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持戒的功德》(The merits of keeping the precepts)

佛典故事《持戒的功德》

中台世界

過去在佛陀時代的舍衛國中,有一縣的人民皆奉行五戒十善,而且縣內沒有釀酒的人。其中有一大姓家的兒子,想要遠行經商。臨行前父母特別告訴他要勤持五戒、奉行十善,慎莫飲酒,犯佛重戒。

旅途中行經他國,遇見了昔日的同學,同學非常歡喜便回家拿出葡萄酒,邀他共飲。

他推辭著說:「我國家的人民奉持佛戒,沒有人敢違犯。況且我離家時父母特別叮囑我要勤持五戒、奉行十善,雖然朋友久別相逢甚是喜悅,但我不希望犯戒且違逆雙親的教誨。」

同學說:「我們同一師學,情如兄弟,我的親人就是你的親人,我的父母邀你相飲,怎可拒絕呢?如果我在你家,必定也會聽從你父母的話。」

他難以拒絕,便聽從同學而喝了酒。回家後將事情的過程向父母稟白。

父母說:「你違逆了我們的教誡、又犯了戒,不是孝子。」

便給他生活所需要的財物,就將他逐出了國。

因為犯戒而被雙親驅逐的兒子,到了其他國家,便隨處住在一家旅舍。這個旅舍的主人侍奉三個鬼神,因為經年累月侍奉鬼神而家財盡空,且家人多病、死喪不絕。

鬼神便共相議論,這家人因為侍奉我們而財產盡空,我們應當求得珍寶,讓他們度過難關。於是便到其他國庫偷竊寶物,搬運到主人的園中,並告訴主人:「你歷年勤苦侍奉我們,現在希望你們能夠富饒。」

主人欣然接受,將園中的寶物背負到家中。為了表達感謝,次日便準備飯食祭祀鬼神。鬼神才到門口,看見這位舍衛國人在主人家中,便奔走而去。主人連忙追趕並詢問原因。

鬼神說:「主人您家中有尊客,我怎能向前一步?」說完便驚慌逃走。

主人心想,我的家裡只有這位舍衛國人,便問他:「您有何功德,讓我所侍奉的鬼神畏懼而離開?」

客人為其說佛功德及五戒十善,又說雖然自己犯了酒戒被父母驅逐,但仍因持守四戒而感得天神所護,自然鬼神不敢侵犯。

主人聽了也希望可以受持五戒,便從客人聽受三皈五戒,一心精進不敢懈怠,並問佛在何處?可否見佛?客人便告訴他佛陀現正在舍衛國祈樹給孤獨園。

這位旅舍的主人便啟程前往。途中經過一戶人家,家中有一女,正是噉人鬼婦。因一路行來天色已晚,希望在這位女子家留宿,這位女子告訴他自己是噉人鬼婦,要他趕緊離開,慎勿留住。

這人心想,之前那位舍衛國人受持四戒仍感天神衛護,況我已受三皈五戒,心不曾懈怠,有什麼好怕的呢?於是便自行留下來住宿。

當晚,噉人鬼看見在家中四十里內有護戒神守護,便一夜未歸。第二天,這人看見鬼所吃剩的人骨骸狼藉,心生怖畏而悔退。心中思惟,我在自己的國家衣食豐足,只因那位舍衛國人所說而前往舍衛國希望見佛,如今尚未親睹佛陀卻見骸骨縱橫,不如將這位女子帶回國內一起生活。

於是再次請求留宿,雖然女子再三提醒,自己的丈夫是噉人鬼,快回到家了,要他趕快走,他卻不相信而堅持留宿下來,且被女子迷惑而生淫念,也不再信佛、不再持守三皈五戒。

原本護衛主人的天神因此紛紛離去,於是噉人鬼得以回到家中,女子擔心他會被噉人鬼發現,便將其藏在甕中。

噉人鬼聞到人的氣味,便問女子:「你有人肉嗎?」

女子回答:「我足不出戶,從哪裡得來人肉?」又問鬼為何昨晚沒回來?

鬼回答因為家中有尊客,是佛的弟子,有戒神守護在外,所以我被逐出四十里外,無法回家。

甕中的男子愈聽愈心生恐怖,完全忘記了自己曾聽受三皈五戒之事。

女子又問鬼:「那你為什麼沒有得到其他的肉呢?」

「我露宿在外,又被天神所震怖,心神不寧,所以沒有心思再去找其他的肉。」

女子又問:「你知道什麼是佛戒嗎?」

鬼言:「我現在非常飢餓,趕快把肉拿來,不要再問,況且此是無上正真之戒,不是我敢隨意說的。」

女子希望鬼先說了佛戒再給他,於是再三央求,鬼因此便為女子說三皈五戒。

噉人鬼每說一戒,女子便聽受之,直到說到了第五戒,女子皆是心執口誦;在甕中的男子也隨之聽受五戒。天帝釋得知這二人的心已皈依於佛,便遣五十位善神擁護兩人,於是噉人鬼便離開了。

第二天,女子問他:「你昨晚害怕嗎?」

「非常害怕,但蒙受你的恩德,能夠心悟識佛。」

又問:「你昨天為何又返回想要留宿?」

「我看見死人的骸骨縱橫四處而心生恐畏。」

女子說:「這些骸骨是我丟棄的。我本是良家之女,卻被鬼所略取做妻子,實在是悲窮無計。今天蒙受您的仁恩,得以聽聞佛戒而離開此鬼。」

又問他將前往何處?他回答將到舍衛國見佛,女子便隨其前往。

途中逢見四百九十八人,便互相答禮問訊。得知這一行人是剛從佛陀之處回來,便好奇地問其返回原因,一行人回答,因為佛所說的經教實在無法理解,所以打算各自返國。

這兩位賢者便為一行人說出先前發生事情的本末,特別提及鬼神是畏懼戒行清高之人,一行人因此對佛法生起信心,便決定一起回到佛所。

佛陀遙見一行人便微笑,口出五色放光。佛的侍者阿難尊者長跪合掌,心想佛陀不會無因緣而笑,必定有所開示。

佛告訴阿難:「你看見這四百九十八人回到這裡了嗎?他們遇見了自己過去的老師,而這五百位來見佛的人,皆當得道。」

當時五百人來到佛所,一心聽佛說法,心開意解,皆隨佛出家修行,精進修行,皆得阿羅漢道。

佛又說:「而這二人正是四百九十八人前世之師。所以人求至道,應當得其本師及其善友。」

典故摘自:《經律異相.卷第四十三》

省思

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佛陀親制的戒法,近能保護佛弟子,消災解厄、遇難呈祥;遠能作為清淨三業、得道證果的基石。

受持戒律,頂戴奉持,真心敬信三寶,功德果報如是殊勝、不可思議。除了自身持戒清淨,更能轉勸親友、同事一起學佛、持戒,不但自己獲益,也能福佑他人。

戒法能真實利益人生,值得每個人學習、受持、推廣。

https://www.facebook.com/100012315034792/posts/pfbid02a1UKp4LWSjhtubU1eqehYNZ4sXeD6ep8AtsFqrwDEAGxrAbsqN22sc7NPULJsoL4l/?mibextid=Nif5oz


持戒的功德 英文
(The merits of keeping the precepts)

佛典故事《持戒的功德》(The merits of keeping the precepts)

佛典故事《持戒的功德》

中台世界

過去在佛陀時代的舍衛國中,有一縣的人民皆奉行五戒十善,而且縣內沒有釀酒的人。其中有一大姓家的兒子,想要遠行經商。臨行前父母特別告訴他要勤持五戒、奉行十善,慎莫飲酒,犯佛重戒。

旅途中行經他國,遇見了昔日的同學,同學非常歡喜便回家拿出葡萄酒,邀他共飲。

他推辭著說:「我國家的人民奉持佛戒,沒有人敢違犯。況且我離家時父母特別叮囑我要勤持五戒、奉行十善,雖然朋友久別相逢甚是喜悅,但我不希望犯戒且違逆雙親的教誨。」

同學說:「我們同一師學,情如兄弟,我的親人就是你的親人,我的父母邀你相飲,怎可拒絕呢?如果我在你家,必定也會聽從你父母的話。」

他難以拒絕,便聽從同學而喝了酒。回家後將事情的過程向父母稟白。

父母說:「你違逆了我們的教誡、又犯了戒,不是孝子。」

便給他生活所需要的財物,就將他逐出了國。

因為犯戒而被雙親驅逐的兒子,到了其他國家,便隨處住在一家旅舍。這個旅舍的主人侍奉三個鬼神,因為經年累月侍奉鬼神而家財盡空,且家人多病、死喪不絕。

鬼神便共相議論,這家人因為侍奉我們而財產盡空,我們應當求得珍寶,讓他們度過難關。於是便到其他國庫偷竊寶物,搬運到主人的園中,並告訴主人:「你歷年勤苦侍奉我們,現在希望你們能夠富饒。」

主人欣然接受,將園中的寶物背負到家中。為了表達感謝,次日便準備飯食祭祀鬼神。鬼神才到門口,看見這位舍衛國人在主人家中,便奔走而去。主人連忙追趕並詢問原因。

鬼神說:「主人您家中有尊客,我怎能向前一步?」說完便驚慌逃走。

主人心想,我的家裡只有這位舍衛國人,便問他:「您有何功德,讓我所侍奉的鬼神畏懼而離開?」

客人為其說佛功德及五戒十善,又說雖然自己犯了酒戒被父母驅逐,但仍因持守四戒而感得天神所護,自然鬼神不敢侵犯。

主人聽了也希望可以受持五戒,便從客人聽受三皈五戒,一心精進不敢懈怠,並問佛在何處?可否見佛?客人便告訴他佛陀現正在舍衛國祈樹給孤獨園。

這位旅舍的主人便啟程前往。途中經過一戶人家,家中有一女,正是噉人鬼婦。因一路行來天色已晚,希望在這位女子家留宿,這位女子告訴他自己是噉人鬼婦,要他趕緊離開,慎勿留住。

這人心想,之前那位舍衛國人受持四戒仍感天神衛護,況我已受三皈五戒,心不曾懈怠,有什麼好怕的呢?於是便自行留下來住宿。

當晚,噉人鬼看見在家中四十里內有護戒神守護,便一夜未歸。第二天,這人看見鬼所吃剩的人骨骸狼藉,心生怖畏而悔退。心中思惟,我在自己的國家衣食豐足,只因那位舍衛國人所說而前往舍衛國希望見佛,如今尚未親睹佛陀卻見骸骨縱橫,不如將這位女子帶回國內一起生活。

於是再次請求留宿,雖然女子再三提醒,自己的丈夫是噉人鬼,快回到家了,要他趕快走,他卻不相信而堅持留宿下來,且被女子迷惑而生淫念,也不再信佛、不再持守三皈五戒。

原本護衛主人的天神因此紛紛離去,於是噉人鬼得以回到家中,女子擔心他會被噉人鬼發現,便將其藏在甕中。

噉人鬼聞到人的氣味,便問女子:「你有人肉嗎?」

女子回答:「我足不出戶,從哪裡得來人肉?」又問鬼為何昨晚沒回來?

鬼回答因為家中有尊客,是佛的弟子,有戒神守護在外,所以我被逐出四十里外,無法回家。

甕中的男子愈聽愈心生恐怖,完全忘記了自己曾聽受三皈五戒之事。

女子又問鬼:「那你為什麼沒有得到其他的肉呢?」

「我露宿在外,又被天神所震怖,心神不寧,所以沒有心思再去找其他的肉。」

女子又問:「你知道什麼是佛戒嗎?」

鬼言:「我現在非常飢餓,趕快把肉拿來,不要再問,況且此是無上正真之戒,不是我敢隨意說的。」

女子希望鬼先說了佛戒再給他,於是再三央求,鬼因此便為女子說三皈五戒。

噉人鬼每說一戒,女子便聽受之,直到說到了第五戒,女子皆是心執口誦;在甕中的男子也隨之聽受五戒。天帝釋得知這二人的心已皈依於佛,便遣五十位善神擁護兩人,於是噉人鬼便離開了。

第二天,女子問他:「你昨晚害怕嗎?」

「非常害怕,但蒙受你的恩德,能夠心悟識佛。」

又問:「你昨天為何又返回想要留宿?」

「我看見死人的骸骨縱橫四處而心生恐畏。」

女子說:「這些骸骨是我丟棄的。我本是良家之女,卻被鬼所略取做妻子,實在是悲窮無計。今天蒙受您的仁恩,得以聽聞佛戒而離開此鬼。」

又問他將前往何處?他回答將到舍衛國見佛,女子便隨其前往。

途中逢見四百九十八人,便互相答禮問訊。得知這一行人是剛從佛陀之處回來,便好奇地問其返回原因,一行人回答,因為佛所說的經教實在無法理解,所以打算各自返國。

這兩位賢者便為一行人說出先前發生事情的本末,特別提及鬼神是畏懼戒行清高之人,一行人因此對佛法生起信心,便決定一起回到佛所。

佛陀遙見一行人便微笑,口出五色放光。佛的侍者阿難尊者長跪合掌,心想佛陀不會無因緣而笑,必定有所開示。

佛告訴阿難:「你看見這四百九十八人回到這裡了嗎?他們遇見了自己過去的老師,而這五百位來見佛的人,皆當得道。」

當時五百人來到佛所,一心聽佛說法,心開意解,皆隨佛出家修行,精進修行,皆得阿羅漢道。

佛又說:「而這二人正是四百九十八人前世之師。所以人求至道,應當得其本師及其善友。」

典故摘自:《經律異相.卷第四十三》

省思

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佛陀親制的戒法,近能保護佛弟子,消災解厄、遇難呈祥;遠能作為清淨三業、得道證果的基石。

受持戒律,頂戴奉持,真心敬信三寶,功德果報如是殊勝、不可思議。除了自身持戒清淨,更能轉勸親友、同事一起學佛、持戒,不但自己獲益,也能福佑他人。

戒法能真實利益人生,值得每個人學習、受持、推廣。

https://www.facebook.com/100012315034792/posts/pfbid02a1UKp4LWSjhtubU1eqehYNZ4sXeD6ep8AtsFqrwDEAGxrAbsqN22sc7NPULJsoL4l/?mibextid=Nif5oz

持戒的功德 英文
(The merits of keeping the precepts)

【海闊天空】明白道理,就不會與人爭辯;有大慈悲心,就能寬諒一切。(Sea Wide Sky)


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23冬之卷
上人對在座資深慈濟人開示:「在慈濟沒有退休之說,這是終身的志業。師父已經八十幾歲了,拖命還在做,因為這是終身的責任。我們講一句話,也許對天下苦難人幫助很大;若是一句話說不好,也許會讓一些事做不成功。所以要多接引好人、多說好話,凝聚人人的心,讓利益眾生的事順利推動。

雖然慈濟人總是認為,師父說的,做就對了;但也要有人在一旁出聲表達:『我認同,應該這麼做。』讓我安心。每一位都不能休息,就如要維持生命,呼吸不能斷,何況慧命的呼吸。」p556

合和互協——慈濟的慧命之美,慈悲喜捨——慈濟的修行法門。p560

「合、和、互、協,這四個字是慈濟的慧命之美,每一個人無法預測自己生命的長短,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慧命,走入慈濟是自己的選擇,也可以自己決定要承擔什麼責任;投入志業、增長慧命,要靠自己盡心力、付出無所求,相信各位的慧命很平齊,已經調和、會合起來了,我們的合心要從行動表達,在地方上做出典範。」p561

上人說,若問臨終要念什麼經,其實最重要的是在健康平安時下功夫,實踐佛陀的教導;平時什麼都沒有做,只是在即將往生時念佛,無法削減業力,也並非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涵,心光無量、大愛無邊,要靠平時的修行與涵養。p562

「若說往生就要念佛,是要維護莊嚴的氣氛,其實若只播放《無量義 法髓頌》的音樂也可以,文詞是《無量義經》的精髓,你們平時就會唱,讓大家聽了很歡喜,心很靜。

總而言之,不要執著,『未知生,焉知死』;做人的道理不清楚,只是執著於死的時候要念佛,是本末倒置。要讓大家來探視時,覺得心能平靜;人生自然法則,每個人都會有這一天,要讓人人平靜接受,化悲悽為輕安。」p562

明白道理,就不會與人爭辯;有大慈悲心,就能寬諒一切。p563

「理就是法,順理就心安;我們的心若圓,諸事都會圓滿。不須與人爭辯道理;不必辯,就能讓人認同,是真正的道理,人與人之間才會圓。光是爭一口氣,一直與人爭辯,是沒有用的。就說《無量義經》:『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這幾句,是否接受入心?我這輩子修行幾十年,這幾句話就是我的慧命。」p563

上人期待師兄師姊們要把《無量義經》的道理融會貫通,並且實際做到,在人間有需要的時候加以運用;這些法能夠實際運用,用得通順,「經就是道,道就是路」,這條路走得通,就好好去走,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清楚人間道理,就沒有必要去爭。p563

上人說,佛法浩瀚,但是再如何鑽研佛法,都不如實際依照經典所載的教法去做。例如「大慈大悲」該如何解說?大慈無悔、大悲無怨,具有大慈悲心,就能寬諒一切;要有開闊的心胸,別人要與自己爭,自己能夠退讓,海闊天空,實在沒有必要與人爭。p564

「做慈濟,心就要開闊;我們往這條路直直走,絕對不會後悔。若一天到晚與人爭,覺得別人沒有道理,自己很有道理,這一口氣鬆不開,會很辛苦。」p564

願諸世界常安穩
無邊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障並消除
遠離眾苦歸安樂
🙏🙏🙏
2024-04-01〔根心筆記〕
~轉載德根師父~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301992956546123/permalink/7371787426233282/?mibextid=Nif5oz

海闊天空 英文
(Sea Wide Sky)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The Ten Vows of Samantabhadra》

大方廣佛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
十者.普皆迴向。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南無阿彌陀佛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英文
《The Ten Vows of Samantabhadra》
普賢菩薩十願

《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 monk praises monk

《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

海賢老和尚 彌陀化身

《淨空法師語錄》
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
佛法沒有版權

《玄一學佛修行》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親近善知識遠離諸戲論

佛法僧三寶
三皈就是三學
三學就是三藏

Facebook
粉絲專頁分享

楊子佛教禮儀

林鉅晴佛教漫畫

YouTube頻道

靜雅佛音

《佛陀》連續劇

僧讚僧 英文
monk praises mo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