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報與智慧是一體的兩面(There are two sides to every coin)
福報與智慧是一體的兩面
文/聖嚴法師
《金剛經》 無相佈施,福慧雙修
編按:
以「空」為核心思想的《金剛經》,為何「福德」二字出現多達十八次?般若空慧與福德有什麼關係?修福修慧的過程又該如何用心?
聖嚴法師首先定義福、慧的層次,提出《金剛經》的福慧觀,強調心無所住,依智慧來展現慈悲,所修的福德才是真正的無盡藏。
首先探討福報和智慧的定義:
(一)福報的定義
過去種福現在有福,現在種福未來有福。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因果的觀念。事實上,種瓜未必會得瓜,種豆未必一定得豆,為什麼?因為如果那顆瓜子本身都沒有成熟,種下去以後,不施肥,不澆水,不給它陽光,那麼這顆瓜子即使種下去,也不會得瓜。
但是,不種瓜是不是有瓜可得?當然沒有!種瓜尚且不一定得瓜,不種瓜怎麼可能有瓜可得?因此,我們必須但問耕耘,不問收穫。培福就如同耕種,是非常需要的,福的內涵又分成以下幾種:
1.惜福、培福、種福、關懷社會、利益人群,是真有福。
很多人認為,享福的人是有福的,所以看到別人住的房子好、坐的汽車好、穿的衣服好、社會地位高,便說他有福。其實這只是在享福,未必真的有福。每一個人在過去生和這一生中,所種的福是有限的,如果把福報享盡了,就會成為一個沒有福的人,所以有福的人要「惜福」,不要把福報享盡,而且要保存它,增長它。
其次,我們要「培福」。培福就是福報不夠多,所以要繼續培養福報。如何培養呢?就是用「佈施」來培養福報。
然後是「種福」——沒有福的人要種福,福報不夠的人要培福。《金剛經》中多次談到佈施的重要,包括持戒、忍辱,這都是培福、種福的條件和方法。
2.守財、享受、弄權、揮霍無度、損人利己,乃是無福。
有錢捨不得用,也不知道怎麼用,是「守財奴」。守財奴的享受就是今天看一看帳戶里有多少錢,明天看一看倉庫里有多少財物,只知欣賞自己的財富,甚至對自己的兒女、對家裡的人都很吝嗇。賺了錢卻不懂得善用財富,只知道一直累積在那裡,這是沒有福報的人。
和財富一樣能夠發揮影響他人功能的,便是權力。有權的人登高一呼就能萬山相應,一個人講一句話就能使千萬人得到利益,這是種福。
相反地,權力也可以害人,就像刀一樣,刀能殺人,也能救人;醫生用刀是救人,屠夫用刀是殺人、殺牲。所以,弄權是損福的事,損人利己,是最沒有福的人。許多人眼前的福來自於損人而利己,表面上看起來好像自己佔了便宜,得到好處,實際上,自己的損失更大。這是從因果觀念來看,從社會互通有無的觀點來看。
3.福報當與品德相應。
《金剛經》中「福德」二字連用者達十八次,單用「福」字者八次。「福」一定要有「德」,有福而沒有德,不是真福。德就是道德、品德的意思,福德即是功德,也就是《金剛經》中所強調的佈施、忍辱、持戒三大項目。
佈施之中以法佈施的功德最大,持戒和忍辱也都跟佈施相關,持五戒又叫作「五大施」,是五種大佈施,忍辱是為了利他,是菩薩行,實際上也與佈施相通。
(二)智慧的定義
當做的事要恰到好處地去做,當說的話要適如其分地說。
1.世俗的智慧
世俗的智慧指世間的種種知識、學問、觀念、技術、慎思明辨,以及我們突然間心靈福至的發現。
2.出世的智慧
出世的智慧,是小乘的智慧,是自了、自解脫。洞察一切現象,無非因緣生滅、因果流轉,實證一切現象無非無常、苦、空,所以厭離一切現象。
雖然說造了因一定會有果,所以有人希望透過努力得到好結果,而且得到結果以後,還更加一層努力,希望有更好的結果在後面。可是,世間種種現象生生滅滅,是無常的,既然是無常,所以不真實;也因為是無常,所以會帶來許多苦惱、煩惱。
3.佛菩薩的智慧
如《維摩經.菩薩品》云:「教化眾生而起於空,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示現受生而起無作。」《金剛經》中則提到「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度盡一切眾生,卻不覺得自己度了眾生,就是「教化眾生而起於空」。
4.《金剛經》即是無上的智慧經
《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意思為:用金剛一樣的無上智慧,斷除一切世間法及一切出世間法的執著,所以能夠超越凡夫的生死苦海,也超越小乘的寂滅境界。
「超越生死苦海」有兩層意思:一是小乘的超越,那是離開生死、厭離生死,而不再生、不再死,從此進入涅槃。可是,大乘所謂的超越生死是「在生死之中,不受生死的困擾所影響」,一切菩薩或諸佛,他們現種種身,和眾生一起在生死苦海之中,一樣有死有生;但是,眾生是來受報,而菩薩是在度眾生。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801563630167033/permalink/3849197505403635/?mibextid=Nif5oz
凡事都有一體兩面 英文
(There are two sides to every co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