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是磨真道,真道才有魔】因為人在沒有修道時,是個窮人,魔等於土匪一樣,土匪不會去搶窮人,因為知道他根本沒有東西可搶。你一修道,就等於人發財一樣,土匪就來搶你的財寶,所以修道就有魔

【為什麼不想修行還沒事,一想修行,魔就上來了】

現講一講魔的境界,你如不修道,魔不來找你,你一修道,魔障就會來找你,為什麼呢?

因為人在沒有修道時,是個窮人,魔等於土匪一樣,土匪不會去搶窮人,因為知道他根本沒有東西可搶。

你一修道,就等於人發財一樣,土匪就來搶你的財寶,所以修道就有魔,

所謂
「魔是磨真道,
真道才有魔,
越磨越光亮,
光亮更要磨,
磨得如秋月,
空中照群魔,
群魔照退了,
現出本來佛」。

你修道有點誠心了,魔就來磨你,也就是考試你,因為你用功用真了,有多少真了,魔就要來考試你

你越受磨,就現出你的光明。

你光亮時,更要磨多一點,魔考試你,考得你猶如空中月亮那麼明亮。

在虛空里照群魔,這言其你有真正的智慧,就會照群魔,把一切魔都認識了。

群魔照退,表示你的智慧光明把魔照得無隙可乘,把魔都照跑了,這時就現出本來的佛。

修道有所成就時,
就會遇到魔障。

以守戒來講,本來不想犯戒,但卻犯了戒。本來不想殺生,無形中就殺了生。本來不想偷盜,不知不覺就犯了戒。

本來不想邪淫,也不知不覺就犯了,不知不覺就胡塗了,那時無明就現前,然後什麼都忘了,忘了已受*持齋,結果又開齋又破戒。

本來不想打妄語,
無明發現了,
就打妄語。

本來不想飲酒,無明一來,又飲酒了,這就是無明把智慧遮蓋住,沒有智慧,所以就犯戒了。

又如打坐,有了一點定力,生出一點智慧,就想斷淫*心,當你不想斷淫*心還沒事,你一想斷淫*心時,淫魔就上來了。

或許在你睡覺時,他就變化成種種美女,你歡喜什麼樣子,他就現出那個樣子,來引誘你

對女人,他就現出種種美貌男子來誘惑,也是在夢中考驗你。

在這時,你沒有把握,在夢里就犯了戒,沒有定力,也沒有智慧。

或者不是在夢中,在平時,如你沒有定力,沒有智慧時,魔不現前;

你想發心修行時,
魔障的境界就發現了。

或許會遇到你舊有的異性朋友,不知不覺就犯戒了,犯戒就沒有定力,沒有定力就愚痴,沒有慧力,這就是無明來遮蓋你的智慧,讓你破戒。

還有打坐參禪時,也會發生魔障的,或者看見種種境界;或者覺得自己有*通了;

或者覺得自己身體和虛空一樣,有虛空那麼大,楞嚴經里的五十陰魔,種種境界都現前了,這都是魔的境界。

以前有位老修行,在參禪打坐,他將要入定時,就看見一個境界,什麼境界?

他看見在他頭上,吊著一塊幾噸重的大石頭,繩子上有只老鼠在咬繩子,繩子一斷,大石頭就會把他砸死。

他看此境界,心卻如止水的想:「如果石頭把我壓死,我也不管了,死了,也要在這裡打坐。」

結果他入定了,石頭也沒有把他壓死,如果他一驚,生恐懼心,就會走火入魔。

還有以前佛將要成道時,那時魔王波旬慌了,說:

「瞿曇現在就要成佛了,我應使他勿成佛。」

魔王想來想去,也想不出一個妙法,正在愁眉苦臉無辦法時,魔女問:「父親,您為什麼那麼憂愁?」

魔王答:「現在瞿曇快要成佛了;他一成佛,我們的眷屬就無勢力了。故我現在正想法子,勿令他成佛。」

魔女說:「原來如此,我們可以去擾亂他的道心。」

魔女生得非常美貌,用很嬌媚的手段,來引誘佛,令佛生出淫*心。

可是佛對這種境界是如如不動,佛便做如是觀想:「勿以為你很美,你老時,就變成皺紋滿面,雞皮鶴發的老太婆,將來是很醜陋。」

這一觀想,魔女就看見自己立刻變老了,眼睛看東西也看不清楚,耳朵亦聽不清楚,老態龍鍾的模樣已現出來,自己生懺悔心就跑了。

魔的境界是很多的,但我們修道人勿被魔的境界所搖動,不為其搖動,就是有定力,有定力就是不散亂。

禪定不散亂,就不會入魔的境界。世間道,就在世間即可出世間,即是不執著,離開執著,就得到解脫。

什麼叫不執著?就是「身在塵,心出塵,井里摘花不染塵。」

人雖在世界上,可是心超出塵世,好像在井里摘花不染塵,沒有著塵埃,猶如蓮花。

蓮花是出污泥而不染,其根在泥淖中,可是花在水上面,這叫出污泥而不染。

我們不著世間上一切法,好像蓮花不著水,不染塵一般,也好像日月在虛空中運行而不停止,而無所執著。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4qtwFRb9mqpvGL5uS3iTevmTmfpRxhYE1TXsVhEYnFPrTSiAGxtzJmPyAtA8fqGfl&id=100077534719148&mibextid=Nif5oz

【佛典故事】昔日,佛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一日,佛告訴比丘們:「我將以水為喻,為你們說明七種人,你們當用心諦聽,善加思惟。」比丘們恭敬回答:「如是,世尊!」


【佛典故事】

昔日,佛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一日,佛告訴比丘們:

「我將以水為喻,
為你們說明七種人,
你們當用心諦聽,
善加思惟。」

比丘們恭敬回答:
「如是,世尊!」

佛陀接著開示道:

「第一種人恆常沒溺於水中。什麼樣的人會如此?

行種種不善、惡法纏身之人,將來罪業果熟,便要墮入地獄中受苦,無可救拔;這就是恆常沉溺水中之人。

第二種人從水中冒出頭後,又會再度沉沒。這是什麼樣的人呢?

能夠相信善法,有慚愧心,唯信心薄弱,僅修少許善法。

這樣的人只能短暫從水中冒出頭來,之後又會再度沉溺水中。

第三種人能夠浮出水面,環顧四方。這是什麼樣的人呢?

能夠相信善法,有慚愧心、勇猛心,對於所造諸不善法,皆知慚知愧而不敢復造。

這樣的賢者,就能從水中冒出頭,而不再沉沒。

第四種人能夠完全出離水面。這是什麼樣的人呢?

能深信善法,有慚愧心,慚愧諸多善法自己未能實踐,而精進修道,斷除身見、戒禁取見、疑等三種煩惱,證初果須陀洹,不會再退轉墮入惡道,於天上人間往返七次受生後,當證阿羅漢果。這就是能真正離開水面,不會再沉溺之人。

第五種人已出離水面,將要到達解脫的彼岸。這是什麼樣的人呢?

深信善法,有慚愧心,慚愧諸多善法自己未能實踐,而精進勇猛,不僅斷除身見、戒禁取見、疑等三種煩惱,而且貪欲、瞋恚、愚癡煩惱淡薄,證二果斯陀含,於天上人間往返一次受生後,即證阿羅漢果而得解脫。這就是已出水面、正在通往解脫彼岸之人。

第六種人已經到達解脫的彼岸。這是什麼樣的人呢?

深信善法,有慚愧心,慚愧諸多善法自己未能實踐,而精進勇猛,斷除貪欲、瞋恚、身見、戒禁取見、疑等五種煩惱,成就三果阿那含,壽終後將生色界、無色界,於彼漏盡煩惱、證阿羅漢果而般涅槃,不會再來欲界受生。這就是已從水中出離、到達解脫彼岸之人。

第七種人已經登上解脫的彼岸,且能於岸上清淨安立。這是什麼樣的人呢?

深信善法,有慚愧心,慚愧諸多善法自己未能實踐,而精進勇猛,漏盡煩惱,得成無漏聖道,成就心解脫、慧解脫──此心離於貪愛繫縛、以智慧斷除無明惑業而得解脫,且成就禪定、證得神通,徹底斷除生死的根本,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會再來受生。這樣的聖者,就是已登上解脫彼岸、且能於彼岸安立之人。

比丘們!我以水為喻來說明七種人,這是諸佛如來以大慈悲心為聲聞弟子所說,希望弟子們都能獲得安隱,度生死海。

你們應閑居靜處,或在樹下、或在空處,靜心禪坐,勿有懈怠。若不勤加精進,將來必致憂悔。這是我對你們的教誨。」

比丘們聽聞佛陀的開示,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佛說鹹水喻經》

省思
故事中,佛陀以水喻生死大海,而七種人則分別對應由凡至聖的七種層次。

眾生迷惑不覺,
在生死海中沉淪沒溺;

或雖知善法而不能勤行,仍於苦海中載沉載浮、頭出頭沒。

若能深信佛法,具足慚愧,以勇猛心精進行道,漸次斷除煩惱,必能出生死苦海,登涅槃彼岸。

為佛弟子,當謹遵佛陀的教誨,修善斷惡,除滅煩惱,如是精進堅持到底,必能了生死、證涅槃,得究竟解脫、真實安樂。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7114955621/posts/pfbid0yb6ANZE1GD6qUQLaV6RjNBMJAKWN9ZtUkMmDC573rxjURRZKfyPAw9QUPn5u723gl/?mibextid=Nif5oz

標籤:
佛典故事, 佛說鹹水喻經

【人一降生就有俱生神與你同生,一位記善,一位記惡】男性的就主善,女性的主惡。一個主惡的專記你的惡事,善事他不管;同樣那個主善的就專記你的善事。同生的呢,在人的右肩上書寫你的惡事;同名的呢,就在你左肩上書寫你的善事。

人一降生就有俱生神與你同生,一位記善,一位記惡

夢參老和尚

在人間有時法律制裁不了你,你也不危及法律,但是有神明的記載,良心的譴責,到來生就變化了,所以才有貧窮、下賤、乞丐、孤獨、聾盲。

那瞎子呀,聾子呀,啞巴呀,為什麼愚痴,你怎麼教他,都教不會他?

長得生的相,誰都不願意看,那很醜惡的,乃至癲狂,精神失常,所有這些個都是過去做惡的。

還有很富貴的,還有很聰明的,很多聰明的「宿世」的慈孝。

過去啊,有慈悲心,對眾生啊很慈悲,很「孝」當「順」字講啊,對別人都不違逆,這就是他修善積德所召感來的。

有情的動物,不論它哪一類,因為他這個作惡的心,同是作惡的心,而這種類是不相等的,所以他受報呢,有種種不相等的。

所以呢,還是也做人了,比那個蜎飛蠕動要好的多,但這個聾子、瞎子這做的人也活得沒有什麼多大趣味。這個善與惡呀,都是因為心的出發點。

那個三論宗的祖師,叫嘉祥吉藏大師,他是隋朝時候的人,他有一個神明紀實疏,疏解這個神明紀實。

神明就是神,陽世人在下生登記的時候,先造一個明確的疏記,就是咱們所說的身府部,並且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一個路神,他一生下來就有個路神。

他形容這個路神呢,你有一點善惡就給你打上印記了,把你這個善惡分辨得非常清楚,他跟你同時生,你一降生他跟你同生。

一個主惡的,一個主善的,每個人都有兩個,稱為俱生神。

男性的就主善,女性的主惡。

一個主惡的專記你的惡事,善事他不管;

同樣那個主善的就專記你的善事。

同生的呢,
在人的右肩上書寫你的惡事;

同名的呢,
就在你左肩上書寫你的善事。

為什麼我們地藏經上講六齋日,十齋日呢。

四天王的天王啊,是專管這事的,他就每月有六次來到人間,就把你這事都給你登記起來。

登錄你的名字,記你的時間。

四天王派的是善神,登記你的善事兒,地獄十王派的惡神,地獄十王登記你的惡事的。

日期是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來登記。

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都來校對一下,一共校對的八次,立春啊,春分啊,立夏啊,夏至啊,立秋啊,秋分啊,立冬啊,冬至,以免差錯。

因此你所犯的罪惡絕不赦免。

因此在人世間上,你為善、為惡,自己還不知道呢,實際上有神明給你記載了。

因此到了這個審問的時候,你不承認、狡辯,說必須得證據確鑿,那個不管你承認不承認,早給你記載好了,因果歷來不少的。

https://www.facebook.com/100059239428504/posts/pfbid031RZuhhZ19oXKVsmFHUaX4RKrirHZ3uYqBNEbktfHxGRfewbZhwwfZSUwEEkYueivl/?mibextid=Nif5oz

【能來到寺院,說明都是有緣的】 “有緣”這兩個字是具有我們傳統文化的含義和佛教色彩的。…有心的、懷著信仰來寺院的,叫“信徒”;只是到寺院敬香的,叫“香客”;只是到寺院來看看文化層面,而對信仰、宗教層面沒有興趣的,叫“遊客”。這是有區分的。

能來到寺院,說明都是有緣的。 “有緣”這兩個字是具有我們傳統文化的含義和佛教色彩的。

有些年輕人聽不懂:
“啥叫有緣啊?”

因為來到寺院覺得很特別,它既不是滿足購物慾的商場,也不是觀光的景點。

寺院有很鮮明的自身色彩,它是宗教活動場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平台,是跟文化、信仰有關的。

有心的、懷著信仰來寺院的,叫“信徒”;只是到寺院敬香的,叫“香客”;只是到寺院來看看文化層面,而對信仰、宗教層面沒有興趣的,叫“遊客”。這是有區分的。

一個人在心靈裡搜索什麼,這搜索反過來對自我是一個定位。 

所以同樣一起來的,就有了不同的名字:有的是信徒,有的是香客,有的是遊客,有的純粹就是被動的,不知道為什麼在這裡,心裡也並不想來寺廟。 

來到這裡,
為什麼用了“有緣”這兩個字? 

有的哪怕是被動的,還是需要有緣,才能來這裡。有的則是主動的選擇。 

我們剛才聽到孔雀的叫聲,“有孔雀”是我們寺院的一個特色。 

這孔雀不用我們養,是野生的。 

它去外面原始森林般的大山里覓食,吃飽了晚上回來。 

所以在廟裡看到孔雀的身影,不是我們用網把它罩著、圈養在這裡的,是它選擇在這裡。 

大山那麼大,它可以去山上,可以去樹林裡、竹林裡,為什麼在這裡? 

它覺得這裡有安全感。 

以此來類比,我們每個人來到這裡,心態不同,緣又有不同的。 

心中有一個願望,想去寺院,那就叫信徒;聽說那是座廟,就隨著大家去,但他對這廟不了解,雖然好像有信仰,但是對佛教了解不是很深,那就是叫香客。 

哪怕是被動的狀態,也可以說“我不去,我今天有事”,是不是? 

有的因為身體不適,有的因為其他的事情,臨時決定“我不去了啊,你們去”。 

還有的緣分好,本來沒計劃的,結果臨時就決定來了,這就不僅有緣分,還有福報。 

沒福報的人,本來在計劃中的,結果也沒來;有福報的人,沒有計劃,結果聽到別人說要去,他說“我也去”。 

端心正意 隨緣觀照,  

為什麼要把這個話題講這麼久? 

因為我們做人平時混混沌沌的,既不去反省自己的行為,也不會想我們的目標、心念。  

“是的嘛,就是這樣子的嘛”,這就叫佛光。 

佛光就著這個事件來跟你分析,實際上佛光就照進你的生命了。 

佛教具有非常縝密的邏輯,包括低級世界的邏輯排列、高維世界的時空、超越時空的層面等,涵納了各個層面。 

由於我們學佛時間有長短,太高層面就不用談了,我在講這個話題、在分析的時候,實際上就是佛光已經在照著了,在引導我們來看看生命,看生命的足跡、動機,看自己的起心動念,那就對號入座了。

 同樣來到寺院,由於每個人的動機不一樣,最後產生的生命結果不同。 

有的來了一次,收穫滿滿;有的來了一次,覺得沒啥;有的來了一次,覺得“怎麼還不走呢”……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有。 

你以為來寺院就一定得利益啊? 

不一定的。 

以前寺院裡有一隻很兇的孔雀,能知道來的人有沒有虔誠心,知道有的人功德很大,有的人業障很重,有時候它會打人的。 

有的人心態不對,念佛也不對,臉又發黑,這孔雀很厲害,不怕人,遇見狀態不對的人就會打他。 

狗也能知道是好人還是壞人,有的人來拜佛的那沒關係,有的人要是把寺廟裡的東西拿走,它就要咬人了。 

狗和孔雀很聰明,它們都能知道。

以此緣起 甘露潤澤.  

不管有沒有信仰,也不管是什麼態度來到寺廟,實際上在這裡喝了茶,茶就滋潤到了肚子裡、細胞裡,那師父跟你的聊天,你回去慢慢回味,會越回味越有味道。 

本來覺得囉嗦,
怎麼眼面前的事翻來覆去講。 

講佛法是要鋪墊的,就像語文課上老師要花很多時間先介紹一篇文章的背景、作者。 

大家都到過寺廟,也吃過寺廟飯了,現在坐在這裡喝茶,就這眼面前的事我才跟你們講。 

如果這能想得明白,那整個人生就想得明白了。 

新的一年要做什麼工作,就會多了好幾種思維方式。 

原來師父對事情的認知、剖析、邏輯,從因到果整個的思維方式,佛法所有的精髓就在這講述當中。 

就在這一件事情上能認識,那我講得越透,你聽得越懂,就一懂百懂。 就怕做什麼事都不求甚解,一時糊塗,就一輩子糊塗。 

我們來到寺廟,由於用心程度不一樣,同樣聽到師父的話,每個人的心靈反應不一樣。 有的人覺得很寶貴,聽師父這一句話,回去去想,慢慢消化,消化一分,就像吃牛奶糖一樣,又嚐到一口甜味,這甜能滋潤你一生,讓你的生命一級級往上走。 

那時就會非常感恩那次來到寺廟,原來師父在喝茶聊天中,把宇宙裡、人生里最高級的道理用最淺顯的方式跟我們交流了。

 ——傳喜法師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273226272/posts/pfbid0Lo87VxRbEwE4K8aP9UDM6rfR1YD1rneXRBWPFR6XmU1ynSb1Z74ZbZSzp79yH4Qal/?mibextid=Nif5oz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跟三寶有關係呢?為什麼我們要禮拜諸佛?要稱贊如來?要廣修供養?因為,你必須跟三寶結緣,你未來生當中,你才能跟三寶的生命有所交集,而得到三寶的救拔。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91】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跟三寶有關係呢?

第二段勸請諸佛---
請佛住世,請善知識住世,來轉法輪,
這個是修智慧的善根。

菩薩因為這樣,以愛敬三寶之心,
他有一種真誠的心,
使令大乘的善根,輾轉的增長,
乃至能夠志求無上之道。

菩薩在前進的動力當中,
除了隨順真如、無住以外,
還得不斷的培養福德、智慧兩種的善念,
來推動自己進步,這個是因地。

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

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

菩薩不斷的在三寶中,
禮敬諸佛、稱贊如來、隨喜功德,
一方面消菩薩的業障,
一方面使令善根不退轉,
以隨順法性離痴障故---
法性本來就是沒有愚痴。

這地方值得我們注意:
我們看那些比較高級的經典,
比方說《法華經》、《華嚴經》,
這種入圓教的思想,你會發覺:
圓教思想的所緣境,
跟方等時的所緣境,是截然不同的。

《地藏經》方等時,所面對是無量苦惱的眾生起大悲,但是你看《法華》、《華嚴》,只要入圓教思想的,入一佛乘思想的,它的所觀境肯定是三寶。

《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
前面九個除了恆順眾生以外,
全部所緣境都是三寶的境界。
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

為什麼我們要禮拜諸佛?要稱贊如來?要廣修供養?因為,你必須跟三寶結緣,你未來生當中,你才能跟三寶的生命有所交集,而得到三寶的救拔。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跟三寶有關係呢?

你看外道修慈善事業,
佛教也修慈善事業,有什麼差別呢?
譬如基督教、一貫道修慈善事業,
他這個善業到天上去,受完以後就沒有了。

#我們今天的善業的所緣境,
#我們所緣善業是三寶,
#所以我們到天上去受完以後來到人世間,
#我們又遇到佛陀的住世,#遇到法的住世,
#遇到善知識僧寶的住世,
#我們就有因緣再聽聞佛法,
#再去增長我們的善根。

凡位的菩薩你生長在一個沒有三寶的地方,
這是非常不吉祥的事情,你不能夠增上嘛!
雖然我們內心當中有真如佛性,
但是你沒有一種增上緣來刺激。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
#廣修供養的所觀境以三寶為主。
為什麼呢?
#因為使令我們大乘的善根不退轉,
你能夠遇到三寶的救拔,這是很重要的思想。

前面的安住力是強調無念的正念,
這裡是強調斷惡修善的善念,
#從正念而引生善念。

南無阿彌陀佛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287109674/posts/pfbid03J1oTgtENCYKs49eUyXgjNPE3KhcebWTznHiqX1yJAGpqA4Qnoo7Bikc6sh74MQxl/?mibextid=Nif5oz

【八風吹不動】何謂八風?就是稱、譏、苦、樂、利、衰、毀、譽。如果被八種風一吹,心就動搖了,那是你的地基沒有打好。什麼叫地基?就是德行。人的德行不夠,脾氣就很大,無明就很重。

宣化上人:

《修行要注重德行》

人的德行不夠,
脾氣就很大,無明就很重。

萬佛城是聖人修道之處,所以魔王要來擾亂修道人的清淨心。

魔王想戰勝聖人,獨霸一方,所以處處找麻煩,令聖人投降,俯首稱臣。

各位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絕不能豎白旗,一定要奮鬥到底,最後的勝利終是屬於我們的。

所謂 “要成佛必受魔,要學好冤孽找。”人不夠德行,隨風飄蕩,就墮落了;

有足夠德行,則不會被魔王所搖動。為什麼?

因為生生世世所修的根基深厚,什麼魔來也不怕。

我們所犯的毛病,是歡喜人家讚歎,愛戴高帽子。

如果有人讚嘆一句,就感覺飄飄忽忽,迷迷糊糊,怎樣成佛?

自己也不知道,
也搞不清楚。

若能持戒修定,有了智慧,便能毀譽不動心。

誰毀謗你,心中也沒有一個不高興;

有人讚嘆你,心中也沒有一個歡喜。

其實讚歎或毀謗是世間一種風,

所謂 “八風吹不動”,
何謂八風?

就是稱、譏、苦、樂、利、衰、毀、譽。

如果被八種風一吹,心就動搖了,那是你的地基沒有打好。

什麼叫地基?

就是德行。

人的德行不夠,
脾氣就很大,
無明就很重。

若有德行,脾氣也沒有了,無明也化了,化成智慧。

所以我們修行就要培植德行。

學佛的人,要注重德行,不可做缺德的事,這就是修行的真諦。

想要消除業障,必須要供養。

供養可以培福培慧,要修道修德,不然的話,六度都沒有用處。

六度是專為修道德而設的,修行若是不注重道德,就是造業!

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戒殺放生,吃素念佛〉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187196584/posts/pfbid0zMD5HVaYxyevCkRhqNGGKcsy8ctsQw9bEU9u8EUQykiyu4zemi6rtXc941T1AK5Nl/?mibextid=Nif5oz

標籤:
宣化上人, 八風, 修行要注重德行

【沒領過一張畢業證書 星雲大師獲一等教育獎】教育部頒贈國家最高教育榮譽「一等教育專業獎章」給星雲大師,並推崇大師是「最佳教育家的典範」

沒領過一張畢業證書
星雲大師獲一等教育獎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一生弘揚「人間佛教」、重視文化教育及人才的培養,對社會貢獻卓著。
教育部長潘文忠今天(19日)代表頒贈國家最高教育榮譽「一等教育專業獎章」給星雲大師,並推崇大師是「最佳教育家的典範」,由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代表領獎。


點我看全文→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831131

https://www.facebook.com/142350605777908/posts/pfbid02WxRCU9sp6L27Xgkxi38khBjUEydkPwFZJT6PacDbkgrXUW2d43Vqg7htn8aYvdxYl/

留言:

南無阿彌陀佛

星空燦爛
雲聚蒼穹
法雨大地
師德永存💌🍵🙏

隨喜大師功徳圓滿!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實至名歸的人間佛教博士導師, 台灣之光。

大師在的時候不給,現在才在給。大師做成這樣遠超過許多政治人物早該給不是嗎?

感恩大師多年來堅持辦教育,以教育培育人才。

準時看完全程,除了感動還是感動🥲,感謝大師創造人間佛教、ㄧ生奉獻,猶如莫言老師所說,大師暫時休息吧⋯⋯

大師一生無怨無悔的終身付出,該得的!

遲來的榮譽,大師如果在的時候會更加無限歡喜.!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最感遗憾的是~~~ 为何教育部不在星云大师还在的时候颁奖 ? 
若让大师自己领奖,其意义&敬意远胜于去世后才来肯定其贡献 ;此遗憾是人为的思事不够贴心所造成,颁奖当局该认真考虑纠正,以后别再重蹈覆辙 “遗憾事” !

表扬人间美事 ~~~ 当及时 !
莫将 “美事” 拖成 “憾事” !

感恩大師用心在教育上培育人才是學生們的福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隨喜師父 讚嘆師父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韋馱菩薩顯靈,從日本人刀下救人的傳奇故事】文章出自台灣作家林清玄,這個故事是星雲法師所說。

75年前,韋馱菩薩顯靈,從日本人刀下救人的傳奇故事!

文章出自台灣作家林清玄,這個故事是星雲法師所說。

星雲大師說:
「我向來不喜歡講神通,

但我相信神跡是有的。

佛光在海外的道場都有感人的故事,我來講 ‘荷蘭佛光山’ 的故事吧!」

一九四五年,抗戰已近尾聲了,身為國軍情報員的羅輔聞,奉命到浙江拍攝錢塘江的鐵橋,不幸被日軍發現,被以高射炮擊中機尾,羅輔聞在緊急中與機上的同僚跳傘逃生。

在奔逃的途中,
另一位同事被機槍打死。

羅則沒命地奔跑,看見路邊有一座破廟,跑進去躲藏。

他看見旁邊有一尊菩薩,立刻跑到菩薩背後躲起來。

羅輔聞一躲好,就聽見一隊日軍的皮靴聲,自認必死無疑,連大氣也不敢喘,日軍的皮鞭聲在寺內巡了幾次,竟然沒找到他,走了!

等日軍走遠了,羅輔聞從菩薩身後鑽出來,累得在破廟中隨便找個角落睡著了。

第二天早上,他跑到自己躲藏的菩薩前,原本想感謝一下菩薩,卻赫然發現那尊菩薩是嵌在石壁上,菩薩身後根本沒有容人的空間,怪不得日軍怎麼找也找不到,原來是菩薩顯靈,自己躲到石壁里了。

當下,羅輔聞感激得涕淚交流,不知如何才能報答菩薩,突然想起舊戲里的戲文,雙手合十,虔誠地說:

「今日蒙菩薩搭救,
將來一定重修廟宇,
再塑金身。」

不久之後,
羅輔聞隨軍到了台灣。

有一個朋友王海濤送給他一本《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護身,他便身懷這本《普門品》出國,後來,輾轉被派到荷蘭當武官,在荷蘭退休,開了一家中國飯店。

(大概是不殺鮮活生命這種吧)

飯店裡最醒目的就是一尊韋馱菩薩,正是被日軍追捕時搭救他的菩薩金身。

他每天虔誠禮拜,生意非常興隆,他開的飯店是阿姆斯特丹最好的中國飯店之一

後來,羅輔聞生病了,飯店不得不頂給別人,但簽約的條件,就是「必須繼續供奉韋馱菩薩」。

沒想到他病情日益加重,醫生紅筆一划,發出病危通知。

羅太太傷心欲絕,突然靈機一動,想到韋馱菩薩曾經顯靈塔救過先生,為什麼不再去求一次菩薩呢?

於是帶著兒女
一起祈求菩薩再次顯靈。

說也奇怪,
羅輔聞竟奇跡般地痊癒了。

為了感謝菩薩,
他們又把飯店買了回來。

有一天,來了一個陌生的中國人找羅先生,羅輔聞問他有什麼事?

他說:「想請羅先生到我家,為我媽媽念一堂經!」

羅輔聞說:
「為什麼找我念經呢?」

那人說:「我媽媽死在荷蘭,臨終前最遺憾的就是客死異鄉,竟沒有人為她念經送終,她死不瞑目。

我聽說羅先生隨身帶著一本佛經,才唐突地請您到我家去,為我媽念經!」

羅輔聞感到很為難,因為他身歷兩次奇跡,信佛雖然虔誠,卻從來沒有念過經,

看到那人為了盡孝,如此虔誠而深受感動,只好勉為其難地為他的母親念了一部《普門品》,就像小學生背書一樣,一字一句把經念完。

這也給羅輔聞一個重大的啓示:荷蘭的中國人這麼需要寺廟,何不在這裡蓋一間寺廟呢?

這樣不但有法師可以念經,韋陀菩薩也可以護佑更多的人!

羅輔聞於是找了好友文俱武,還有當地的僑領,在市中心花了三百萬美金買一塊地,興建寺廟,並禮請佛光山的法師去督工興建,駐錫弘法。

因緣真是不可思議。

二十年前我到荷蘭去,信徒帶我到一家中國飯店吃早餐,我對那家飯店留下深刻印象,因為很少有飯店會供著一尊巨大的韋馱菩薩。

十幾年後,徒眾告訴我有人要捐地建寺,請佛光山去住持,我特別去了荷蘭,到羅先生的飯店,一看見那尊韋馱菩薩,正是二十年前第一次到荷蘭吃早餐的那一家,當下就決定來建寺了。

荷華寺蓋成之後,特地請荷蘭女王來舉行開幕儀式,荷蘭政府就找當家師詢問:

「為什麼寺廟周圍不開燈呢?」

當家師就說:「因為電費太貴了,我們寺院要節省開支。」

荷蘭政府當場允諾,今後寺廟的燈都點起來,電費由政府支付。

這真是一件好事,因為蓋了寺廟,點了光明燈,當地原來是吸毒者聚眾的地方,現在吸毒的人也減少了

聽完師父講荷蘭建寺的因緣,使我深受感動,忍不住說:「師父實在太會說故事了!」

師父更正說:
不是我會說故事,而是故事本來就是這麼神奇。因緣原來就是難思難議的。」

https://www.facebook.com/100012914018674/posts/pfbid027v7zjNP5CnbEM6cjAvZg3y5mSYb2pufyptMqjyZu2oQejstvKcSpDXweJL3QVv8Ll/

【一般人都誤解了菩薩的感應】

🪷一般人都誤解了菩薩的感應!

如果你不修行,你拜拜佛沒有問題,可你真地想修行時,也聽大德的開示,但就會出現問題。比如感應的問題。現在許多人在談感應,許多書也記載感應,觀音,地藏的比較多。

求子,求事業,求病苦消除,很多。但你真的自己遇到問題時,你會發現,有時候你感應不了,這是什麽問題❓

你去看感應錄,尤其是古代的人寫文章,都是精辟簡短,比如求子,他告訴你一些相,放生,念經,建寺來求子。但沒有告訴你內在的運作規律,求子人的心境,以及他的福德是如何,你就不知道了。對不對,你掌握不了內在規律,你就求不到。

一些人無法滿願,我看只有一個原因,就是貪便宜的心態出現了。

比如求子來講,有些人求不到孩子,或者身體生病,都是因為他錢財太偏了。不求發財,但他一直發財,想要求子,卻求不到。

這時,他就應該去廣行供養,把錢財的能量轉化為孩子。如果你這一步沒有完全,你想要求菩薩滿願,我看很困難。

一般人都誤解了菩薩的有求必應,好像你求什麽都給你,然後叫慈悲。大家要明白,宇宙有一個能量守恆定律。你付出多少,得到多少,一定是守恆的。

你求菩薩保佑你發財也沒用,求什麽財神都沒用,因為你沒有付出。菩薩可以給你指點迷津,但沒有辦法消滅你的業力。

在許多感應錄中,都有許願和還願的問題。印光大師在普陀山時,許多人找他幫忙求子,求到了,他們都去做功德,把普陀山多寶佛塔和牌坊維修了。這就是先佈施,後得回報。或者先發願佈施,得回報後就還願。這就是能量守恆。

這時一個問題就產生了,既然付出多少就得到多少,沒有捨一得萬報,幹嘛要求觀音菩薩,菩薩的靈感在哪裡?既然能量是守恆的,求菩薩就等於沒有求了。也不會賺到一分便宜,對不對。只是做多少,得多少。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說到業力。

我們先要端正一個問題,一個人受的苦,不會因為你學佛後,苦就減少了。你該受多少苦,還是得受。

許多人有誤解,以為我學佛了,苦就少了。現在苦還這麽多,那我學什麽佛。因為他不明白,苦的能量守恆,就會產生邪見。就是你的業力的能量,不能憑空消失,但可以轉移。

你受的苦,都是這麽多。但你學佛後,你努力為三寶付出,在佛門受苦。那就轉移了。本來要受早死的苦,現在化作一場大病,了了這個因果了。

學佛就有這個好處,就是轉移。好比一杯鹽水你喝下去,肯定生病,但你轉移了,每天喝一點點,或者加入大水缸中,鹽成分不會少,但你每天喝,就不會中毒。

沒有佛菩薩保佑的人,受業力牽引,他無能為力,業障一來,一杯鹽水下去,就大病了。學佛的人,要有智慧的轉移業力。區別就在這裡。

所以有些人沒有孩子,求不到,為什麽要求菩薩。因為你命中就缺這個孩子,就是你的業力中缺少孩子,你要靠菩薩加持,把你多餘的福報轉移到孩子身上,你就有孩子了。

佛菩薩就起到了能轉移你業力的作用。但沒有修行的人,他不懂得,只能受業力流轉,這就痛苦了。

也有個人,很年輕,賺錢很快,一個人有兩套房子,從政府能申請到一套,但就是沒有孩子。其實他就是命中錢財過旺了,子女就導致缺了。

他要是肯轉移,把錢財供養給三寶,靠佛菩薩加持力,法界緣起力,自己佈施的功德力,想要孩子也是很簡單的。但這一點,很少人能知道。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什麽都越多越好,五福臨門。其實你要讓自己缺一點,或者房子,或者車子,或者鈔票。不缺的話,其它有關家庭方面的,兒女上的,很難圓滿。

但現在許多人都誤解了,以為菩薩是個萬能能量,想什麽就給什麽?菩薩不是這樣子。如果是這樣子,你不用修行了,一甩給你甩到極樂就好了。對不對。菩薩起到了轉移你業力,指引你修行的作用。你的業力還是要靠自己慢慢去消。

所以在佛門中,受一些苦是必須的,包括磕頭帶來的苦,以前人修行,每天給常住服務,做牛做馬,苦得半死。

這個苦就在消他的業。你不苦,在世俗中,一樣也要受苦。就像有些人生病了,他能磕頭,磕頭很苦,業障消除,病苦就轉移了。主動去受苦,身體雖然苦,心就不苦。世間人剛好相反,他也被動受苦,身體也苦,心更苦。

許多人看感應錄,看得滿腔熱情,以為佛菩薩是萬能的神,但只有熱情,卻沒有智慧。那不行,你在行法時,就知道問題了。就像有些人,遇到一場車禍,別人都出事,他念了一聲觀音菩薩,就躲過一劫。你看了,會以為,是這一聲觀音菩薩的作用。

但我告訴你,也是,也不是。為什麽,我見過一個道友,出去開車,車上六個人,大人小孩,車翻到路邊,四輪朝天,大家都沒事。她也沒念觀音菩薩。為什麽?她陰德積累得比較厚。所以沒事。

如果你陰德不厚,業障又重,平常有念,但業障一來,就忘記了,對不對。所以你看到他好像念一聲觀音菩薩,撿回一條命,但裡面其實有很多文章。所以你不要貪小便宜。

一些人想要修行,但帶著索求的態度來修,保佑這個那個的,這心態都不正常。你去做了,付出了,自然佛菩薩會保佑,老天也會保佑。你不做呢,天天求,沒有用。反而越求,福報越小。

因為求的心態就是不知足心態,餓鬼心態,感召的是餓鬼的福報。你要想,我能付出,我是富貴的,你就慢慢富貴起來。

🪷阿彌陀佛🪷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42290609300495/permalink/2071646089698264/

【凡心兩扇門,善惡一念間】煩惱與菩提,由心而定,在一念之間。解脫和墮落的路,亦是一念而生!

【凡心兩扇門,善惡一念間】

小小補充:

解脫和墮落的路,亦是一念而生!

令「妄想症」生起,行者忽發尋伺計度心,對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作種種「懷疑」及「比較」,總覺得自已被佛菩薩、空行、護法、師父、上師、師兄師姐們⋯等等的善知識所棄⋯

行者心中生起無數「退轉」和放棄不學正法的理由及原因,並深信之,退回往昔的無明、迷信,只追求事相之路!

便是【終斷魔】最常用的手法!
亦是「五毒」中最被行者所忽視的【疑】毒,其毒能直接枯毀行者多生所積的善根種子呢!

這是學習『正法』的弟子們必然會遇上,我一年也有幾次呢!
故必須必須小心小心!🙏🏻😊🍀

煩惱與菩提,由心而定,在一念之間。

https://www.facebook.com/1225868840/posts/pfbid02UkK5GFNfvKwaaJqmzSJqvhqQitZtYxEhV7RqfnZfeDJUhcELWLUHy9dHQ5BKJPqWl/

你一定知道星雲大師,但你不一定知道他為什麼叫星雲? 文/拾遺

你一定知道星雲大師,但你不一定知道他為什麼叫星雲? 

文/拾遺

星雲大師90壽誕之際,接受了記者專訪。

「如果還有50年能繼續弘法,您最想做什麼?」

「做國民黨黨主席,讓國民黨重生,親民愛民,不要官僚,不要老大。」
此話一出,不少人責罵星雲大師是「政治和尚」。
罵他的人,是不瞭解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學佛80年,創建了近300個道場、16所佛學院、23間美術館、26個圖書館、5所大學、100多所希望學校,為的是什麼?
為的就是用「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星雲大師說:「我的人生觀一點都不政治,我只是佛教里一個關心社會的和尚。」
1
 
1927年8月19日,在北伐軍槍炮聲中,
一個叫李國深的孩子降臨揚州江都小鎮。
李國深出生時,半邊臉紅,半邊臉白。
母親認為生了個妖怪,幾乎不敢撫養他。
怕嚇著鄰居,她常用繩子把兒子拴起來。
直到兩歲多,李國深的臉色才恢復正常。

李國深幼年時,特別喜歡小動物,
大姐素華說:「他老乾一些傻事。
螞蟻遇到水坑了,他就去搭橋,
蜻蜓大雨受傷了,他就去包扎……」
畫家李自健畫過一幅孩與狗的畫:
薄暮時分,庭院一角,
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端著一碗飯,
正你一口我一口地與小狗分享。
這幅畫就是以星雲大師童年故事為藍本而作的。
那時很窮,鄉下人養狗,都只餵一餐。
但李國深常悄悄踱到院裡,與狗兒同享飯菜。
「人都沒得吃了,還要給狗吃?」
此舉時常被父親發現,遭受一番責備。

1937年,李國深父親去南京謀生。
後遭遇南京大屠殺,從此杳無音信。
1939年,始終放不下心的母親,
決定帶李國深去南京打聽丈夫下落。
路途中,恰巧碰上了正在集合操練的偽軍。
李國深覺得好玩,便跑過去看稀奇。
一過去,就碰見了棲霞寺的知客僧。
知客僧見李國深方面大耳,很有慧根,
隨口問道:「你是否願意做和尚?」
李國深隨口應了一聲:「願意!」

半小時後,一個大和尚走了過來,
「聽說你要出家,就拜我做師父好嗎?」
李國深信口就說:「好啊!」
大和尚便走過去找到李國深母親,
一開始,母親怎麼也不同意,
當聽到「可以讀書識字,我會好好栽培他」之類的話,
母親動心了,嘆一口氣:「好吧!」
1939年2月,12歲的李國深,
就這樣懵懵懂懂地在棲霞寺出了家。
「師父賜我法名‘悟徹’,號‘今覺’。」
出家後,今覺才知道師父叫志開上人,是棲霞山寺的監院。

2
 
今覺出家後第三天,
師父就將他送到棲霞佛學院讀書。
一讀書,今覺幾乎天天挨罵。
比如語文課,老師出題——以菩提無法直顯般若論。
「我才12歲,哪知道什麼菩提,什麼般若,只好胡亂回答。」
老師給了一個評語: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今覺一看,揚揚得意,以為老師贊美。
師兄說:美啥?是說你「不知所云」。
學習之外,就是上山砍柴、挑水做飯。
讀書雖苦,但今覺覺得沒有飢餓苦。
「每天早晚喝的粥清清如水,
配粥的醃蘿蔔乾里常有蛆蟲蠕動。
半個月才能吃一餐雜糧煮成的乾飯。」
正長身體的今覺,常常餓得頭昏眼花。

15歲那年,今覺在棲霞山接受三壇大戒。
今覺走到第一位戒師跟前,戒師問:
「是師父叫你來的,還是你自己發心要來?」
「弟子自己發心來的!」
戒師拿起柳枝,照頭一陣猛打。
今覺一臉迷茫:「我有什麼錯嗎?」
戒師說:「好大膽,沒得到師父允許,自己就敢來受戒。」
今覺走到第二位戒師跟前,戒師問:
「是師父叫你來的,還是你自己發心要來?」
剛剛才被打,今覺趕快說:
「是師父命令我來的!」
戒師拿起柳枝,照頭又是一陣猛打:
「假如師父沒有叫你來,你連受戒都不要了嗎?」
今覺走到第三位戒師跟前,戒師問:
「是師父叫你來的,還是你自己發心要來?」
被打過兩次,有了經驗,今覺回答:
「是師父叫我來的,我自己也發心要來。」
戒師拿起柳枝,照頭還是一陣猛打:
「你說話模稜兩可,真是滑頭。」
今覺走到第四位戒師跟前,戒師問:
「你殺生過沒有?」
「我沒有殺生!」
戒師拿起柳枝,依然一陣猛抽:
「沒有踩死過螞蟻,沒有打死過蚊子嗎?」
下面再有戒師,還沒有開口問今覺,
今覺就把頭伸出去:「老師,你要打就打吧!」
後來,今覺才懂得這番遭遇的意義。
所謂「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
這種「以無理對有理,以無情對有情」的教育,
就是要把你「打得念頭死」,然後才能「許汝法身活」。
「當初我心中雖然不服,但後來終於懂得:在無理之前也能放下,這才是學佛的開始。」

受戒時,今覺頭蓋骨給燒得陷了下去。
之後,他忽然好像失去了記憶的能力。
「不管怎麼用功念書,就是背不下來。」
為此,他常常遭受老師的罰跪和責打。
有一次,老師一邊打他一邊罵:
「太笨了,要多拜觀世音菩薩,祈求智慧。」
之後每到夜深人靜,今覺就偷偷來到禮堂,
一個人面對觀世音菩薩,禮拜念經。
說來有些奇妙,三四個月後,
今覺不但恢復了記憶,記性還比以前好了很多。
「一篇《古文觀止》,以前念二三十遍,
也無法背誦,現在只要三四次就會背了。」
偏巧這個時候,學院派他去管理圖書館。
「圖書館原本歸棲霞師範學校所有,
但師範學校隨軍隊撤退去了重慶,
就把所有的書都留給了棲霞佛學院。」

「看《精忠岳傳》《封神榜》《水滸傳》,
看《七俠五義》《三國演義》……」
看完中國文學,又讀外國文學。
「看《莎士比亞全集》《戰爭與和平》,
看《基督山恩仇記》《老人與海》……」
三年中,今覺把圖書館的書看了個遍。
他也就此愛上了文學,沒事就會寫上兩筆。
這幾年雖然讀書學佛,但今覺其實並沒進入狀態。
只是被動接受「教育」,而不是主動「精進」。
直到17歲那年,他得了瘧疾。
寒熱交加之下,他半月臥床不起。
那時沒藥,得了瘧疾就只有等死。
志開上人獲悉後,立即派人送來半碗鹹菜。
鹹菜無鹽無油,最適合病患食用,
「接到半碗鹹菜,眼淚嘩一下出來了,
出家以來,從未受過別人的關愛,
雖是半碗鹹菜,我內心卻感動不已。」
不久,今覺的瘧疾竟然不治而愈。
那天,他在心中默默發願:將來我一定要弘法利生,以報師恩。
從此,今覺便開始主動參學。

18歲那年,今覺考進焦山佛學院。
焦山佛學院,當時有佛學界「北大」之稱,
師資及學生素質,均是全國一流。
授課的老師,如雪煩長老、芝峰法師、聖璞法師、圓湛法師等,都是大師級人物。
在那兩年里,今覺如飢如渴啃讀經書。
「每天大家都睡了,我還在撰寫文章,
我偷偷辦了本刊物,取名為‘我的園地’。
我把每天的讀經體會,以散文、小說等形式,
發表在上面,而讀者就是我自己。」
讀經寫作之余,今覺也開始磨煉自己心性。
比如,因為年輕,遇到自以為不對的事,
總喜歡站出來發言,以維護正義,
但因為心直口快,經常惹來麻煩,
「因此我覺得自己應該禁語。」
開始禁語時,今覺很不習慣,不知不覺就會脫口而出。
為了處罰自己,他經常跑到學院外無人地,
使勁扇自己耳光,打得自己滿口鮮血:
「你真是豈有此理,不能持好。」
半年耳光教訓,今覺終於學會了禁語。
在兩年學習磨煉中,今覺之修為迅猛精進。

1947年,今覺結束學習生涯。
奉師命回宜興大覺寺整頓寺務,
其間並受聘擔任了白塔小學校長,
教授學生國語、公民等課程。
一次偶然,今覺在翻看《王雲五大辭典》時,
看到了書中一副壯闊的「星雲圖」。
上面解釋:「宇宙未形成之前,無數雲霧狀的星體結合,又大、又古老、又無際。」
「我非常欣賞這種浩大無邊的境界,也希望自己能在黑暗中給人光明,於是把法號改為‘星雲’。」
改名時,今覺萬萬不曾想到,
「星雲」後來會成為佛教界響當當的名字。

3
 
1947年,鑒於國勢飄零、人心渙散,
星雲四處籌款,創辦了《怒濤》月刊,
撰文倡導用「人間佛教」來回歸佛陀本懷。
說到人間佛教,就不得不提太虛大師。
抗戰期間,太虛大師發出一記獅子吼: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佛教興亡,僧伽有責。」
太虛大師提出,佛教不應該消極避世,而應該推行教制、教產、教理三大革命——以出世的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
「佛教開創人釋迦牟尼佛,就是人間的佛陀。
他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
成道在人間,度化眾生在人間,
這說明,佛陀是以人間為主的,
佛教怎麼能脫離人間而存在呢!」

其實,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
一直和人間、民眾關係密切。
但及至明朝,因朱元璋年輕時做過沙彌,
故而瞭解佛教四姓皆攝的包容性,
即位後便命令出家人到山林中去修行,
從此使佛教脫離社會,難以和民眾接觸。
清代以降,除了喪葬超度,
佛教基本不和民眾發生關係,
僧伽素質由此逐漸低落,僧格不彰,
一般只會超度誦經,談不上弘法布教。
所以,佛教便停留在「葬儀的宗教」,
對社會、對群眾生活起不了多大作用。
士大夫也漸與僧道絕緣,貶為下流。
所以,太虛大師倡導以「人間佛教」來振興佛教。
老一輩教界大德認為太虛主張離經叛道,紛紛對其口誅筆伐。
但太虛主張卻引起了星雲等青年僧伽的強烈共鳴。

1946年,太虛大師圓寂。
佛教改革呼聲隨之戛然而止。
圓寂時,太虛大師極為感慨:
「我一生的改革史都是失敗的改革史。」
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的主張,
會在一個叫星雲的僧伽心中深深扎根,
並以「星星之火」蔓延成「燎原之勢」。
所以,星雲創辦了《怒濤》雜誌,
積極推廣革故鼎新的新佛教。
當時正逢內戰,路邊死傷者隨處可見。
星雲目睹慘狀,心生不忍,
便組織了僧侶救護隊,以救傷恤亡。
1949年,僧侶救護隊雖然建立了,
但僧侶們卻對救護知識一竅不通。
「我便想帶領大家到台灣進行專業培訓。」
這年夏天,星雲率領70多名僧侶,
坐船抵達了事前茫無所知的台灣。
他的生命之河,就此迎來第二個大拐彎。

4
 
誰知一到台灣,隊伍就散去一半。
星雲趕緊和台南訓練司令孫立人將軍聯繫,
希望到軍中學習救護知識。
孫將軍回答:「救護隊先要學點軍事常識,才能確保安全。」
於是,僧侶救護隊參加了新兵訓練。
誰知一番訓練後,長官看上了星雲,
認為他能文能武,不可多得,
要保送他去讀陸軍軍官學校。
孫將軍也致電勉勵:「保證10年升到將軍。」
星雲回答:「我是出家人,只想當好和尚。」
於是,星雲便離開了新兵訓練營。
此時回大陸已不可能,那去哪兒呢?
「便只有尋找寺廟掛單。」
當時,大陸過來的人,常被疑為「匪諜」
所以,很多寺廟不敢接待大陸僧人。

憶起同學大同師兄在台中寶覺寺任當家,
星雲便趕往投靠,可到達寶覺寺時,
方知大同師兄因被冤為匪諜,已逃亡香港。
星雲只好趕往十普寺,詢問能否掛單。
一問,立馬遭到幾位長老喝斥:
「你有什麼資格跑來台灣?」
告辭十普寺,星雲又前往台北善導寺。
「因為得知舊識大醒法師正在善導寺。」
抵達善導寺,星雲在雨中站了兩小時,
但大醒法師一直不肯出見,只叫當家法師出面:
「你看,我們寺裡,右面住了交通警察大隊,
左面住了市政府兵役科,實在沒地方安置你。」
星雲也不想為難人家,輕聲說:
「天色已晚,可否讓我在大鐘下借住一宿?」
當家法師說:「只要警察不趕,沒有關係!」
於是,數天沒有進食的星雲,
就這樣蜷曲在大鐘下度過了一個晚上。
後來,星雲回憶這段經歷時感嘆:
「天下之大,何處容身,孤僧心情,真是不足為外人道也。」

這樣飢腸轆轆奔波了一個月,
星雲最後來到了中壢圓光寺。
圓光寺比丘尼中,有位智道法師,
沒想到認識星雲,也熟悉他經歷,
便在住持妙果老和尚面前講了星雲許多好話
「說我在大陸主編過雜誌,當過校長……」
妙果老和尚一見星雲,很是可心:
「你安心地住下來,千萬不要離開。」
「在當時人人都有間諜嫌疑的年代,
妙果老和尚能收留我,我真是感激萬分。」
為感念老和尚慈悲,星雲領了許多粗重活。
每天打60桶水,供師兄們梳洗食用。
每天尚未破曉,就上街買菜做飯。
每天既要典座行堂,又要灑掃庭院。
沒有清潔工具,就用手指摳洗廁所臭穢。
…………
由於刻苦耐勞,星雲不但深得老和尚器重,
也獲得了僧眾和信徒的好感。
一位善心的信徒,經常偷偷煮一碗面,
硬塞進窗櫺,為星雲療飢止餓。
「每當她用布滿皺紋的手,
將熱騰騰的面碗就著窗櫺送進來時,
湯汁滴落窗台,隔著氤氳蒸氣,
我心中就有種說不出的溫暖和感動。」

奮力工作之余,星雲仍惦念寫作。
有一次外出幫忙佛事,得了20塊錢,
「趕緊跑去買紙買筆,歡喜之情終身難忘。」
每天勞動完畢,星雲便伏案寫作,
但沒想到這卻被很多人視為偷懶。
一位常在寺中幫忙的信徒苦口婆心勸他:
「法師,你要去工作,不然沒飯吃喲!」
從此,星雲只有偷偷摸摸寫文章弘法。
《自由青年》《中華》《人生》等報刊雜誌,
時不時就有「星雲」的名字出現。
在圓光寺呆了兩年後,星雲受邀去了新竹,
在台灣佛教會所辦的佛學院擔任教務主任。
在這裡,星雲的才華開始顯現,
得到了僧伽、信徒的認可和喜歡。

1952年,宜蘭的居士不斷前來新竹,
想請一位法師去宜蘭講經弘法。
宜蘭交通閉塞,往返只有兩種方法:
要不就是經九彎十八拐、險象環生的北宜公路;
要不就是搭乘火車,但要五個小時,
中間經過很多山洞,會弄得面目全非,
臉上、身上、鼻孔里都是黑煤灰。
法師們去過一次後,就沒人願去第二次。
於是,居士們找到了星雲。
星雲想都沒想,說:「好啊!」
1953年新春過後,星雲一路顛簸,
坐了五小時火車來到宜蘭雷音寺。
雷音寺是坐落在宜蘭北門口的一間小廟,
旁邊幾間廂房已被三家軍眷居住。
星雲到達時,佛殿前還掛著臘肉咸魚,
晾曬著一些婦女、兒童的衣服。
「佛堂看起來就像一個破敗的大雜院。」

待到講經時,已是晚上7點。
簡陋佛殿里,星雲的聲音響起。
信徒們圍坐一旁,凝神恭聽。
正講到緊要處,殿外人群喧嚷不已。
星雲急中生智,把燈一關,只留下佛前點點馨香。
喧嘩者被突來的黑暗驚懾,驟然噤聲。
只見星雲身形端坐、寶象莊嚴,
清晰洪亮的說法聲,一句句傳入耳中。
店外紛亂的人群,竟一個個安坐下來。
星雲莊嚴吐聲,大眾肅然靜聽。
那畫面,雖昏暗,但極是震撼人心。
講完《普門品》後,星雲自己都驚呆了。
「沒想到竟有老少108人皈依三寶。」

「當時我並沒有嫌棄雷音寺,
但也沒有打算長久居住,
因為這裡實在沒有居住的條件。
於是講完經後,我就回到了台北。」
誰知星雲回到台北後,
每天都有不少宜蘭信徒找來,
「邀請我再回宜蘭講經。」
星雲被信徒的虔誠所感動,
當即承諾:「我隨後就回宜蘭。」
回到宜蘭雷音寺,由於沒住處,
星雲每天只能在佛桌下過夜。
信眾見狀心疼,便整修出了一間斗室,
放上一張舊竹床和一台舊縫紉機,
並把佛前的電燈拉到了房門口,
讓星雲可以趴在縫紉機上讀書寫作。
26歲的星雲,就這樣在雷音寺駐紮了下來。
落腳宜蘭,成為星雲人生的第三個轉折點。

5
 
一位50多歲的居士,聽了幾十次講經,
看了幾十年佛書,一直不能理解佛法奧妙,
但聽了星雲一場,立馬豁然貫通。
「有的法師一講‘空’,我腦子就真的空掉了,
但星雲師父講經很生活化故事化,一聽就懂。」
星雲的講解如何通俗易懂?
選幾個「小問答」你就知道了。
居士:我的小孩不聽話、不愛學習怎麼辦?
星雲:您影印過文件嗎?
居士:影印過。
星雲:如果影印件上面有錯字,您是改影印件還是改原稿?
(場內響起掌聲,有人答:改原稿。)
星雲:原稿和影印件同時改,才是最好。父母是原稿,家庭是影印機,孩子是影印件。孩子是父母的未來,父母更是孩子的未來。
居士:喔,我明白了!

一位女士不停述說苦難,沒完沒了。
星雲打斷她說:你的苦還真多呀!
女士:別人訴苦最多需要三天,我訴苦需要三年!
星雲:那是什麼時候的苦?
女士:前幾年。
星雲:那不是過去了嗎?為什麼還緊抓不放呢?你拉出的糞便臭不臭?
女士:當然很臭啦!
星雲:現在糞便在哪裡呢?
女士:拉完就衝掉了。
星雲:為什麼不把它包起來放在身上?見到人就拿出來說:我被這東西臭過?
女士:那多惡心!
星雲:苦難也是一樣。訴苦就如同把糞便拿出來向人展示,既臭自己又臭別人!
女士:我懂了!
「星雲法師最能圓融闡釋佛法大義,
他的演講常常未提一個‘佛’字,
但卻能入木三分地打動人心。」
日本河部利天教授由此對星雲敬佩不已。

於是,星雲的聲名便不脛而走,
眾人對他的威儀博學十分佩服。
不知道他名字的人,就稱他為「北門口的師父」。
這個身材高大、為人熱忱的和尚,
很快就成為宜蘭的一道風景。
當時宜蘭有一條中山路,每當星雲路過,
信徒和民眾就驚呼:「快看快看,師父來了。」
眾人便紛紛放下手頭工作,跑到門口觀望,
只見星雲抬頭挺胸、目不斜視,
老成威嚴、不疾不徐地昂然走來。
「她們看我走路,也會對佛教生起好感。
佛門裡,僧相威儀非常重要,
正所謂:袈裟一角,都能度眾。」

駐紮宜蘭後,為弘揚佛法,
星雲推出了一系列創新。
白天講經後,夜晚無人時,
星雲就趴上縫紉機上提筆撰文,
經常寫到次日破曉,耳聞板聲,方才休筆。
於是,《覺世》《人生》等報刊上,
開始頻頻出現「星雲」的名字。
他撰寫的《釋迦牟尼佛傳》,
被改編成連續劇《佛祖轉》,在台視八點檔播出。
他撰寫的《玉琳國師》更是厲害,
先被空軍廣播電台列為小說選播,
然後被拍成電影《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最後又數度被改編成舞台劇。
星雲,一下成了「佛教文藝明星」。

「佛教要推廣,需要青年的力量。」
星雲深諳年輕人追求時尚的心理,
便購買了幻燈片、投影儀、錄音機、宣傳車,
「我想利用新科技吸引青年們的注意。」
現代工具,就這樣第一次出現在佛教弘法中。
根據年輕人愛唱歌、愛交朋友的特點,
星雲又成立了台灣第一支佛教歌詠隊,
於是,一大批喜歡唱歌的青年應聲而來。
為了提高青年的文學素養和寫作能力,
星雲成立了台灣第一個佛教文藝補習班。
於是,一大批喜歡寫作的青年應聲而來。
有「佛教界才女」之稱的慈惠法師就坦承:
「最初親近師父不是因為想學佛,而是去學作文的。」

隨後,星雲更是腦洞大開。
成立了台灣第一個佛教文藝社,
成立了台灣第一間佛教念佛堂,
成立了台灣第一個佛教讀書會,
成立了台灣第一個佛教幼兒園,
灌制了台灣第一張佛教唱片。
…………
這一個個開創性的第一,「吸引了許多優秀青年來參與,其中不少得到感化,隨我皈依,出家入道。」
1958年,四月初八佛誕節,
星雲決定舉辦夜間供奉光明燈遊行,
由每個里提供一輛花車,巡回宜蘭48里。
當時宜蘭只有五萬多人,但參加者就有三萬。
萬人空巷,爭睹為快。
「民眾眼界大開,很多人開始接納佛教。」
落腳宜蘭10年間,星雲創造了一個個奇跡。
他的聲名,也因此傳遍了全台灣。

聲名一響,各地信眾一知,
便紛紛邀請星雲去當地講經。
星雲四處奔走,依然「供不應求」。
「於是,我有了培養專業化人才的念頭。」
1964年,得到高雄市議員等的支持,
星雲在高雄壽山寺創辦了壽山佛學院。
第一屆,招收了20余名青年學生。
不料這一授課,竟也是「供不應求」。
很快就有了第二屆、第三屆,
學生日漸增多,壽山寺已無法容納。
星雲既高興又煩惱,常常感嘆:
「能有一座很大很大的道場就好了。」
說來也巧,這個感嘆不久就變成了現實。

6
 
不久,星雲看中了澄清湖一塊地。
心願一透露,信徒們紛紛熱心籌款。
但錢湊齊了,正準備簽約時,
弟子依嚴感嘆:「澄清湖是觀光勝地,我們在這裡建廟,真是沾光,遊客一定會順道前來參觀。」
誰知星雲聽後,卻心念澎湃:
「我希望創建的道場,能吸引人專程前來禮佛參拜,而不是沾光順道。」
星雲立刻放棄了這塊地,
弟子、信徒們嘆息不已。
1966年,一對越南華僑夫婦籌款,
在高雄買了一處山坡,想建海事專科學校,
但因與合伙人意見不和,項目夭折。
於是夫婦倆想把這塊地賣出去還債,
但此地偏僻荒涼,到處兜售都無人承接。
夫婦倆輾轉找上星雲,希望他援手買下,
「還不了債,我夫妻倆只有自殺一途。」
星雲見狀,萬般不忍,便說:
「我籌了一筆錢,正準備買地,那就買你的吧!」

地買下後,星雲邀約信徒前往瞭解地形。
車上,大家躊躇滿志,宏願滿滿。
抵達目的地後,下車一看,
信徒們的心倏一下沈到谷底,
近看荒草掩徑,遠望坡高溝深。
信徒怔住了,異口同聲地勸說:
「師父,算了吧!這種地方,鬼都不會來!」
面對一瓢瓢冷水,星雲卻宏聲說:
「沒關係,鬼不來,只要人來佛來就好。」
說完,他沒入密林,霎時不見身影。
兩小時,星雲回到車前,
說了一句豪氣乾雲的話:
「自古名剎古寺都在山上,
峨眉、五台、普陀、九華皆是如此。
我們得此機緣,何不接續傳統,
在這荒山之上開創一座佛教大叢林?」
星雲面向荒山,朗聲而語。
一眾信徒,皆被他精神所懾,心中頓時一片波瀾壯闊。

1967年5月16日,
星雲大師舉行了開山奠基典禮,
隨後,建寺工程立馬展開。
當時,正值佛教弘揚的低迷期,
因為「總統」夫人宋美齡排斥民眾信仰佛教,
所以很多公教人員在填寫個人資料時,
都不敢承認自己是佛教徒。
「在這個眾人沈默的非常時期,
我索性‘一不做,二不休’,
乾脆就把寺院定名為‘佛光山’,
希望‘佛光普照’,重振佛教。」

寺院開工了,但星雲大師卻身無分文。
於是,他帶領弟子和義工,
開始回收塑料瓶、舊報紙、銅線,
每個塑料瓶能賣0.5元,
每公斤舊報紙能賣4元,
每公斤銅線能賣60元……
籌一筆款,就開一段工。
星雲大師帶著弟子和義工,
砌磚牆、堆石頭、鋸木料、挑砂土……
雖然辛苦無比,但大家同心協力,
就這樣一分一毫地建起了佛光山的一切。
最先建好的房子,是東方佛教學院。
院捨落成那天,參加典禮者超過五萬人。
1971年,佛光山大悲殿落成。
佛像開光那天,參加典禮者超過十萬人。
1972年,佛光山出台宗務委員會組織章程,
自此,佛光山成為有制度有組織的現代教團。
隨後便越建越大、越建越好。
如今的佛光山,不僅是台灣最大的佛教道場,
更贏得了「亞洲第一大佛教勝地」的美譽。

開山建寺後,星雲大師開始描繪他的壯闊藍圖,
把佛光山作為實驗之地——開創人間佛教、生活佛教。
據此,星雲大師提出了一系列著名論斷——
「佛教衰微,是因為過分急於出世解脫,
致使世人以為佛教是消極厭世的。
但如果和人間實際生活脫了節,
國家不愛、父母不孝、族友不親,
又怎能存容於天地社會之中呢?
所以,佛光人要先入世後出世。
先有入世的事業,然後再求出世的依歸。」
「佛教受社會最大的誤解,
是度死人的宗教,專為人死後誦經超渡。
我不反對功德佛事,但生者比死者更需要佛教。
所以,佛光人要先度生後度死。」
「學佛出家的目的固然是了解脫生死,
但開口閉口‘我喜歡清淨’‘我要入山修行’,
卻是好高騖遠、不切實際。
學佛要先辦好生活上的資糧,才能再談脫離生死輪回。
所以,佛光人要學會先生活、後生死。」

緊隨論斷,星雲大師提出了「四大信條」
第一:給人信心。
第二:給人歡喜。
第三:給人方便。
第四:給人希望。
「我提倡的人間佛教是以‘給’為核心的。
我們對佛陀的信仰,不能只是貪求要求祈求,
像兒女對父母那樣要求這個、要求那個,
這不是信仰的真義。
信仰的意義不是求,而是給。
捨己為人,犧牲小我。
解決眾生的痛苦,給予眾生快樂。」

如何才能「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方便」?
星雲大師又推出了「四大宗旨」;
第一:以文化弘揚佛法。
創辦通訊社、出版社、電視台、圖使館等,以文化弘揚佛法。
第二:以教育培養人才。
在世界各地創建佛學院、小學、中學、大學等,以教育培養人才。
第三:以慈善福利社會。
創建育幼院、醫院、慈悲基金會等,以慈善福利社會。
第四:以共修淨化人心。
在世界各地創建道場,讓各地信眾有依止處所,以共修淨化人心。
隨後50年,星雲大師率領弟子和信徒,
在全球各地創建了近300個道場、16所佛學院、23間美術館、26個圖書館、5所大學、100多所中小學……
佛光會在70多個國家有170多個協會,會員500萬。
影響之大,深及全球。

7
 
一次傳法大典上,
目睹滿山滿谷的人對星雲大師匍匐迎送後,
記者很感慨地問星雲大師:何以致此?
大師說:也許就是因為我忍了一生吧!
「我從小生長於亂世,先是軍閥割據;
繼之中日抗戰,後來國共對立,
糧食短缺,生計困難重重。
出家以後,也是稀粥代乾飯,
經常一個月吃不到一塊豆腐,
天天挨餓,讓我養成了忍的習慣。」

有一回,星雲大師去外地講經,
天氣突然變冷,弟子為他買了件毛衣,
大師連說:「厚的衣服真好!」
本是意在贊美弟子的用心體貼,
「沒想到讓大家誤以為我喜歡穿厚衣服,
天氣轉熱,弟子們也依舊為我準備厚衣,
甚至特地為我訂制厚的長衫大袍,
我向來不忍拂逆別人的好意,
因此只有默默忍受汗流浹背之苦。」
星雲大師50壽辰那年,
一位在家信徒送了一張價值不菲的彈簧床,
「無奈我從小睡慣了木板床,
但又不忍直言,讓他難過,
從此只好將床當做裝飾品,
自己每天睡在地板上,達十年之久。」

1991年,星雲大師跌斷了腿,
頓時身邊增加了不少「管理人」,
這個徒弟要求他不能吃這種食物,
那個徒弟告訴他不能用那種拐杖,
這個弟子拿來這種藥,那個弟子拿來那種藥,
「為了圓滿大家好意,我只得把兩種藥都吃下去。」
星雲大師的腿,之所以會摔斷,
也是因為在盥洗時聽到了電話鈴聲,
為了怕對方著急,他趕緊從浴室衝出來,
結果不慎滑倒,跌斷了腿。
「自從擁有電話後,真是不堪其擾。
常在深夜,被西半球南半球打來的電話吵醒,
拿起話筒一聽,都是些不痛不癢的小事。
儘管心中責怪,但仍出語和緩,不使對方難堪,
而我自己卻賠上了一夜的失眠。」
一些徒眾知道後,勸說師父:
「師父,晚上睡覺前,將電話線拔掉。」
但星雲大師,從不曾做過一次。

星雲大師從來不懂拒絕,
每次都只會點頭說「好」。
這一聲好,不知道讓他吃了多少苦頭。
「回顧我的一生,正如同陳誠所言:
為做事,必須忍耐;為求全,必須委屈。
雖然‘我就這樣忍了一生’,
也因此而吃盡苦頭,但我覺得萬分值得。
因為我這一聲‘好’,休卻了多少麻煩,
給予了多少歡喜,泯除了多少代溝。」

星雲大師學佛80年,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
除了他說的一個「忍」字外,
還有一個他未曾說出的字,那就是「愛」。
1992年,他受邀去拉達克弘法。
當天,數百位兒童頂著烈日,夾道歡迎。
兩小時法會結束,星雲大師出來時,
發現兒童居然還站在原地,合掌恭送。
星雲大師的眼睛一下紅了,對弟子說:
「快送給他們一些紀念品。」
弟子回答:「師父,紀念品都發完了。」
於是,大師立即掏衣袋、翻皮包,
將隨身鋼筆、手珠、菩薩項鍊等全都送給了孩子。

前些年,一位修行的女學生感嘆,
「連口紅都沒擦過,絲襪也沒穿過。」
這無心的一句話,卻被星雲大師記在心裡。
他出國弘法時,給她帶回了絲襪、口紅。
海關工作人員看到後,忍俊不禁:「出家人怎麼還買這些東西?」
「有一次來了十幾萬信眾,住不下,
大師知道了,把房間讓給了客人。
自己躲在佛學院陽台上,坐了一個晚上。」
星雲大師一生不曾說「愛」,
但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包含著滿滿愛意。
一個「忍」,一個「愛」,
為了這兩字,星雲大師吃盡了人間之苦,
但也因此喚醒了多少迷惘眾生,成就了多少法身慧命。

8
 
「夜晚,我愛天空點點明星,
白天,我愛天空飄飄白雲;
無論什麼夜晚,天空都會出現了星;
無論什麼白天,天空總會飄浮著雲。
星不怕黑暗,雲不怕天陰;
點點的星,擴大了人生。
片片的雲,象徵著自由……」
 1951年,星雲大師在台灣新竹青草湖畔,
創作了這首名為《星雲》的詩。

他的一生,正如詩中所寫,
無論黑暗,或是天陰,
他都在自由地擴大人生的可能。
回首自己一生歷程,
星雲大師感慨地說:
「真像是夜晚的星星,
光芒雖然弱小,但總是努力地在閃耀;
又像天上的白雲,儘管飄浮不定,
但是在無限的時空中,
一顆顆星星,一片片白雲,
所結合起來的星雲,
卻能夠超越時空,亙古長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543464719108333/permalink/6229970297124425/

【星雲大師的四句話】我現在用四本佛教的經典,裡面四句話貢獻給各位:①不忘初心②不請之友③不念舊惡④不變隨緣

緬懷星雲大師 |🍁 星雲大師的四句話

我現在用四本佛教的經典,裡面四句話貢獻給各位。

【第一句是「不忘初心」】。是佛教《華嚴經》里的一句很偉大的經文。不忘初心,就是說不要忘記我們最初、當初的一個志願,當初一個什麼想法,這樣就把當初的那個意念不要忘記,後述很多事都好辦。

比方夫妻結婚,不要忘記當初你儂我儂談戀愛的那個最初的感情,當然白頭偕老沒有問題。生兒育女是做父母的多少的希望,當然教養兒女也很辛苦,但只要不忘記當初希望生兒育女的那一點心,所以就要心甘情願地把兒女養育成人。

當初你們立志奮鬥,希望創造財富,當現在已經達到這種志願,你也不要忘記你最初那時候想要創造財富做(為了)什麼,你要記住這個最初的意念,我要創造財富想要為國家奉獻、為社會和諧、為苦難的人救苦救難,但是到了現在要靠你有智慧,怎麼樣為國家、為民眾、為這個社會去做一些奉獻。所以我要跟各位貢獻一句,人只要不忘記最初的發心,他就能增加力量。
在佛法裡面有一個字,忍耐的忍,對我可以說是影響最大的。這個忍,不是說我們大家平時在社會里說人家罵我兩句,我要忍耐,人家打我一下,我不計較,忍耐,這個不是忍。這個忍有階段性,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我們有生命,我們要生活,我們要生存,那我們給予我們的生命、生存、生活,最大的資源是什麼?是這個忍。忍是一直以來,它主要的是智慧、是力量,比方說這個人我們先要認識這個世間的萬象、世間的前因後果,要認識它。
認識了以後,要有力量接受、要能擔當、要能夠化解很多問題,可以支配生活環境,這個社會變了,對我們,它的語言或者告訴我們動作(對我們所做的)好或不好、勝與不勝,我要認識,認識了以後,我要有力量接受,接受了以後,我要能負責、擔當,我要能化解,這個大概就是說心甘情願、不忘初心,擁有智慧、力量,才能處理一切事物。

在生活裡面一些忍耐是重復的,其實叫法忍,法忍就是這個世間人情世道好壞,種種的環境,就是在佛教里這一切法好或不好,為了能認識、為了能接受、為了能擔當、為了能處理,我要有智慧、要有力量來處理世間的事。你擁有生忍、法忍,當然一個最根本的無生法忍,就是世間你要能自在解脫,就是你要能看破、放下,一切做法不是不美,很多的事情我們只要自己進取,也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第二句話就是《維摩詰經》,是一個在家居士,叫維摩詰居士的經文,它裡邊有一句經文叫「不請之友」】。

我們交什麼朋友,做什麼事情都說,哎,你怎麼沒有請我,你怎麼沒有跟我講,不過只是人情之常,但是真正的有情人,他不計較有請我不請我,只要你需要,只要你是好事,我可以做不請之友,不要請,我就要做你的朋友,那個在佛教就稱為普善。你們在社會上遇到的人、事很多,有的時候你覺得很有意義,並沒有要你、來拜託你,也都是很歡喜地去救苦救難去幫助,那就叫不請之友。

我們擁有了財富,這個財富有一時的財富,有永遠的財富,有有形的財富,還有無形的財富,健康也是我們的財富,我們的這種人緣、事業順利都是財富,和諧社會就是我們中國文化、中華民族可以說最有價值的財富,所以當我們什麼都有的時候,對國家、對社會、對你們所喜歡的都應該要做不請之友,這樣我們才會受到社會更廣大的尊敬。

我【第三句要貢獻給各位的,有一本《八大人覺經》,裡面有一句話叫「不念舊惡」。】

我的朋友好多的人,常常做對不起我的事,(說)對不起我的話,我想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常常把朋友的錯誤、缺點都記在我的心中,這個負擔很重,就是朋友講朋友的好事,我們要去把它記在心中,有一點錯誤、固塞,一點一點沒化,所以現在就希望我們能夠用不念舊惡的心,就是很多不好的事情,從心頭把它忘記。

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事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以不忘也。那麼凡是人家憎恨我們,不可不知。我之憎恨人家,不可不忘也。人家有恩於我不可以忘記,我有恩於人,應該忘也。人家對我的不好,我要忘記,看人家對我的這種尊重、榮耀,有的時候也要把它嚴格的(拋棄),不要很傲慢地,去一味自我膨脹,你們的家人朋友社會,你們的資源能供他們多少,但也有人對你們做不足的事情,有的時候大人不記小人過,所以,建言自己,比他好、比他有辦法,對一些不道的(事)以及人,也是不念舊惡。

【第四句就是有一本書叫《大乘起信論》,這本書里有一句「不變隨緣」】。這說明我們在社會上遇到的各種社會,各種教育、各種人、事、環境,我們可以說,叫做千變萬化的,我們要有什麼主張,不變的原則,隨緣的應付。有關於性格、道德、人格,我有不變的原則,對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吃一點虧,給人討一點便宜,要我隨時跟著做一些不是不好的事情,我去隨緣一下好了。
 
這個四句經文,一是說我們對自己要記住,我不忘初心。第二句我們就是對國家,我們要做不請之友,像現在新中國的成立建設,現在崛起,所以我們責任重大,因為只有知道你們是社會的中堅,你們的這個財富,你們的這個貢獻對國家都有影響,所以對國家要做不請之友。

對朋友要不念舊惡,有的時候得饒人處且饒人,大家都留個餘地,將來可以見面,所以不念舊惡的人忍過了,對未來是有用的。第四句不變隨緣,就是對社會,我們要不變隨緣,因為這個社會,五花八門、形形色色、好好壞壞,我們在這個五光十色的社會里,怎麼樣安身立命,要有不變的原則,要有隨緣的一方面。
 
我這裡只想給各位祈願,願大家能積聚財富,當然還要有一個智慧,把財富散布、運用得當。

南無阿彌陀佛🙇🏻🙇🏻🙇🏻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433521185/posts/pfbid0rcZwW7TB9UQXfwVY18fNznGM3mQH6EeV49fxhvmkLd3EWuBqfuMD8fD4ikifc49Xl/

【求福的人】若能從心念上徹底地懺悔,禮敬賢人、奉養長者,並且斷惡修善,端正自己的品德,以仁慈為崇,自能獲得四種福德,生生世世無憂無惱,四種福德分別為何?一者顏色端正,二者氣力豐強,三者安隱無病,四者壽命增益,且終生不遭橫難

【求福的人】

「我總是這麼不如意!為何沒一件事能順我的心,滿我的願?」

羅閱祇國中,有一個人常常如是抱怨著,無論是在家,抑或是在外辦事,常遭遇阻隔、橫難,終難圓滿成就心中的理想,因此心中常充滿怨懟與苦惱。

「曾經聽聞祭拜火神可以獲得保佑,我也許可以試試看。」於是求福之人一到黃昏,即聚起柴堆,燃起熊熊烈火,並對著柴火不斷膜拜,直至半夜,大火滅盡方才停歇,如此持續三年,依然未能化解生活中的不如意。

「火神真是不靈!改求日月之神好了!」於是求福者從日出之時,即向太陽朝拜,直至日沒,月出之後,又朝著月亮膜拜不停,如此日以繼夜,須在天將明、月隱沒之時,方有喘息的時候,就這樣又過了三年,生活仍處處不順心。

求福者心想:「怎麼都不靈驗呢?難道是我不夠誠心嗎?」於是,他準備許多美味的佳餚、酒釀,更宰殺豬、牛、羊等牲口以祭天,沒想到最後散盡家財,貧困潦倒,仍不見天神降福護佑,身體也因不分晝夜的禮拜而不堪負荷,疾病纏身。

求福者心有不甘,聽說捨衛國有一位佛陀,為諸天、眾人所敬仰,於是抱著最後一絲希望前往,期盼能獲得福佑,除去災難、病惱,他來到捨衛國的祇園精捨,向里望去,正好看到佛陀在為大眾說法,其身光明,面容莊嚴,一見佛的慈容相好,求福者滿心歡喜,不由分說即頂禮佛陀,並且慚愧地表示:「有生以來,我竟如此地愚痴,不知世上有佛法僧三寶,而虛擲時間、錢財去祭祀火神、日月等諸天鬼神,在過去的九年當中,我雖然精勤不懈,卻未能獲得一絲一毫的福佑,不但散盡家財,身體也孱弱不堪,徬佛死期將至,今日我至誠頂禮佛陀,希望您能為弟子賜福消災!」

佛陀慈悲地說道:「你從前所供奉的都是妖教或鬼神,即使所祭祀的物品累積如山,所造的罪過亦如大海般地深廣,殺生和獲福是背道而馳的兩件事,就算你百千劫不斷地殺豬、殺牛,殘害生靈以祭祀天地,你所獲得的也僅是如須彌山般高大、不見邊際的罪業,毫無福報可言,如此徒費氣力、虛耗錢財,卻妄想獲得福佑,這豈不是件令人疑惑的作為?」

「弟子明白殺生祭祀是錯誤的行為了,若不再犯,是不是就可從此消災得福呢?」

「你還要再反省、檢討自己是否孝順父母、敬重尊長?對於賢善之人,是否常懷輕蔑之心?驕傲、貢高、我慢這些種種不正的心念,將使貪、瞋、痴三毒如大火般熾盛,燒盡所有功德,如此不順正道,罪障自是日日加深,又有何因緣可以得福?」

「弟子知道錯了,請世尊再慈悲教示弟子。」

「從今以後,你若能從心念上徹底地懺悔,禮敬賢人、奉養長者,並且斷惡修善,端正自己的品德,以仁慈為崇,自能獲得四種福德,生生世世無憂無惱,四種福德分別為何?一者顏色端正,二者氣力豐強,三者安隱無病,四者壽命增益,且終生不遭橫難,

如能再進一步,在正法上持續精進不懈,則不只獲得福報而已,亦能成道證果,畢竟解脫種種憂愁苦惱。」

於是,佛陀即說偈語:

祭神以求福,從後觀其報,
四分未望一,不如禮賢者。
能善行禮節,常敬長老者,
四福自然增,色力壽而安。

其人聽聞佛陀說此偈語,當場心開意解、歡喜無比,於是至誠頂禮並請求佛陀:「往昔陳積罪垢所蔽,如是無知造罪九年,今日幸蒙世尊慈悲教化,方得於塵勞煩惱中解脫,唯願世尊慈悲,應允我隨您出家修行。」

佛聞此請,即說:「善來比丘!須發自落,即成沙門。」其人此後於正法上精進不懈,最後證得阿羅漢果。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341619469/posts/pfbid02DPGMDjw5zVnBW2Mmd7XYsFVLANMCBkGnFTbhTAueGHaqgLbrVG5zp5PJcCForBPFl/

星雲大師:我一生中最受用的「十句話」

星雲大師:我一生中最受用的「十句話」

一、不做焦芽敗種:

出家人如果不發心普度眾生、廣利人天,就如同焦敗的種子。

不做佛教的焦芽敗種,激勵我一定要做個有用的人,對佛門要發揚光大,對社會要有所貢獻。

才能非上天所賜,未來成就與前途,要靠自己去成就,發揮自己的光與熱。

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人生之所以能有成就,來自於父母、師長、親朋的助緣很多,靠我們自己成就的很有限。
 
二、你可以沒有學問,
但不能不會做人:

人不僅要知道讀書,更要學以致用,尤其是做人。

人難做、做人難,有些學者專家很有學問、很會發明,但是在人情世故上則一竅不通,青年人之所以不會成功,乃在於話不會講,或不知要講好話。

在現今的社會,人要有表情、音聲、笑容,才會有人情味。

除了讀書學習外,
努力做很重要。
 
三、懂得感恩者,才會富貴:

一點頭、一微笑、主動助人,都是無限恩典。

父母、師長、國家、親朋的滴水之恩,要湧泉以報,接受的人生是貧窮的,感恩的人生才富貴。
 
四、不要向別人要求什麼,要問自己能給別人什麼:

要想做個有用的人,要如太陽一樣,每天散發光與熱給大家。

與人相處要能包容忍耐,我們的存在都是外在因緣的聚集,因此人要懂得回饋感恩。
 
五、皆大歡喜:

與人相處做事,要皆大歡喜,寧可自己吃虧受委屈,不要凡事只想到自己。
 
六、心甘情願:

凡事尤其是弘法利生,都要本著心甘情願去做事,不計較名利好處。

因此做事要有原則,即使別人多麼榮華富貴,也要忠於職守,心甘情願淡泊過一生,不為外界所動。
 
七、凡事不要生氣,但要爭氣:

對自己的理想要堅持,不要受外界言語的影響而喪志,只要有心,終有一天會完成所願。
 
八、你可以不信佛祖,
但不能不信因果: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因果是很現實的,
人都活在現實中,
怎麼可以沒有因果觀念?
 
九、你什麼都可以失去,但不能失去慈悲:

一個人在挫折、磨難、灰心、困惑之時,如果保有一顆慈悲的心,將來一定會有辦法。
 
十、我可以什麼都沒有,但不能沒有信仰:

信仰是人生的目標、軌道,有了信仰人們可以找到自己,明自自己,發覺自己

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戒殺放生,吃素念佛》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433521185/posts/pfbid0ajAMujUSpFb88Yi8Rqh6WSuPYSMK9LQt1YLMv6XHcbRdjYr8S3fkyk9YFGKxp8kRl/

標籤:
語錄, 星雲大師

【嫉妒造業,隨喜有功德】惡念,就是從貪、瞋、癡所生出的,我們帶著貪、瞋、癡、慢、疑的習氣生活,看到周圍的環境,就容易生起慳貪,人的慳貪分秒不離心,這顆種子好像常在心中

【嫉妒造業,隨喜有功德】
 
惡念,就是從貪、瞋、癡所生出的,我們帶著貪、瞋、癡、慢、疑的習氣生活,看到周圍的環境,就容易生起慳貪,人的慳貪分秒不離心,這顆種子好像常在心中,

譬如,原本的好朋友,忽然間脫穎而出,憑著自己的努力、用功,改善了生活,提升了地位,受到人人的肯定、讚歎,看到這樣,我們的心理就非常不平衡,這叫做嫉妒,嫉妒別人優秀、嫉妒別人成功,嫉能妒賢的心,就是凡夫心地。

「自讚毀他」失德

佛陀教我們要「隨喜功德」,不只不嫉妒別人,看到別人優秀,看到別人成功、被尊重、受人讚嘆,應該要起歡喜心,同時也要讚歎別人,這是一種好習慣、好習氣,

看到別人成功,或聽到別人受讚歎,自己感受一下自己的心態,是不平衡、嫉妒別人或者是很歡喜?

這就是一念惡,一念善,不歡喜別人成功,是「惡念」,除了惡念之外,又現行造業,這叫做「嫉妒」,這是內心惡的種子浮現,將來也會結成果,因緣果海,只在於一念心,嫉妒的心態現行,

到底是什麼形態呢?

就是自讚毀他,因為你的心不歡喜,不歡喜對方被讚歎,不歡喜對方成功,所以那一念心、忍不下這一口氣,很自然的就會現行出來和他比較:「我不比他差!

記得以前他和我也差不多,他什麼都不懂都是我教他的……」

把別人種種品德、才能,都說得比自己差,並且展現出自己的才華比對方還好,這叫做「自讚毀他」,

大家可以捫心自問,看到別人成功時,到底我們的心態是什麼?

說不定大家都很平靜,認為別人的成功和我有什麼關係?

這樣對不對?

還差一點。

「嫉妒造業,隨喜有功德」

如果可以再升等,發出讚歎:「真的這麼好,很難得!他的成功,其實就是大家的光榮!」

這就是隨喜功德,嫉妒對我們無益,而且絕對有害!

因為自讚的人會自大、膨脹自己,會貢高我慢、迷失自己,這樣的人格反而讓人輕視,所以嫉妒心真是要不得!

若除了自讚外,還譭謗他人,將造成很重的口業,和十善業相對的十惡業,指的就是身體所造的

「三惡業」──
殺、盜、淫,

心所造的三惡業──

貪、瞋、癡,口所造的

「四惡業」──
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因此譭謗他人的業很重!

現在的社會,只要打開電視、報紙,所看到的無不是自讚毀他,這種毛病,叫做「嫉妒」。

學佛就是要學習怎麼注意自心,對人必定要抱持平常心和度化心,別人不好,我們設法來度化、感化,只要別人有一點好處,就鼓勵他,若別人做一點好事,就讚歎他,那麼他願意改的機會就比較多。

(證嚴法師)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341619469/posts/pfbid02uJJP3RXRthd8mrwCpkMFSgdrokRTdWi2dFJiVNpgzU5hRe3vX9LY7nen4bGFSmXTl/

標籤:
證嚴法師, 隨喜功德

佛陀曾告訴我們:「財富是五家所共有。」哪「五家」呢?①國家②盜賊③不肖子④水災⑤火災

【學佛‧學活|佛學故事選集|心地法門—「恭喜發財」】

「恭喜發財」是新年大家見面最常說的一句吉祥話。

發財是大家所希望的,但是財可分為「世間財」和「出世間財」兩種。

世間財是指有形的、有限的、不可靠的財產,是暫時借我們使用的,我們並沒有永久的所有權。

佛陀曾告訴我們:「財富是五家所共有。」哪「五家」呢?

第一、國家:
亦即國家需要時,可以用法律強制大家捐獻;第

二、盜賊:
錢財一多,引人注意,一不小心,被盜賊用強力所奪取;

第三、不肖子:
即不肖子孫,不務正業,終日吃、喝、嫖、賭,結果花光祖產;

第四、水災:
亦即水災來了,財富也跟著「泡湯」了;

第五、火災:
即被火災所燒毁,一夕之間,所有的錢財化為烏有。

前三者是為人所共取(屬人禍),後二者是為水、火災所奪取(屬天災),這五種因緣的任何一項,都可能讓我們財富一夜之間盡失,所以「世間財」是無常的,不能永遠屬於我們所有啊!

至於「出世間財」卻可莊嚴我們的身心,讓心靈富足、充實,稱之為「出世間功德法財」。

依佛所說,可包括七種,即七寶,亦稱之為「七法財」。如下所述:

1. 「信」財:
謂信能決定受持正法,如相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以為成佛之種。

就世間法而言,誠信正直的人,值得信賴,能成就自己的事業,而且仰無愧於天,俯不愧於人,這是一個人立身處世最大的資產。

2. 「進」財:
謂能一心精進,求出世道,以為成佛之資。

吾人若能精進,充實自己的學問,使專業永續;

並且謙虛學習宇宙人生的智慧,便能提升自己靈性的境界。

3. 「戒」財:
謂戒為解脫之本,能防身、口、意業之惡,以為成佛之資。

吾人若能守法,斷惡修善,便是世間的正人君子。

4. 「定慧」財:
定慧即止觀也(止即放下,觀是看破)。

「定」即攝心不散,止諸妄念;

「慧」即觀照諸法,破諸邪見,以為成佛之資。

吾人若能學習看破、放下,便能自在、隨緣,開啟人生的智慧。

5. 「聞」財:
聞為三慧(聞、思、修)之首,聞後能思,思後能修。

吾人若能聞佛正法,則開發妙解,如說而行,在工作或生活方面,防止吾人身、口、意錯誤的行為,時時保持自己的清淨心與歡喜心,這是心靈最大的財富。

6. 「捨」財:
捨即施捨,若能學習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僧惡人,不染世樂,慈悲一切,必能成就佛道;

吾人若能學習「財布施」,必能廣結善緣,處處受到大眾的歡迎。如老子所說:

「既以為人己愈有,
既以與人己愈多」!

7. 「慚愧」財:
慚者,內自羞恥,自不作罪;

愧者,發露向人,不教他作;

吾人既能慚愧,則不造諸惡,這是成聖成賢的資糧。

我們既然了解世間的財富為「五家」所共有,是無常的,就應培養自己「布施」的心,濟貧救困,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如此才是財富正當的用途。

除此之外,亦要在新的一年,積極培養自己的七種「法財」,才可讓我們身心安頓,發永久之財。

總之,在新的一年,祝福大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使世財和「七寶」法財皆能「財源」滾滾,並且永遠健康快樂!

https://fb.watch/iD_G9L9_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