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嗔恚是地獄道之業因,貪愛是餓鬼道之業因,愚痴是畜生道之業因。佛法是什麼?佛是覺的意思。法是一切萬法,對一切萬法覺而不迷就是佛法。嗔恚心一起來就迷了,覺性就喪失了,故稱失佛法之根本。

弘一大師:說經悟佛丨嗔恚

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智者大師

佛在《楞嚴經》上講到世間現象比其他經典講的詳細,其他經只講六道,而《楞嚴》講七趣,多一個仙道。

七趣經文很長,講地獄道幾乎佔了一半,特別詳細,叫我們小心謹慎,不要墮地獄。

嗔恚是地獄道之業因,
貪愛是餓鬼道之業因,
愚痴是畜生道之業因。

佛法是什麼?
佛是覺的意思。
法是一切萬法,
對一切萬法覺而不迷就是佛法。

嗔恚心一起來就迷了,
覺性就喪失了,
故稱失佛法之根本。

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戒殺放生,吃素念佛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433521185/posts/pfbid0N7eVn9sxDixYTF5YH5Me7HRRf7pHweJ7itp6oPiRUQJimUqvpRvtgCoRMeoDNEAel/

證果有什麼樣的驗證?證果的人沒有貪心,證果的人也沒有瞋心,證果的人更沒有癡心。三毒之心,他都息滅了。證果的人在任何時候,任何逆難、譏毀、稱譽、榮貴之中,總是神色安祥自在,絲毫不受境界的影響,如如不動,自自然然的生活在清淨梵行裡。


宣公上人:
—(古佛觀音再來)
過去佛—正法明如來
——————————————

問:為什麼佛法沒落了?

就是因為我們不修行。

不真正嚴守戒律,
沒有真心做到身心清淨。

法是個無形無相無體的東西,是因人的行為,才能表現它的善惡美醜

眾生的心行趣向於善,大家都守五戒十善,

世界就呈現出一片祥和氣象,

這就是正法的精神。

眾生都趣向於惡行,貪瞋癡的氣氛瀰漫虛空法界,把正法掩蔽在黑暗裡,那還有何法可言?

並不是法的本身有始末,而是人為的正邪,使其成為始末。

這豈是僅生慚愧心就可以挽救得了的?就可以起衰振危的呢?

我們無論是出家或在家,既然身為佛弟子,就應該以身作則、事事不後人、發憤挽救在狂瀾中的佛教。

大家同心協力,使佛教光大興隆,竭力喚醒全世界的人類明白佛教、信仰佛教、崇敬佛教!

諸位善信!見到世尊當年受天人的崇敬供養,我們真是汗顏。

如今一般在家人以及在家居士,他們看不起出家人,見了出家人,都如見鬼神而遠之,這還是一般的現象。

至於那些比較有志之士的社會人士,或者是學者博士們,更加看不起出家人。

他們覺得出家人根本不懂佛法真理,沒有真正的智慧,就這麼在佛教裡空口說白話,形同騙子,混一天算一天。

現在我們既然有此警覺,

就要發大願心,立大志氣,

潛心精研教理,嚴守戒律,

勤奮修行,
把末法時代改為正法時代。

祇要我們腳踏實地認真的修行辦道,哪怕我們不證果!

你若證了果,到處都能建大法幢、吹大法螺、擊大法鼓,就是在沒有佛法的地方,也能令佛教發揚光大,能令一般人對佛教生起信心,所以我們一定要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達到證悟佛果的目的。

證果有什麼樣的驗證?

證果的人沒有貪心,證果的人也沒有瞋心,證果的人更沒有癡心。三毒之心,他都息滅了

證果的人在任何時候,任何逆難、譏毀、稱譽、榮貴之中,總是神色安祥自在,絲毫不受境界的影響,如如不動,自自然然的生活在清淨梵行裡。

一切的戒律,對他已生不起作用了,因為他的行為已融化在淨戒之中。

證果的人有真正的定力,

名聞利養、挑撥離間,

甚至打罵,都撼不動他的心,

激不出他一句惡言,

更不要想看到他有凶惡的聲色,

因為已沒有三毒蛇作怪了。

證果的人已得到真正的智慧,無論什麼事情,他一聽就明白;

任何問題到他手中,
無不迎刃而解;

任何人他一見面,就能知道他的根性,你再會作偽,也逃不過他的明眼。

一個開悟證果的修行人,他就像晴空的旭日、萬里無雲的明月、天池的春水、朝露下的碧蓮花,他的心中、眼中、口中,永遠沒有惡人、惡事、惡語。

祇要能見到他、親近他,不必疾言厲色,立刻就能令善人成聖人,惡人變好人;

證果的人,他就有如是的感召力,但是他還是如同常人一樣的生活。

我們身為一個佛弟子,凡事都不要推諉,要肩負起復興佛教的重擔。

不要說什麼末法時代不要修行了!

那你們又為什麼要來信佛教?

甚至還別愛辭親來出家?這不是自己騙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嗎?

這簡直是顛倒糊塗、佛教中的敗類、罪人!

我曾發如是願:

我到什麼地方,那地方一定要有正法住世,我不允許有末法。

佛當年雖然曾經慨歎將來會有末法時代,但此乃因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末法,☯️ 當然也可以仰賴人為的力量,轉末法而成正法。

如果每個在家或出家的佛弟子,

都能依教奉行,勤修種種行門,

遵守佛說的戒律生活,

依照佛說的經典行持,

明白佛說的道理和祖師們闡揚的理論,

切實去做,一切遵照經律論指示以總持,

哪裡還會有末法?

哪裡還會不開悟證果?

🈲❌假設你不依照如上所說去做,背道而行,好吃懶做、到處攀緣、貪名好利、造大廟、圖享受,那麼不成末法世代才怪呢!

我們為求無上道而寧捨生命──把生命都不要了來光大佛教、改進佛教。

☯️♻️
佛教經過漫長的時代潮流,難免有些地方不適用於眾生,我們要用善巧方便,斟酌改過,這才是每個佛弟子應該積極從事的要務。

尤其是出家人更應該知道,不容掉以輕心。

文:
節錄(學佛網-中國佛教網站 )

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戒殺放生,看破放下,吃素念佛。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433521185/posts/pfbid02GAy5RxmMBvZ5NUzRrxETELLKSHgwD8Wj47pQnhnsmHG3mMwvWC5nMrWFL7AePsgDl/

【常想睡覺就是業障】睡覺是越睡越愚痴,越愚痴越想睡,總覺得睡不夠,這個是修行的一大障礙,這叫業障。所以我們修道的人、信佛的人,應該早一點想法子令自己離苦得樂,令自己了生死,這叫早求自度。不要盡貪睡眠,生死也不能了,無常就來了,那時候你想修行,也沒時間修行。所以說你不要睡眠,你要求自度。

睡覺是越睡越愚痴、越愚痴越想睡,這個是修行的一大障礙
宣化上人

為什麼好睡眠呢?
就因為飲食不調。或者是吃得很多,就生出一種食困,吃完東西就想要睡覺。

你若是把飲食調得恰到好處,吃東西也不太過,也無不及,也就是不太飽也不餓,在中道上,睡眠就會少一點。

古人說:
「節飲食,驅遣鬼使。」

人身體裡邊有三屍神,所以說:「你若吃得太多了,這三屍神的力量就大了,就會教你睡覺,教你睜不開眼睛。」

節飲食,節就是節約,吃得稍微少一點,這時候睡魔就跑了,就沒有那麼多的睡眠。

所以說:「節飲食,驅遣鬼使」,驅遣這睡魔。

懈怠心、睡眠,這是一種苦,為什麼呢?因為什麼事情也不能做。天天就睡覺,把光陰都空過了,對世界上一點利益也沒有,對自己本身也沒有什麼利益。

所以你若想對治睡眠和懶惰,就要精勤,要勇猛精進,不停止地來修行。

生死事大,人死時有個無常鬼來請你到陰間去。

這無常鬼一來的時候,一點人情也不講,一定要帶著你去見閻羅王。

無常之火也就是這種,像火似的。它把世間所有的功德都給燒了。

所以我們修道的人、信佛的人,應該早一點想法子令自己離苦得樂,令自己了生死,這叫早求自度。

不要盡貪睡眠,生死也不能了,無常就來了,那時候你想修行,也沒時間修行。

所以說你不要睡眠,你要求自度。

睡覺就好像毒蛇似的。你若是願意修行,就不要睡那麼多覺;多拜佛、多念經、多持咒,這是修行。

睡覺是越睡越愚痴,越愚痴越想睡,總覺得睡不夠,這個是修行的一大障礙,這叫業障,常想睡覺就是業障。

問:為什麼好睡眠呢?

上人答:就因為飲食不調。你若是把飲食調得恰到好處,吃東西也不太過,也無不及,也就是不太飽也不餓,在中道上,睡眠就會少一點。

問:如何克服好吃又好睡的習性?

上人答:不吃飯!不吃飯就不睡覺了。你少吃就少睡;吃得多就睡得多。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22jy9qgmEFYsuEcdGRrDLTCZoEqC4Up2DP2ZYq1xXZRXEkruDSDJJJQ25bQh9zaaLl&id=100006253509198

【布施如播種】所謂 「一本萬利在人間」,我們把福利施與他人,把快樂遍布各處,好比把種子播散四方,長出無數的果實,而這些果實乃是由佈施者所播種的。

阿彌陀佛🙏
分享: 譬喻 性瀅法師 著

布施如播種

佛陀有一次乞化到一戶人家,一位婦女高興的把飯盛滿在鉢中,頂禮奉上,佛陀接受了以後說:

「種一生十,種十生百,種千生萬,種萬生億,這一鉢飲食的布施供養,當獲無量功德。」

佛陀說完,正想離開,那婦人的丈夫聽了很懷疑,笑向佛陀問道:

「您怎麼可以這樣說呢?布施了僅僅一鉢飯,怎麼能獲得無量的功德?」 

佛陀用簡單的比喻教示了這對夫妻:

「不,不要笑,你看過尼拘陀樹否?一樹茂盛到四五里路,每年落下萬斛的果實,那不是一粒果核的收穫嗎?」

布施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正如佛陀的開示,種一生十……種萬生億。 

所謂
一本萬利在人間」,
我們把福利施與他人,把快樂遍布各處,好比把種子播散四方,長出無數的果實,而這些果實乃是由佈施者所播種的。 

布施,在學佛利他的德行上,是最顯着的表現,把自己的財物施給人,或獻出自己的生命力量去成就他人。  

由於財物的施捨,而使人能得到安穩快樂的生活,由於精神知識的布施,使他人得到技藝或學問,如此一十相施,就可萬利永存人間。

慳貪的人,應該修學布施,布施是培植福德的最好辦法,不分多寡,只要行者盡己心力耕耘福田,不問收穫,這就是做佛弟子應有的行為。

所謂布施,並不一定富人才能做到,即使窮無立錐之地的人也可以奉行佛陀的布施,如對人微笑、注目、點頭、讚美,或別人布施時,你心生歡喜,其功德都旻一樣的。

布施,必須心生歡喜,不望報答,才是真正布施。  

否則,意義不真切,就如同把種子撒在不純的草地上,收穫自然有限。  

我們行布施,要切切實實做到以歡喜、犧牲、利他的精神。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5263901434/posts/pfbid02GTEfzH6xoKqJpAuQh1jeDPradTRwx4A5BuGdXjBsr175NcGQcRpJeEEtUUnA59iGl/

【佛教其實主要就是結緣】你看我們「六度」裡頭,第一度就是「布施」;而「四攝法」裡頭,第一還是「布施」;這個布施就是結緣;當然要結緣所結的都是好緣,而不是惡緣,希望眾生都喜歡皆大歡喜。

我們佛教,其實主要就是「結緣」,我們今天拜佛、普佛,就是和藥師佛、十方諸佛:現在佛、過去佛、未來佛都結了緣。

你看我們「六度」裡頭,第一度就是「布施」;而「四攝法」裡頭,第一還是「布施」;

這個布施就是結緣;當然要結緣所結的都是好緣,而不是惡緣,希望眾生都喜歡皆大歡喜。

佛教以「法」結緣的方式,就好像超級市場貨品的陳列一樣,琳琅滿目,應有盡有,顧客們可以自由選擇,購買與否完全看不同的人、不同的需要。

那麼,我們法師用什麼結緣啊?

就是用佛法的開示來結緣,我們都知道,佛教的布施分為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講經說法即屬於法施;還有,我們亦可以用音聲來結緣,像有些法師他們的梵呗唱得非常之好,非常的動聽,讓人聽了生歡喜心,這就是很好的結緣;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佛教的梵音其實有很多種,如梵腔、道腔、書腔等等。

這個梵腔原本是唱給誰聽的,是給佛菩薩聽的,那道腔是唱給誰聽的,是給天人聽的,而書腔又是唱給誰聽的,是給六道的苦難眾生聽。

據《無量壽經鈔》所說,往生極樂之人,聞七寶樹林之音聲,而得三種忍:

音響忍
由音響而悟解真理。

柔順忍
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

無生法忍
證無生之實性而離諸相,是悟道的至極也。其中的「音響忍」,即是由音響之啟發而悟道。

佛教修行的根本精神,
實離不開
苦、集、滅、度四聖諦,

正如《諸法無行經》卷一所說:「若行者能見一切法即是無生性,是名見苦。

若能見一切法
不集不起,是名斷集。

若能見一切法
畢竟滅相,是名證滅。

若能見一切法
無所有性,是名修道。

若行者能如是見四聖谛。

是人不作如是分別。

是法善是法不善。

(中略)於法無所取無所捨,於三界中心無所礙,見一切三界畢竟不生,見一切善不善法虛诳不實,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焰。」

世界一切的有為法,其本性都是「虛诳不實」的,都是空的,所謂「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焰」。

所以,一切都是「幻化、幻化、幻化」,可是愚迷眾生卻執以為實,顛倒夢想,難以捨離。

因此,佛菩薩就用種種的善巧方便,

「未度者令度,
未解者令解,
未安者令安,
未涅盤者令得涅盤」;

也就是說用種種的方法來接引眾生、化度眾生、幫助眾生。

這就是諸佛菩薩真正的本懷,因為諸佛菩薩志在什麼呢?
 
志在敷化,如何敷化呢?

因為眾生的根性不一,所以諸佛菩薩就施設各種不同的法門;

我們就是學習他們這種精神,譬如說:有些人喜歡梵唄好,我們就來唱梵唄;

又有些人喜歡聽講經好,我們就來講經,有些人喜歡禪修,好,我們就來教授習禪打坐;

有些人喜歡念佛,我們就帶動他們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

種種不同的法門,
其實最終的目的,都是一樣的。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0989924055/posts/pfbid02VYMaRndJ47gFDnKR6fEUY8f9teVNwHVRdU6yeDce8bkyHxruBccJMu3NoJqSYQjFl/

紹雲長老:【開了悟什麼境界,這個答案你想不到】

紹雲長老:【開了悟什麼境界,這個答案你想不到】

紹雲長老,禪宗溈仰宗第九代傳人,虛雲老和尚關門弟子,法名宣德,字紹雲。 

著有《虛雲老和尚在雲居山》、《雲居儀規》、《紹雲法師開示錄》等。⠀
又有人問:
開了悟究竟是什麼境界呢? 

這個問題我們在雲居山虛老在世時,也親自問過老和尚: “老和尚啊!

您老人家當時開悟以後,那個境界究竟是怎樣的呢?”⠀

【悟後正是起修時】

他老人家嘆了一口氣,語意深長地說:“不開悟時還算好,開了悟事更多。”⠀
我們感到很詫異啊,怎麼開了悟還有那麼多事呢? 

他老人家給我們說了一個比喻,他說: “好比一個人離開老家三十年了,而他老家還有三間蓋得很好的房子,三十年來那個門一直都是鎖著的。

今天他回家了,把門鎖打開,到屋子裡一看,三十年不住的房子,你看那灰塵垃圾很多呀,你不清除洗滌的話,你能住嗎? ”⠀
這是說開悟以後,這眼打開了,你能見到自己無始以來累計的習氣毛病在哪裡。 

他就能依著他所悟的道理,慢慢來清除自己的習氣流識。 

猶如三十年不住的房子, 必須要清除一番,才能在住一樣。 

所以開了悟的人,多數都要到深山去住茅蓬,所謂“水邊林下,長養聖胎”。 

直至把自己的習氣流識滌蕩清淨,然後才出來弘法利生。⠀
【不破本參,不入山】

但是現在有些人,自己道眼都還沒開,工夫也不是真正地得力,就想獨自一人在深山住茅蓬。 

古人說: 不破本參,不入山;不過重關,不閉關。 

就是說開了悟以後,你才有住山的本錢;你才能不被一切習氣、邪知邪見所迷惑。 

你到那個時候,道眼已經打開了,你就能分辨邪正,你一個人住茅蓬才會有成就,才不會被魔障所魔。 

如果你沒有破本參,沒有真實工夫,一個人到深山住茅蓬,遇到境界時就很難排除。⠀
【起心動念鬼神皆知】

老和尚曾把他的一次親身經歷告訴我們:當年他在終南山住茅蓬,有一天他動了一個念頭,想吃麵條。 

到了下午,就有一個女子拿了一桶麵條,來送給老和尚,並催促他趕快吃。 

老和尚說:“我好久沒有吃過面了,今天雖然過了午,但我還是要先供佛後才吃啊! ”在供佛中,當念至變食真言時,那個女子就跑掉 了。 

老和尚出去施過食後,回來想吃麵條時,一看那個桶子裡面哪裡是麵條呢,根本完全是毛蟲。 

老和尚嘆說: “唉呀! 今天險些兒便遭害了!”⠀
所以,住茅蓬並不容易啊!你動啥念頭,它就有什麼魔子到了。 

又有山精妖怪,他們有神通的,你動念頭它便知道,它就跟著你的念頭,變現來供養你,實際上是想來害你。 這種事情到現在都還有的啊!⠀

【妙善師的經歷】

我們雲居山有位妙善師,今年才四十歲左右,前年在終南山住茅蓬,這位師父也是很久沒有吃過麵條了,有一天,他也是動了想吃麵條的念頭,到了中午,就有一個女子送麵條來了,好客氣地叫他吃。 

他也是先供佛,念供養咒和變食真言,當他出食完回去一看,那個桶子裡面全都是蚯蚓;

再回頭望時,
那個女子也不見了。 

他說從此以後,再也不敢打妄想吃這個吃那個了。 

這位師父,以後再也不敢住茅蓬,他又跑回來雲居山住禪堂了。⠀

今天把這些事告訴你們,希望你們不要打妄想住茅蓬。 

茅蓬不好住啊! 

這位妙善師在雲居山禪堂住了兩年,工夫用得很好啊!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25nT9aj8ppQ99PiWPKnfWP336zpcXBQHXJfedZDnvYMWxaHyGRxrbGoPfbqs8pMqXl&id=10000039237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