吟「命薄不如趁早死,家貧無奈作先生」的教師們,是一種鼓勵,可以寫來貼在案頭,自我安慰一番了,因為教育家負擔的是善教之責。
孟子申述,良善的政治,固然得人民的愛戴,「善政,得民財」,一個方案下來,可以立即得到利益。但施政必依法令,法令對人總有所限制,老百姓遵行法令,多出於怕犯法的心理。「善教,得民心」,對於善的教化,老百姓就以歡喜的心情,愛好的心情而接受。所以善政就得民財,善教就得民心。
中國上古的政治哲學,是「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三者並重的,也是相互兼施的。為政者是作之君,是領導人;同時也是作之師,兼負了教化的責任;也是作之親,像大家長一樣,養育百姓。後來,君道與師道分途,兩者始終不能合一,這是人文歷史的演變。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孟子盡心篇》上篇╱ p. 80
#南懷瑾 #張橫渠 #孟子 #教育 #眾生無邊誓願度
圖文製作:#小庭書
#珍惜南懷瑾老師的智慧法語❤️🙏
https://www.facebook.com/506095209444956/posts/pfbid02YHkZyw4NQTt6rn9N8iuJUVt9Vpk3BTY4EjH5fzaCScAasAzmA1x98z9DUfoAi7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