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陷害誹謗的古今賢德】

【被陷害誹謗的古今賢德】

自古以來,凡是要弘道的人,基本都要遭遇同樣的事,陷害和誹謗,好一點的歷經羞辱,差一點的要賠上性命,這些都是歷史上極普遍的事:
  
「#釋迦牟尼(#被女人陷害)」

這位是眾所周知的佛陀,不是神話故事里的人物,是確實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後捨棄王位出家修道,證悟宇宙生命之大道後,把他所徹證的,宇宙和生命實相的方法,完整地教授下來,就是我們今天仍然能學習到的佛教。

佛陀在世時,印度人是分等級的,而佛陀的教育總是觸動利益階層,所以經常有人想辦法陷害他,並且經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女人」,比較有名的用女人陷害佛陀就有三次,三次都沒有得逞,比如佛在捨衛國的時候,因為影響力很大,捨衛城的婆羅門諸外道不高興,就買通一個名叫戰遮的女人,叫她跟隨捨衛城的信眾到祇園精捨聽聞佛陀說法,七八個月後,她在腹部內衣中系一個小木盆裝作懷孕的樣子,有一天正當佛陀在法座上說法的時候,她突然從大眾中站立起來對佛陀責問道:「你說法的辯才倒是無礙,但現在我要問你,你既和我發生夫婦的關係,為什麼到現在還不替我建造產室?你捨棄我不顧,真是一個沒有情義的人!」聽她這麼說後,聽眾之中就是信仰很深的人,也都大驚失色,佛陀卻威嚴不動地閉目坐在法座之上,好在這時候,這女人系在身上的木盆忽然撲通一聲往地下一落,惡毒的計謀被揭穿,她這才羞慚得抱頭鼠竄地往祇園精捨的外面逃奔,佛陀仍然像沒有事似的繼續說法。

「#達摩祖師(#被投毒六次)」

達摩祖師也是古印度南天竺國香至王的太子,傾心大乘佛法,師從般若多羅大師,100多歲的時候,中國梁武帝的時代,他從印度坐船來中國傳佛心印,在廣東登陸,見到皇帝,皇帝跟他問道,他也不遷就巴結,話不投機他就跑了,跑到現在少林寺後山的山洞去閉關,這段故事知道的人比較多,不細講,主要說的也是,他這一生雖然與世無爭,但是也經歷多次陷害,光被投毒,就有六次:第一次投毒,達摩吃完後「索盤吐蛇一升」,第二次投毒,「(大師)於大槃石上坐,毒出石裂」,前後六次遭下毒,五次失敗,終於在第六次遭毒時,達摩祖師叫來諸弟子:「我本來是來傳法的,但現在卻被人討厭至此,久住世間讓人造罪也沒什麼益處」,於是將佛祖傳下的袈裟傳給弟子慧可,並且對第二代祖師慧可說:「我緣此毒,汝亦不免此難,至第六代傳法者,命如懸絲…」看,世間多險惡,不光師父要被人害,徒弟得道了也免不了。
  
「#二祖慧可(#被誣陷迫害致死)」

據河北省《成安縣誌》客籍人物篇載:約於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慧可大師以107歲的高齡,來成安講經傳法,為此特在匡教寺前修築了兩丈多高的說法台,因慧可所講的禪理非常好,四面八方的老幼聽者甚眾,匡教寺的僧人也聽得入了迷,惹惱了這裡嫉賢妒能的法師辨和,他便到縣衙誹謗慧可,說他「離經叛道、標新立異、散布異端邪說,使農夫輟耕,商不啓戶,是大隱患」,知縣翟仲侃聽信了辨和誣告,對慧可加以酷刑拷打審問,羅列「#十大罪狀」層層上奏朝廷,後得到朝廷批准,最終將一代宗師迫害斬首。

慧可被斬首後,屍首流出白乳,肉色如常,隋文帝瞭解後追悔莫及,曰:此真菩薩,傳旨重新調查慧可被殺事件,對瀆職官員嚴加懲處,並祭祀慧可,同時賜慧可「#正宗普覺大師」的封號,貞觀十六年,唐太宗李世民也派尉遲敬德監工為慧可修寺建塔安奉舍利。
 
「#六祖惠能(#被追殺躲藏十六年)」

這位就不細說了,《#壇經》裡寫的都有,大家都知道,惠能大師得道後,他師父就交代他「#汝須速去,#恐人害汝」,基本開始過著被追殺的日子,後來在獵人隊裡藏了十六年,風頭過盡,機緣成熟,才出現於世弘揚佛法。
 
「#虛雲和尚(#百歲老僧被誣陷拘禁毒打)」

近代虛雲和尚112歲時,住持雲門山大覺寺,被人誣告藏匿罪犯,全寺僧人120余人,被軍警包圍,虛雲和尚拘禁於方丈室內,門封窗閉,絕其飲食,後四次遭人毒打,打得頭面流血,肋骨折斷,老和尚闔目不視,閉口不語,相關記載「入夜後,侍者入室探視,見老人倒於血泊中,乃扶其坐於榻上,並侍候湯藥,次日,那伙人見其未死,又予毒打,至四月十五日,老人漸漸倒下,作吉祥臥,經一晝夜,全無動靜,侍者以手試其鼻孔,氣息全無,手脈亦停,以為老人已死,唯體溫尚正常,面色亦平靜,次日早晨,忽聽老和尚微微呻吟,並睜開眼睛,侍者見師還活著,十分驚喜,立即扶師起坐,並告以入定已八日整…」  

虛雲老和尚以112歲高齡,受此等酷刑,死而復生,足見其修行境界,事後他作詩一首感慨世道之艱難: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341619469/posts/pfbid04hC4Gpm25WfFu48nPXmKF6owqjYtnQPosEHytjsjewaFuGbwUpcLF7vbeYa6hVRCl/?mibextid=Nif5oz

印光大師為人嚴厲高潔,一生發願不當住持,不收出家徒弟,卻唯獨接受弘一大師為弟子,這絕非偶然。(master)

🍁印光大師一生嚴厲高潔,為何獨獨收他為弟子?

印光大師和弘一大師是當代淨土宗和南山律宗的祖師,是民國時期佛門的兩顆巨星,他們之間的殊勝因緣,在佛門中流傳甚廣。

弘一律師是位非常嚴謹的人,眼光很高,不會輕易地去佩服一個人,然而他對印光大師卻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印光大師為人嚴厲高潔,一生發願不當住持,不收出家徒弟,卻唯獨接受弘一大師為弟子,這絕非偶然。

民國七年春,徐蔚如居士倡印流通《印光法師文鈔》,在佛教界引起了熱烈的反響。

這一年的大勢至菩薩聖誕日,著名藝術家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他就是弘一法師。

隨著《印光法師文鈔》的出版,弘一法師應好友吳建東居士和張雲雷居士之請,為文鈔題詞,稱贊印光老人的文鈔,如日月當空,普照一切眾生,契理契機,令大眾歡喜信受。

在題詞中,弘一法師對印光大師表達了服膺之情,把印光大師作為學習效法的對象。

民國九年六月,弘一大師決定去富陽新城閉關。臨行前,特地請馬一浮居士為自己的關房題寫了“旭光室”的匾額,以表明自己遙習蕅益大師,近效印光大師的志向。

弘一大師寫信向印祖請求閉關前的訓言,印祖告訴他:“閉關用功,關鍵在於心要專一。未得一心之前,不能急著求感應,否則就是修道的第一大障礙。念佛得一心後,自然會有感應,並沒有起心動念,心卻如明鏡當台,映照出森羅萬象。”

弘一大師多次向印祖寫信請教,印祖都給予悉心指導,並指出:“古往今來,不少人用行書草體寫經,我對此絕不贊成。想要斷煩惑、了生死、度眾生、成佛道,豈可將抄經視為兒戲,由著性子寫得游龍舞鳳的?”

這段話對弘一大師觸動極大,他按照印祖的要求調整了字體,並寄給印祖鑒定。

印祖回信對弘一法師的新字體表示肯定:“抄寫經文是將凡夫心識轉為如來智慧的行為,比古代進士上金殿考狀元還要嚴格恭敬,來不得半點怠慢疏忽。能這樣做的人,必定在選佛場中,得中狀元。”

印祖的點撥,使弘一大師日後的書寫,更加一絲不苟,他的書法被人譽為“佛書”。

弘一大師發心刺血寫經,印祖回信開示:“不要急著抄經,當務之急,先要一心念佛。刺血抄經耗費太多心血,令人心神衰弱,只怕反而成為精進念佛的障礙。俗話說,身安而後道隆。我們既是凡夫,就不要盲目效仿法身大士的苦行,只要念佛得一心,自然法法圓融。”

然而,弘一大師還是因為寫經過多、用心過度而受病,印祖對此早有預料,說:“你就是為人過於仔細,樣樣事情不肯不認真,導致心力不濟,你還是專心念佛的好。”

弘一大師對印祖十分敬佩,再三懇求列為弟子。

可惜遲遲未被答應,便在佛前燃臂香,乞求三寶慈力加被,之後再次上書陳情,可還是被婉拒,直到晚年終於如願以償。

弘一大師是印祖破例收下的唯一的出家弟子。

實際上依止印祖修行的出家弟子很多,如德森法師尊印祖為親教師,但弘一大師是印祖唯一具有名分的出家弟子。

民國十三年五月,弘一大師從溫州慶福寺前往普陀山朝禮印祖,在法雨寺舉行簡單而隆重的拜師儀式,並隨侍七日,每天從早到晚,觀察學習印祖的一舉一動。

每頓飯吃完,印祖都會將碗舔乾淨;或者留饅頭一角,把菜碗擦乾淨後吃下;或者往碗裡倒開水,蕩滌乾淨,再用水漱口,然後喝下,惟恐輕易浪費剩餘的飯粒。

弘一大師將印祖的嘉言懿行總結為十六個字“注重惜福,力行習勞,深信因果,專弘淨土”。

弘一大師雖然振興南山律宗,但以淨土為歸宿,並隨緣隨分,盡力弘揚印光大師的念佛教義,他常勸人讀《印光法師文鈔》,高度頌揚印祖的盛德。

1924年秋,弘一大師應邀到上虞白馬湖夏丏尊故居“平屋”作客。夏老用香菇供齋,被他堅決拒絕,改用豆腐還是不同意,最後只好按照他本人的要求,白水煮青菜,用鹽不用油,弘一大師這才接受。

倓虛法師在《影塵回憶錄》中回憶了弘一大師在青島湛山寺講律時的一些生活片斷:“屋中都是他自己收拾,不另外找人收拾,窗子地板都弄得很乾淨。

因他持戒,也沒有另外準備好的飯菜,頭一次給弄四個菜送寮房裡,一點沒動;第二次又預備一點,還是沒動;第三次預備兩個菜,還是不吃;最後盛去一碗大眾菜,他問端飯的人,是不是大眾也吃這個,如果是的話他吃,不是他還是不吃……”

如此等等,都是受到印光大師的影響。

弘一大師跟印祖一樣嚴以律己,一絲不苟,可以說師徒二人同聲相應。

早年,周孟由曾居士請弘一大師給印祖作傳,弘一大師本已答應,但遲遲沒有動筆。

1940年印祖往生之後,妙真法師再次敦請弘一大師為印祖作傳,弘一大師擔心“要是多讚美幾句,恐怕有違師父的遺訓,可過於平淡又不契時機,所以還得再等等。”

其實,弘一大師的《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深合印祖道風,稱得上是一篇最好的印祖傳記。

印祖往生後二年,弘一大師亦追隨恩師而去。

1942年中秋過後,弘一大師自感病勢沈重,寫了二首偈與諸友告別,這二偈表露了弘一大師一生悟證的境界: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執相而求,咫尺千里。

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花枝春滿,天心月圓。”

也可以說花枝表示香,月圓表示光,香光莊嚴,正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念佛三昧香光莊嚴的境界: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表露了弘一大師修行淨土法門,證得念佛三昧的境界。

臨終前,弘一大師寫下“悲欣交集見觀經”,可見他親見極樂莊嚴,正念往生,悲憫眾生,欣樂極樂。

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戒殺放生,吃素念佛〉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187196584/posts/pfbid02RcBnBQ4YCxuRM6mbjDnUJiWEkivPzWecqNE5L55UXcgv6bzo5J57W2qweGhvt3CXl/?mibextid=Nif5oz

大師 英文
(master)

(轉載)我昨天報名了淨土佛學院^^ 大家應該不意外,我的偶像是淨空法師,我的目標是去西方淨土....^^

我昨天報名了淨土佛學院^^
大家應該不意外,我的偶像是淨空法師,我的目標是去西方淨土....^^

其實看到這個連結我也掙扎很久@@因為除了每天要自己找時間上課.....還有一種無形的自我要求與戒律....重點還要固定交作業....
不過,我還是在掙扎一日後就決定要跟淨空法師學習^^

一報名,我就上課到今天凌晨兩點^^因為歡喜^^那種想要跟淨空法師一起學習,想要回西方淨土的心更堅固^^跟有緣的您分享^^

現在太多天災人禍了,世事無常在這無常中,唯一只有信仰^^我很高興有這份福德因緣認識我的老師^^淨空法師^^所以我會努力,在有生之年可以跟淨空法師阿彌陀佛一起學習^^

想記錄這份法喜充滿^^也想跟有緣的您分享^^報名是有時間限制的@@所以趕快點選進入看看吧^^一起跟淨空法師學習^^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EEeozyhLNdh5g7cW/?mibextid=TrneLp


(轉載 複製連結)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Wnx69pwd1c1H1fStMznXrPs9Y37CShC7Kpt3zzgiFA3KAGShhpRULAu8DhKLt1x8l&id=100000323028350&mibextid=Nif5oz

留言:

淨宗同學 加你好友
玄一學佛修行 如是我聞
淨空老法師就是阿彌陀佛
清淨平等覺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人一家人

貼文讓我很感動 可否轉載呢?
玄一學佛修行(玄一師兄)
是 淨空法師語錄 的小編

福報與智慧是一體的兩面(There are two sides to every coin)

福報與智慧是一體的兩面
文/聖嚴法師

《金剛經》 無相佈施,福慧雙修
編按:
以「空」為核心思想的《金剛經》,為何「福德」二字出現多達十八次?般若空慧與福德有什麼關係?修福修慧的過程又該如何用心?
聖嚴法師首先定義福、慧的層次,提出《金剛經》的福慧觀,強調心無所住,依智慧來展現慈悲,所修的福德才是真正的無盡藏。

首先探討福報和智慧的定義:
(一)福報的定義
過去種福現在有福,現在種福未來有福。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因果的觀念。事實上,種瓜未必會得瓜,種豆未必一定得豆,為什麼?因為如果那顆瓜子本身都沒有成熟,種下去以後,不施肥,不澆水,不給它陽光,那麼這顆瓜子即使種下去,也不會得瓜。

但是,不種瓜是不是有瓜可得?當然沒有!種瓜尚且不一定得瓜,不種瓜怎麼可能有瓜可得?因此,我們必須但問耕耘,不問收穫。培福就如同耕種,是非常需要的,福的內涵又分成以下幾種:
1.惜福、培福、種福、關懷社會、利益人群,是真有福。
很多人認為,享福的人是有福的,所以看到別人住的房子好、坐的汽車好、穿的衣服好、社會地位高,便說他有福。其實這只是在享福,未必真的有福。每一個人在過去生和這一生中,所種的福是有限的,如果把福報享盡了,就會成為一個沒有福的人,所以有福的人要「惜福」,不要把福報享盡,而且要保存它,增長它。

其次,我們要「培福」。培福就是福報不夠多,所以要繼續培養福報。如何培養呢?就是用「佈施」來培養福報。

然後是「種福」——沒有福的人要種福,福報不夠的人要培福。《金剛經》中多次談到佈施的重要,包括持戒、忍辱,這都是培福、種福的條件和方法。

2.守財、享受、弄權、揮霍無度、損人利己,乃是無福。
有錢捨不得用,也不知道怎麼用,是「守財奴」。守財奴的享受就是今天看一看帳戶里有多少錢,明天看一看倉庫里有多少財物,只知欣賞自己的財富,甚至對自己的兒女、對家裡的人都很吝嗇。賺了錢卻不懂得善用財富,只知道一直累積在那裡,這是沒有福報的人。

和財富一樣能夠發揮影響他人功能的,便是權力。有權的人登高一呼就能萬山相應,一個人講一句話就能使千萬人得到利益,這是種福。

相反地,權力也可以害人,就像刀一樣,刀能殺人,也能救人;醫生用刀是救人,屠夫用刀是殺人、殺牲。所以,弄權是損福的事,損人利己,是最沒有福的人。許多人眼前的福來自於損人而利己,表面上看起來好像自己佔了便宜,得到好處,實際上,自己的損失更大。這是從因果觀念來看,從社會互通有無的觀點來看。

3.福報當與品德相應。
《金剛經》中「福德」二字連用者達十八次,單用「福」字者八次。「福」一定要有「德」,有福而沒有德,不是真福。德就是道德、品德的意思,福德即是功德,也就是《金剛經》中所強調的佈施、忍辱、持戒三大項目。

佈施之中以法佈施的功德最大,持戒和忍辱也都跟佈施相關,持五戒又叫作「五大施」,是五種大佈施,忍辱是為了利他,是菩薩行,實際上也與佈施相通。

(二)智慧的定義
當做的事要恰到好處地去做,當說的話要適如其分地說。

1.世俗的智慧
世俗的智慧指世間的種種知識、學問、觀念、技術、慎思明辨,以及我們突然間心靈福至的發現。

2.出世的智慧
出世的智慧,是小乘的智慧,是自了、自解脫。洞察一切現象,無非因緣生滅、因果流轉,實證一切現象無非無常、苦、空,所以厭離一切現象。

雖然說造了因一定會有果,所以有人希望透過努力得到好結果,而且得到結果以後,還更加一層努力,希望有更好的結果在後面。可是,世間種種現象生生滅滅,是無常的,既然是無常,所以不真實;也因為是無常,所以會帶來許多苦惱、煩惱。

3.佛菩薩的智慧
如《維摩經.菩薩品》云:「教化眾生而起於空,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示現受生而起無作。」《金剛經》中則提到「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度盡一切眾生,卻不覺得自己度了眾生,就是「教化眾生而起於空」。

4.《金剛經》即是無上的智慧經
《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意思為:用金剛一樣的無上智慧,斷除一切世間法及一切出世間法的執著,所以能夠超越凡夫的生死苦海,也超越小乘的寂滅境界。

「超越生死苦海」有兩層意思:一是小乘的超越,那是離開生死、厭離生死,而不再生、不再死,從此進入涅槃。可是,大乘所謂的超越生死是「在生死之中,不受生死的困擾所影響」,一切菩薩或諸佛,他們現種種身,和眾生一起在生死苦海之中,一樣有死有生;但是,眾生是來受報,而菩薩是在度眾生。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801563630167033/permalink/3849197505403635/?mibextid=Nif5oz

凡事都有一體兩面 英文
(There are two sides to every coin)

【安世高法師償宿債的故事】- An_Shigao

【安世高法師償宿債的故事】

諸佛菩薩、上人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善知識:阿彌陀佛!今晚輪到沙彌尼近泉結法緣,講償還宿債的故事。

安世高是安息國的太子,安息國是靠近印度的一個小國,他把王位讓給叔父,出家做比丘。有一個比丘和他一起修行,非常聰明,可是脾氣很大。這個比丘喜歡布施做功德,可是做完了功德,常常會發一頓脾氣,瞋恨心很重。有人供養他,沒恭敬地說:大德某某,他也要發一頓脾氣,不受供養。

安世高對他說:「老同參,你是聰明、智慧和我一樣,可是你的瞋恨心卻比我大得多了!你將來恐怕會墮落的。我以後若得道,我會來度你的。我現在要走了,去中國,還我前世的命債。」不久,安世高就到中國來了。

當時是漢桓帝的時代,世界很亂,土匪很多。

安世高在廣州遇著一個年輕的人;少年一見他,就拔出身上的佩刀,很兇惡地說:「這回可遇著你了,我一定要殺你!」他歡歡喜喜地說:「那你殺我吧!為什麼你對我這麼大的火氣?你知道嗎?」少年說:「我不知道!我看你不順眼,我就想要殺你!你一定是個壞人!」

安世高說:「為什麼你要殺我,你不知道,我知道。因為前生我殺過你,所以,今生你遇見著我就要殺我。我來就是讓你殺我的。」他面無懼色,把頭一伸,說:「請你殺我吧!」少年一刀把他的頭斬下來,安世高當場死了。在旁的路人都覺得很奇怪,這個人竟然願意別人殺自己。

安世高死後,靈魂回到安息國,又投生做國王的兒子。他十六、七歲出家,又來到中國廣州,想找前生殺他的少年,這個少年現在已是中年的人了。安世高到他那兒說:「某年某月,你殺死了一個和尚,你還記得嗎?」這個人說:「是有這麼一回事,你是不是想給他報仇?」他說:「不是!我就是你殺的那個人。你殺了我之後,我又到安息國出生,現在我長大了,我是來告訴你,這個因果——你殺我,我殺你,是沒有完的時候。你不要害怕,我是不會殺你的。現在我要去江西,度我前生一個同修道友。」

這中年人想:事情已經過了這麼多年,他是個外國人,如果不是真有這回事,他怎麼會知道呢?中年人說:「我想跟你一起去。」結果有三十多人跟安世高去廬山。

廬山有個 亭湖,湖邊有個廟,廟神很靈感的。你若到那兒燒幾支香、叩幾頭,你行船平穩,沒有風浪;如果你不燒香,就有大浪把船弄翻。一千里地的人都很信奉這個廟神,與安世高同行的三十多人,也去那兒燒香拜神。

安世高沒去,這個廟神說話了:「你們船上有個沙門,你們去請他來見我。」大家一聽:這個神真是有神通,船上有個沙門都知道,就去找安世高;安世高來到廟裡,對廟神說:「老同參,你現在脾氣還是很大,有人不恭敬你,你就令他翻船,死了很多人。」神說:「唉,我今生墮落,到這兒做神,管著一千里地以內的地方,我知道我死了,一定會下地獄的,因為我造的罪孽很多,我現在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安世高說:「你不要憂愁,我這次來就是來度你的。你既然知道做錯了,你現在可以出來和我們見一見面。」神說:「不可以的!我現出我的本相,會把人嚇死的!」安世高說:「不會的,他們現在不會怕的。」廟神就在神床後邊伸出頭來,是個大蟒蛇的頭。

安世高給他說法,為他誦經持咒,這個蟒蛇哭了起來,哭得淚如雨下。蟒蛇說:「我壽命就快完了。我死了,我這醜陋的身體如果在這兒露出來,很不好看。我要去山西那兒有個澤,我要去死在那兒。」

當安世高的船將要開走的時候,蟒蛇出現在廬山山上,向他叩頭,同行的人也向蟒蛇揮手。在晚間,船上出現一個年輕人給安世高跪下叩頭,安世高說話後,年輕人就不見了。安世高對信眾說:「這個年輕人是誰?就是 亭湖的廟神,他來謝謝我。」從此洞庭湖廟神不靈了。而山西一個澤裡,地裡卻出現了一條死的大蟒蛇,有幾里那麼長,所以那裡的村莊叫「蛇屯」。

安世高度洞庭湖廟神後,對同行人說:「我現在還要去一個地方,了還命債。」他們就來到江南會稽,當他在街市上走著,有兩個人正在那兒打架;其中一個用棍子打另外一個人,沒想到卻打到安世高的頭上,他當場被打死。他事前就告訴同行的人,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他們就把他的尸首收殮起來,送到他原來的地方。

以安世高的道德、學問,還有去償還宿生的命債,可見因果是不可以隨便造的,也不可以隨便發脾氣。那個廟神前生是個比丘,就因為喜歡發脾氣,所以墮落為蟒蛇;蟒蛇後來幸虧有安世高來超度他,否則他的未來是很危險的。

我們學佛的人要知道因果,不隨便發脾氣——你看,人發脾氣時,是不是很難看?常發脾氣,將來就會變成阿修羅。

這個我是在《華嚴經》裡面抄出來的:佛教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沒有嫉妒、沒有障礙,一視同仁,不找人家麻煩,不說人家的是非,這是佛教偉大之處。阿彌陀佛!

http://www.cttbchinese.org/fayubinfen/?p=9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