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經免罪咒》請保存到手機。我們的手機裡都會收藏很多佛像的圖片或經文,把這個咒輪收藏在手機裡,這樣可以防止跨越手機或把手機放在低處的各種過失,進而放心的收藏更多的佛像圖片!


《跨經免罪咒》請保存到手機。我們的手機裡都會收藏很多佛像的圖片或經文,把這個咒輪收藏在手機裡,這樣可以防止跨越手機或把手機放在低處的各種過失,進而放心的收藏更多的佛像圖片!

  咒文:“那滿薩曼達布達打南,阿則那打牙他布達如布南,嗡達雷索哈。”

  咒文二十六字,放置在經書內,如此可以滅除誤跨之罪,文殊根本續中所說。

  以上這個符咒是由二十六個字母形式表現的。今天已不多見。此咒的力量僅將懸掛於房間高處,即可消除一切眾生或孩子無意時踩,邁,摔,打,佛像,經書,唐卡等之罪業。

  經典中記載,此咒是由一位名叫蔣揚念扎的人去印度時帶回藏地的。這是眾生的福報因緣,能得此殊勝加持。

文章分享:——學佛網——
圖片編輯:麗珠 恭敬合十🙏

跨經免罪咒,保存到手機,可消除一切眾生無意之罪業!分享朋友圈,告訴您的法友,功德無量!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992699372/posts/4946732995436408/

30-0930


圖/轉載 FB善知識
感恩分享 隨喜功德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950027356/posts/pfbid0ySCZypzEE1XCf8mX2XJjBEJsHeLVDG2BSBHhcbN75KRKSU6qqyVFAAmgBuRx8m4il/

🙏#初一吉祥大悲咒滿滿的正能量🙏🌹🌹🌹

㊗️福大家新的一年,一切障礙去除,小人退散,一切吉祥,圓滿,平安,健康,喜樂,事業興隆,財富滿盈,因緣圓滿,家庭和諧,一切順心

#大年初一大家記得說好話,做好事,大年初一的所有心情將會取決於一整年的心情,所以一定要開開心心地,切勿生氣,生煩惱心。💞💞💞感恩🎉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2qWXsR78TcEG8nymg4oebr4FbrUiwosJpPU27KB6okeYcBSLZK8euVLwoFni99sqCl&id=100007080301531

【台南區三皈五戒 黃偉哲為眾祈福】 佛光山台南區總住持滿舟法師表示,四百八十七人發心求授三皈五戒,成為佛教徒,更進一步受持五戒,發願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不飲酒。

【台南區三皈五戒 黃偉哲為眾祈福】 

【人間社記者薄培琦、林惠珠台南報導】

佛光山台南區二十二日於南台別院舉辦三皈五戒典禮,恭請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主持證盟傳戒,台南市長黃偉哲市長蒞臨請法為市民祈福。

佛光山台南區
總住持滿舟法師表示,

四百八十七人
發心求授三皈五戒,

成為佛教徒,
更進一步
受持五戒,發願

不殺生、
不偷盜、
不妄語、
不邪淫、
不飲酒。

思惟法義 斷除貪瞋痴
心保和尚為戒子開示:「星雲大師告訴我們,我是佛!每個人都有成佛可能,受持三皈五戒是未來成佛種子,日常要多親近道場,思惟法義,在法上用功,自然能解脫自在。」

叮嚀戒子世間種種變化,念頭隨時生生滅滅,佛陀對世間真理有所覺悟,世間是因緣所成,知道因緣法,就知道世間幻化,知道無我,就能斷除貪瞋痴,而能解脫自在。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肯定大眾發心,疫情期間受持三皈五戒意義非凡,為大眾講解受持五戒的意義,恭喜大家人生更上層樓。

蔡旺詮市議員提及自己實現長期以來的想法,受持三皈五戒可以讓自己身心靈達到更高提升,對世間有更好的祈求,希望疫情之下社會更祥和,大眾身心健康。

家齊女中前校長唐璽惠在二○一八年皈依後,一直期待受五戒,他也邀請多位校長一起加入佛光會、訂閱《人間福報》推廣三好校園,「今日與同修一起來受五戒,感恩歡喜」。

滿舟法師頒發證書,勉勵大眾,戒的精神就是不侵犯,受戒後更要積極

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典禮莊嚴隆重圓滿,戒子們面容寧靜,為台南地區增添祥和之氣。
信仰傳承 人生更幸福
許多年輕爸爸媽媽帶著小朋友來皈依,希望幫孩子多結善緣,有佛祖保祐帶來平安吉祥。

新市分會佛光人林德明說,當十一歲的兒子林增祐聽聞道場舉辦三皈五戒,立即回應要參加,「兒子在今天也更清楚了不能犯的事情,基本上都能做到」。

善化慧慈佛光童軍團十歲的謝東穎求受五戒,在媽媽邀請而受戒,典禮圓滿心裡感到很高興。

福國佛光青年團長方振仰體會受戒本身之外更能解脫自己,希望戒法都能落實生活中,期盼疫情下大家能順利平安。

佛光青年吳憶葦是馬來西亞的僑生,因到佛光山遊玩因緣而親近台南區道場,開始有了認識佛法的因緣,在服務大眾中深覺充滿喜樂外,更能安住自我身心,也因此邀請同學嚴景鴻報名參加三皈五戒,希望藉由學習佛法智慧,廣結善知識,讓自己的人生更幸福。

黃淑姿是南台一分會會員,因意外車禍造成骨頭裂傷,即使行動不便用醫療輔佐器進入會場,也要參與戒會,她說因感動星雲大師的慈悲與智慧,發心要當大師的正信弟子。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788490

https://www.facebook.com/142350605777908/posts/5485118988167683/

【龍女八歲成佛】

#憨山大師 #法華擊節 (36)

若龍女八歲。

當下頓證。又何易易。

意顯有求者徒勞多劫。

亡心者悟在剎那。

只於生死海中一念轉變之力耳。

唯在法愛情忘。

分別念息。自然了悟。便登不退。

故龍女獻珠之頃。

即往南方無垢世界。

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也。

https://www.facebook.com/368346626607586/posts/5111389015636633/

㊙️趙州茶的意義?趙州老人一直在行腳,因為「平常心是道」這句話而開悟的,所以這就成為他平生修行的一個主要思想。他說:「八十歲老翁如果不會的話,我可以教他;七歲的孩子如果他比我強,我可以向他請教。」

~❤️🙏趙州茶的意義(行紀謄稿111、3、27)

趙州老人一直在行腳,因為「平常心是道」這句話而開悟的,所以這就成為他平生修行的一個主要思想。他說:「八十歲老翁如果不會的話,我可以教他;七歲的孩子如果他比我強,我可以向他請教。」

正是抱著這樣一個目的,他在外行腳參訪五十多年,當時所有的大禪師,他幾乎都訪問過。

他是活到120歲,
有一次他去參訪南泉禪師,去參訪南泉院的普願禪師,那時普願禪師正在休息。
他們兩人的對話就有一種機鋒,有一種對機。

禪宗說的就是以心印心,禪者佛之心,佛的心法必需對機,
根器利的一聽,就知道只要承擔當下這一念心,由這一念心來做起。

那時趙州老人,他當時不叫老人,我們叫他老人是因為他已住世120歲了,所以尊稱他叫趙州老人。

實際上趙州老人很早就出家了,他在做沙彌時就很喜歡出門去行訪善知識到處行腳。

有一次,他從山東行腳走到南泉院,去參訪南泉院的住持普願禪師,那時他們都不叫住持的,他們叫做「老師」。

當時普願禪師正在休息,趙州老人是對佛法有很高深的體會,他之所以一直在參訪,就是希望能找到一個對機的人。

他參訪普願禪師時,普願禪師正躺著休息,普願禪師看是一個小沙彌來了也不在意,就繼續躺著休息。

趙州老人看普願禪師沒有起身就說:「我到了瑞相院,不見瑞相,只見一個臥如來。」

普願禪師聽到小沙彌開口說話不同凡響,就馬上起身坐起,問小沙彌說:你是有主沙彌還是無主沙彌?
趙州和尚答:我是有主沙彌。
普願繼續問:哪個是你的主?
趙州和尚答:仲冬嚴寒,伏惟和尚尊候萬福。
(趙州和尚如果一答意思是,既然已稱普願老師為和尚,則普願老師就是他的師父了,就是他的主了。)

普願禪師一聽,馬上覺得這個小沙彌是個利根者,後來就特別的器重他。
過一陣子,趙州和尚就對普願禪師提一個問題,
問:如何是道?
普願禪師答:平常心是道
趙州禪師問:既然平常心是道,還可趣向也無?
(意思是,如果平常心是道,我們還要不要朝著這個方向靠攏?)
普願禪師答:擬向即乖
(意思是,若想朝著這個方向走,就不對了,因為道就在目前,要向哪裡去?越想接近它,就離道愈來愈遠。)

由此可見,
禪師與禪師的對話,就像路逢劍客需呈劍,他們的對話,就是問在答處,答在問處,
用這樣的對話,在參究我們的心地,

因為當普願禪師說「平常心是道」這句話,趙州和尚就開悟了。

一生修行,都是以這樣的方式,成為他的核心思想。
他說:八十老翁如果不會的話,我可以教他,七歲小孩若勝於我,我可以跟他請教。

他就是一直抱持,這樣的精神,活到老學到老,所以他在外面參訪行腳五十多年,一直接受到很多大禪師,給他如此的機鋒引導。

所以,為何要說「趙州茶」?
趙州老人有次在他的寺院接待,由於過去寺院叢林,若有出家人來訪,就要給他們住,所以叫做十方叢林。
每次出家人來訪,趙州老人都會用一句話來問他們,問他們「從哪裡來?」

或許他們會說從東方來、西方來、從哪個地方來等。
無論來訪者答什麼,趙州老人都會說:「喫茶去。」以前的人都用喫茶。
新到的人,就退下去喫茶了。
後來有一些老參,也來向趙州老人拜訪,趙州老人也一樣先問他「從哪裡來?」
對方答了以後,趙州老師一樣答:「喫茶去。」

後來跟在趙州老人身邊的侍者,一看就問他:「為何初來乍到的和尚你叫他喫茶去?而那些行腳很久的和尚,你也叫他喫茶去?師父是何用意?」

趙州老人,當下就叫了侍者的名字,侍者回頭答應他,在答應的當下,趙州老人就說:「喫茶去」。
結果侍者也開悟了。

因為他知道,就是在這個當下,悟在這個當下,
喫茶的人是誰?
喝茶的人是誰?
走路的人是誰?
吃飯的又是誰?
是誰呢?
如果你能知道是誰,那麼我們就好好的把這一杯茶喝下去吧!

這就是過去以來,我們有一個叫「禪茶一味」 的機鋒的真諦道理在裡面。

以前我們都會給大家奉茶,奉茶是一種禮儀,是一種禮貌。
其實,在奉茶的當下,也在引導我們,知道喝茶的是誰?
不管你是否已喝了這杯茶,尚未悟到的人,會說這是烏龍茶或綠茶⋯,就是沒悟到喝茶的人到底是誰?
只是著在名相上,執著在喝什麼茶,執著在茶的名相當中去比較了。

那我們就是要讓大眾,回歸到喝茶當下的這一念心。
生活中有茶,茶中亦有禪。
禪的智慧,是隨時都在我們生活當中的。
如果你能悟到這一念心,保持「人在哪裡,心在哪裡。」的這一念心,
那麼,當下便已喝上這一口「趙州茶」了。

為什麼要在9點到10點這段時間給大家喝「趙州茶」?
在疫情之前,很多人一早起床後,就梳裝打扮然後準備去用早餐,還要研究哪一家早餐好吃?
研究吃中式、西式、歐式等等。
每天就在研究吃飯的流程當中,日子就這樣消耗過了。

現在疫情時間,大家用功。師父也是教大家「平常心是道」。
雖然我們過去都在外面攀緣,現在有因緣讓我們回到如來的家中。
或許你在桌前、客廳甚至是佛前,不管身在哪,心和法友們一起用功,
桌上放一杯茶,
燃起一盞燈,
坐著讀誦經文的當下,用耳根聽、用眼根看,在潛移默化當中,有法入心,有法淨化,慢慢轉識成智,去除過去不好的習氣與煩惱。

現在藉由趙州茶時間,讓我們返照回來,回歸到我們這一念心,讓我們也去知道「喝茶的是誰?讀經的是誰?聽經的是誰?誦經的又是誰?」

如果,你能契悟自己能知能覺的這一念心,那麼,這個「無上道」就離你不遠了。

我們已經走在道上了。
因為這不叫外道,已經從內在修正,已經走在心地法門的道上了,我們就都同為道上人了。

大家一起深究在心地當中,把福田,把這塊田地播種,讓它開花結果、讓它長大,讓它以後長成菩提樹。

這菩提樹,不只庇蔭自己,還能庇蔭更多人。
讓我們處在紅塵滾滾的世界中,
因外面的塵境,大家內心不免感到惶恐,不知道疫情何時才能消弭,也擔憂自己哪天出門後,變成確診的人,大眾的心一直處在恐怖中。

所以,我們想藉由這個機會,讓大眾將心回歸到心無罣礙的當下,「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我們要回到自己的心田,讓我們在「心地法門」來用功。
若自己能在當下用功,也就是契入「禪茶一味」的趙州茶了。
這一杯茶喝下後,生生世世都無止盡的。這一杯茶即是我們的心源,即是我們生生世世不滅的法身。

昨天在開經時,談到「世主妙嚴品」,該品中提到很多世界主,而這些各各世界的領導人從菩薩、河神、地神、道場神、足行神、海神等⋯
在各法界的領導人,均出場與大眾結緣。
為什麼說結緣?因為他們知道此刻佛陀已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陀在他的清淨法界中,依報莊嚴、正報莊嚴,知道佛陀將在如此莊嚴的道場,在為大眾說這門「不思議法」。

這個不思議法,還需有不思議的法音流暢,那麼就要有根器利的聽法者,
例如菩薩的種子,菩薩的根器已經是大菩薩、菩薩摩訶薩的根器,
或是各護法神,亦或是各法界裡各司其職的領導人,都要在此道場聽世尊說法。

因為世尊已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故他的法身遍一切處,所看的一切悉皆平等,身體充滿一切世界,聲音可以遍及一切國土。譬如虛空具含萬象,各個境界是無有分別的。

也因虛空無有分別,故所有的人都能平等隨入。
所以當我們一起用功的同時,我們也同這些菩薩摩訶薩們,一樣進入毗盧遮那性海當中。

我們也透過隨文入觀,來親自體會、納受、親臨佛的教誨。
經文中提到這麼多的菩薩:如普賢菩薩摩訶薩、普德最勝燈光照菩薩摩訶薩等,這些菩薩摩訶薩在過去都已曾和毗盧遮那佛一起共集善根,一起修菩薩行。
所有的波羅蜜已修行圓滿,與毗盧遮那佛是同一法性的,叫佛佛道同。

也因佛佛道同,因此能慧眼明徹,能等觀三世,願力也同毗盧遮那佛一樣。
因此,不要小看我們在空中相會,我們在過去世,也與毗盧遮那佛結下法緣。
所以說,我們每天都與法相會,與法會友。
這麼多的善知識,每天都在與我們一起讀華嚴經。
華嚴經開經的第一卷中,也出現多許護法善神出現,譬如:執金剛神等。每一區的代表都出來了。他們都是以十位來做代表,第一位就叫作班首。有很多就是透過班首發言。
透過他們的聚集與分流排班來看出禮節。
世間要有禮節才不失時。
華嚴經裡會提到,在不失時的當下,才讓自己的法脈永存。讓佛法的法脈永存,因為法法皆同。

因此,這些護法善神,過去世都與毗盧遮那佛一起勸導眾生的。
每一位護法神的願力不同,有些成就了他的執金剛神,有些成就了他的身眾神,有些成就了他的足行神⋯。

這些護法善神,過去都與佛發願一起來成就願力,也是廣行供養的,是發了眾願護持的,與如來一樣同修福業的。

如:主山神,主林神,主藥神,每一區各就各位的坐好,也不會每個人亂發言,是有禮節的。
由班首做代表出來禮節。卷一只提到班首代表的護法神,但到後面的入法界品時會有更多出現,這些都是善財童子要參訪的對象之一。

所以,我們一起藉由讀誦,來了解這一部經究竟要和我們說些什麼。
從這當中,我們也就像趙州老人一樣行腳學習,
趙州老人行腳到八十歲也不覺得厭惡,也不覺得疲厭,所以我們也要學習這樣的精神。

悟到這一念心。悟後起修方為真修。
悟了這一念心,不是事就了了,而是事更多,
因為我們要修福、修慧,要廣集自己的福德資糧,要廣結眾生的法緣,才能圓滿我們過去世發的願力,才能一世一世跟著佛菩薩走。

不信,你看這麼多護法善神出現,你看卷一42頁最後一行就提到「皆勤觀察無相之法,所行平等」。過去以來,我們都是落在有形有相中當,被這些有形有相的物類影響,落在比較當中,吃盡苦頭。
現在我們要學習從有相到無相,從有為到無為,
這個過程,就是要讓大眾參照自己的自心,就叫做「勤於觀察」。

過去我們都執著,叫「著相」,現在我們能用這一念心,能當下回歸回來,就已「離相」。

從有相到無相,
就在一個「離」。
就會愈來愈有智慧,會讓自己「人在哪裡,心在哪裡。」的心能站的住、站的長。

慢慢就會與這些「有為法」「有相法」就會愈來愈有距離。
在離相的當時,在離相的當下,我們已入到無為法中。
所以金剛經說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我們已不在有為法中,已入到無為,入到無相,因為我們懂得一個「離」,距離的離。

我們知道要離相了,我們慢慢與這些起伏的妄想有一點距離,
那我們就會愈來愈有智慧了。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54666523338571&id=100063856774710

【播種】(1)布施的播種可以發財致富(2)知識的播種可以提高品質(3)人緣的播種可以增加和諧(4)健康的播種可以養生立命

2022/5/20(五)
恭錄 佛光山心保和尚
早齋開示

在師父上人
星雲大師的開示
裡面有講到
播種

(1)布施的播種可以發財致富(2)知識的播種可以提高品質(3)人緣的播種可以增加和諧(4)健康的播種可以養生立命

世間是
因緣果報
的關係

有付出
就會
有收穫

沒有付出
自然
一無所成

在修行上
多投以心力

觀照身心
緣起 無常 
幻化 無我 無所得

自然會
離苦得樂

度老病死
的輪迴

https://linevoom.line.me/post/_dQ3wWkVq244Bjc2w46ey0nnkgo_9C8b8HnT4dP4/1165300173868277478

LINE,布施,

五百釋迦子隨佛出家

五百釋迦子隨佛出家

釋尊成道後,依出家前與其父淨飯王之約定,回到迦毘羅衛國。淨飯王見佛丈六金身,相好光明,如紫金光聚,諸根寂靜常在定中,如眾星中月、金山晃耀。而隨侍佛陀身邊的沙門因久居山林之中,唯以薄衣蔽體,不避日曬、風吹,身體黑瘦。淨飯王心想這猶如一群黑鴉環繞著紫金山,如何能顯發佛陀廣大威德,令一切見者心生悅樂呢?於是,速速召集釋迦王族中,行儀端正、相貌莊嚴者五百人,隨佛出家而為沙門,常侍左右,認為這樣才能相映生輝。

佛陀的胞弟──難陀亦在發心出家之列。未落鬚髮前,難陀昔日的理髮師已先到佛所,至誠稟佛:「人身難得,佛世難值,明師難遇。今值遇天人師及諸尊者,見識道行至高無可限量,不慕世間榮華富貴,乃至捨棄權勢尊位,出家修行。如我這般卑賤下劣之人,更有何世樂足以貪戀,不願出世修道呢?唯願佛陀哀愍,於污泥中拯濟淪溺,令我迥出塵劫而為沙門。」

佛陀慈允:「善哉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為我座下沙門弟子。應該一一頂禮先出家者,次第而坐。」

難陀隨後亦求佛出家,次第作禮,及至已先出家的理髮師面前,駭然而止,心想:「這不是我家的僕人嗎?我豈能向他作禮!」

佛陀看到這一幕,應機施教:佛法倡導佛性本具、人人平等,故以入道先後次第而坐,不論種姓、尊卑,猶如大海容受萬川之水,不避四方流入污濁與否。學佛道者,當念心如平地,觀自他色身皆是地、水、火、風四大組成,與外在器世間等無有異,其質本空、本自清淨,以眾生妄執而假立名相,乃至尊卑、主僕……種種分別。行者應該放下對世間名位自尊自大的執著,以佛法為依歸,才能與諸佛無住、無為的無上道相應。

難陀聆聽了佛陀的懇切教誨,明瞭佛門行止規範,乃為了破除事上的偏執,會歸清淨無為之理,立刻慚愧懺悔,捨除自大慢心,虛心至誠頂禮昔日的理髮師。與會大眾莫不同聲讚歎,此後僧團序列次第有了明確的法則,皆遵循佛所教敕:以先學者為兄、後學者為弟,佛門中如法行儀,先後有序,和合無諍。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1110910917/posts/5740952339285073/

虛雲老和尚禪修開示 - YouTube

 
虚云老和尚禅修开示 - YouTube

https://youtu.be/YUqhh1jbkFM

為何老中醫也建議癌症病人誦《地藏經》?人得病通常有三種:身體的病;心理的病;業障的病;大多數病都是惡業現前,尤其殺業為最。醫生醫病醫不了命啊!我親身經歷看到聽到的案例實在是很多。只是現在人不信因果,自以為是;大難臨頭才知道悔改。真是愚痴啊

為何老中醫也建議癌症病人誦《地藏經》

作者:清凡居士

這幾天斌很焦慮,因為他的媽媽病了;一年前斌的媽媽得了癌症,切除了整個胃;現在可能轉移了;醫生建議繼續手術;但考慮到媽媽的身體狀況,手術的風險又很大.所以斌找了一位有名的中醫,希望聽一聽中醫的建議;我陪他去見了這位醫生;我們聊了很久,對我也是有很大的啟發;這位中醫建議中藥調養不建議開刀;並且建議斌為媽媽念誦《地藏經》!!!我驚訝不已,為何中醫也建議念誦《地藏經》呢?

《地藏經》的全稱叫《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教中極為重要的一部經典。它主要記載著萬物眾生的生老病死的過程、因緣果報的規律和如何消除自己和家人的業障,改變命運,並能夠超度救拔去世的家親眷屬和冤親債主,使他們徹底解脫的方法。

《地藏經》整部經典都用白話文來敘述佛陀深入淺出的慈心開示,是佛教中最淺顯易懂的經典之一。

第二天,斌的二姐從成都打來電話;她也在成都諮詢了一位著名中醫;這位成都的中醫建議竟然和廣州的中醫建議不謀而合;也是同樣不建議開刀,並建議誦地藏經。。。這讓我想起了在光孝寺認識的一位師兄,董姐。

董姐是廣州中醫院的教授,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在08年的一次活動中我們認識了,董姐跟我們講了他信佛學佛的因緣---多年前,董姐與友人合開了一家中醫診所。因為相信科學,不信因果,再加上賺錢心切;結果造下了很多的殺業--開墮胎藥等惡因。結果惡報現前,在一個晚上,他們幾個合伙人同時夢到閻王派小鬼來索命,她害怕的不行,跪地求饒,猛烈的磕頭;這時一尊金色的菩薩顯現,救了她一命;但她的另一位合伙人卻在第二天清晨斃命。。。

後來董姐為了平安就到寺廟燒香祈禱,沒有想到她到了地藏菩薩殿前,激動地說不出話來,原來夢中救她的金色菩薩就是地藏菩薩!!!從此董姐皈依佛門,尤其對地藏菩薩更加有信心;並利用行醫的機會大力弘揚地藏法門,積德行善,度人無數!

人得病通常有三種:身體的病;心理的病;業障的病;大多數病都是惡業現前,尤其殺業為最。醫生醫病醫不了命啊!我親身經歷看到聽到的案例實在是很多。只是現在人不信因果,自以為是;大難臨頭才知道悔改。真是愚痴啊

中醫的精髓其實就是華夏文化的精髓---和諧之道;中醫以養生為主,而養生又以養心為根本;追求身心靈的和諧是中醫的目的;就像《水知道答案》這本書里所介紹的水結晶的原理,心善行善身體正能量具足,身心自然康健;而如果心情不好,甚至造作惡業太多,自然不會有好的結果。就像佛門所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一樣。

這樣看來,中醫建議誦地藏經也就不無道理了,真是大道相通啊!為什麼醫院已經“判了死刑”的病人卻誦地藏經病好了,甚至沒花一分錢!這也許就是中醫文化與佛教智慧相通的最好證明吧!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6781776060/posts/3349125971990096/

⛩【佛教大日子】 衛塞節為何稱Vesak?

⛩【佛教大日子】 衛塞節為何稱Vesak?

衛塞節是南傳佛教傳統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涅槃的節日,而世界各國的佛教徒均在每年5月的月圓之日,慶祝這重要的佛教日子。

東南亞和南亞國家如斯里蘭卡、泰國、柬埔寨、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尼泊爾等國的佛教徒,均在這一年一度的重要節日中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

1950年的佛教聯盟首屆會議,決定把衛塞節列為公假。衛塞節也是我國的公假之一,國內華印裔佛教徒紛紛在此重大日子,紛紛大事慶祝一番。

衛塞節的慶典活動包括點燈繞寺遊行、沐佛、歸依、求授巴利法名、佛法開示及放生等,而花車遊行,更是慶典的重點節目。

🚩衛塞節為何稱“Vesak”?

衛塞(Vesak)是斯里蘭卡僧伽羅語,源於巴利文“Visakha”一詞。

Vesak是月圓的意思,是“衛塞迦”(Vaisakha)的簡稱,象徵佛陀德智圓滿、福慧具足、證悟清淨、平等、光明的境界。

在印度、孟加拉、尼泊爾,這個節日稱為“Visakah Puja”或“Buddha Purnima”;在泰國稱“Visakha Bucha”;斯里蘭卡和馬來西亞稱“Vesak”或“Wesak”;在寮國稱“Vixakha Bouxa”;緬甸稱“Ka-sone”。

鑒於衛塞節已獲得聯合國承認,因此國際的正式名稱是“聯合國衛塞節”(United Nations Day of Vesak)。

🚩佛陀誕生 ~成道 ~涅槃

衛塞節,其實是把佛陀誕生、成道、涅槃,於同一日紀念。

據記載,佛陀5月的一個月圓之日出生;35年後又在5月的某月圓之日,於菩提樹下悟道;後來他涅槃那天,巧的也是5月的月圓之日。

三者雖非同一天,卻有月圓之最大共同特點。於是,後世的佛教徒,便訂下在每年5月的第一個月圓日,慶祝衛塞節;Vesak在印度古代梵文的意思,正就是“月圓”解也。

佛陀出家時,只有29歲。雖然他降生於帝王之家,尊貴為皇太子,因為看不慣當時印度迷信神教的風俗,剝削人民,於是,為拯救當時廣大的人民,為貫徹救國救民的目標,佛陀捨去皇太子尊貴的身分和榮譽地位,並拋下妻子,進入雪山修行。6年後,終於徹底覺悟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遂四處說法,創立“佛教”。

佛陀最後告誡眾比丘說:“比丘們!我告訴你們,不要自負,觀察一切法都是無常變化的。大家應該各自精勤觀察,以徹底證取(解脫)道果。”是佛陀在人世的最後教導。

然後,佛陀次第進入四禪八定,返回第四禪時結束於了輪迴的生活,證達永恆的大涅槃界。這時在庫西那拉附近地區發生地震及天空無雨響雷等現象。正是公元前544年二月十五日月圓時分(現在為方便也作四月十五日)。

所以現在世界佛教聯盟定公歷的每年五月的那個月圓日為紀念佛陀日。

https://www.facebook.com/102112408803982/posts/294266649588556/

農曆四月十五 佛教吉祥日 #衛塞節 慶祝“衛塞節”是佛弟子是最重視的日子 。為紀念佛陀在這一天誕生、悟道和涅槃。 祈願吉祥如意!福慧雙增!Happy Wesak Day Buddha's Birthday Celebration

Happy Wesak Day
Buddha's Birthday Celebration

農曆四月十五

佛教吉祥日 #衛塞節

慶祝“衛塞節”是佛弟子是最重視的日子 。為紀念佛陀在這一天誕生、悟道和涅槃。

祈願吉祥如意!福慧雙增!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669540346/posts/5382254805140118/

善知識語錄 13-1600

部分眾生不恭敬,出言冒犯佛法僧三寶後,遭遇了不順,就認為是佛菩薩的懲罰。佛菩薩大慈大悲,無論你如何冒犯祂都不會升起一絲不悅,何況是懲罰?

(神明例外,神明還是六道眾生,還有貪嗔痴等念頭)面對的果報,只是自己本身的因果業障成熟導致!

種子能長成大樹,是你日夜努力施肥,澆水的因果,不是祈求佛菩薩加持能成事的。

冒犯三寶果報最速除了自身果報可能還涉及護法神的介入懲罰

如果你祈求佛力加持花果長得茂盛

佛菩薩會製造善緣讓你遇到好的肥料提醒你澆水😄

最後還是需要自己努力才能求得😄

#無量壽經漫畫版

https://www.facebook.com/170117559676650/posts/5370425596312461/

【衛塞節】15/5/2022農曆四月十五 恭祝:各位菩薩大德善知識好友們。 衛塞節。福慧增長。法喜充滿。Vesak Day


南無阿彌陀佛🙏

15/5/2022農曆四月十五

恭祝:各位菩薩大德善知識好友們。

衛塞節。福慧增長。法喜充滿。

Jack wee合十頂禮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387983655/posts/5254296011259946/

Vesak Day一般被翻譯為「衛塞節」,在北傳佛教的國家被稱為「浴佛節」或「佛誕日」。

【修福】我們在社會上,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要想事業發達,一定要修福;你不修福,你那個事業要發達,很難!

人生苦短,生死無常。今天你有財富,說不定明天就沒有了,你趕快「布施」啊。你要不知道修福,你的福報享盡了,那些不善的業,不善的「冤親債主」都會現前。

無論做什麼,要想順利,一定要修福

  我們在社會上,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要想事業發達,一定要修福;你不修福,你那個事業要發達,很難!

  修福,就是與一切眾生結善緣。你能夠跟大家結善緣,才能夠得到大家的尊重、擁護,才能立於不敗不衰之地。古時候人相信因果,懂得修福;現代人不相信因果報應,那就沒有法子了。我們看到許多大企業家,確實他也曾飛黃騰達一時,但是沒多久,聽說他倒閉了、他破產了,什麼原因?福報享盡了。這個就是說,他不曉得因果的道理,他在福報現前的時候,不知道修福,這非常非常可惜!

  過去在中國,遇到有災難的時節,像旱災、水災,一般富貴人家都會自動出來布施,救濟社會上那些苦難的眾生。最常見的就是施粥、供養飯菜,富貴人家做這個事情,救濟貧窮的人。他懂得跟廣大的眾生結善緣,所以他修得的福報是非常的廣大!過去在年節,一般富貴人家也會自動布施,這是我們佛門裡講的“無遮大會”,就是無條件地幫助這些貧窮的人度過年關。

  這個布施,是完全沒有條件,只有一個動機,利益一切眾生。要曉得,不求自利,這個心清淨,他愈是利益眾生,他的福報就愈大。

  所以,修福非常重要!富貴人家懂得修福,他的福報才能夠延續下去;貧賤的人懂得修福,他才能夠改變困苦的生活環境;我們學佛的人,不但要懂得修福,也要懂得修慧,福慧雙修,這比什麼都重要!

https://www.facebook.com/132449523610556/posts/1909936049195219/

【八正道】梵語「正」也有「圓、全面」的意思。

八聖道分(巴利語: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梵語:Ārya aṣṭāṅga mārgaḥ),又譯為八正道、八聖道、八支正道、八支聖道、八聖支道,佛教術語,是指佛教徒修行達到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徑,故又稱八船、八筏。

包括:正見解 (正見)、正思惟、正語言(正語)、正行為(正業)、正生活(正命)、正精進、正意念(正念)、正禪定(正定)。

梵語「正」也有「圓、全面」的意思。

一般都將八正道作為戒、定、慧三學的展開,和三十七菩提分法之總結。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98268456959277/permalink/5252410141545058/

人有二十難──「生值佛世難」

人有二十難──生值佛世難

人有二十難──生值佛世難(5)
◎證嚴法師講/弟子小文記
諸位同修:


◆見佛如盲龜穿木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人海茫茫,何處是歸程?」這表示人生在世間,
心理茫茫然沒有一個皈依處;在佛經中有「一眼之龜,適逢木孔」的比喻
──在茫茫的大海中,有一塊浮木,還有一隻海龜隨著浪潮游來游去;那
塊木材中間正好破了一個洞,而一眼之龜,恰恰好穿過這個洞,把頭伸出
來,這種機會多難得啊!在人生的大海中,要找一個真正的皈依處,就像
那隻烏龜正好把頭穿過木孔那樣的難、機會是那麼少,所以佛陀說:「生
值佛世難」。

我們的生命雖然不斷地在六道中輪迴,但我們要得人身確實很難;得人身
又能和佛同一個時代更難;與佛同世,又同住一個地方,更是難中之難;
能與佛同住一個地方,又能見佛,那更是不容易啊!二千多年前,佛出生
於印度,而我們是否也曾與佛同世呢?縱然與佛同世,但地球這麼大,我
們不知生在那個角落,也不一定能與佛同生於一處,即使以上兩個條件都
具足,是否能見佛面,也是一個問題!所以說:「生值佛世難」。



◆換我心為佛心

雖然佛陀離我們兩千多年,如果能依佛教法修學精進,必能深入佛陀的教
育;只要心中時時有佛,那我們就好像與佛同世一樣啊!若聽聞了佛法,
但不會好好去運用,那即使是與佛同住一處,也是離佛很遠。

佛經裏說:「佛陀到了一個有九萬人的小城,有三分之一的人,曾見過佛
、聽過佛說話。另外三萬人,只聽到佛已經來到城中,只是知道而已,卻
沒有見到佛。其餘的三萬人,不止未曾見到佛,就連佛名都不曾聽到,怎
會知道什麼是佛法呢?」雖與佛同世,但要見佛仍是很難!

佛陀在世時,小小的一個城市,只有九萬人,也只是三分之一的人有機會
聽聞啊!何況我們離佛已經二千多年了!不過佛陀告訴我們「三世一切佛
,一切唯心造」。九萬人中的三萬人連聽佛的名都不曾聽過,像這樣雖然
與佛同世,也如同隔世,那有佛法?其他三萬人,雖曾聽聞佛名,卻沒見
過佛面,那又有什麼用呀!剩下的三萬人,雖見過佛,但是否能把佛的道
理領納於心呢?如此再三淘汰,剩下多少呢?如此「與佛同世」和「與佛
不同世」,也是一樣啊!

如果我們時時刻刻以心念佛,則佛在我心,把自己的心換成佛心,如此不
只可以「與佛同世」,而且還可以彰顯我們的佛性及佛的智慧。我常說,
不要輕視自己,因佛常在我們的心識裡,我們的心如果時時將佛的心、佛
的行為運用於生活中,佛已伴隨同行,怎會「生值佛世難」呢?



◆貴在聽於心用於行

現代的人,若有仰慕賢人的心,他就會用心地找,但要找到一位有學有德
者,有時候也很難。因為「真學」與「實德」不是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能
找到的。佛陀的教法,我們已聽過很多;佛的事蹟,我們也知道不少,若
能把聽來的道理用行為表現出來,那麼佛就時時在我們的心中、在我們生
活行動中了,佛說「生值佛世難」,這有沒有困難呢?只要佛心與我常在
,即與佛同世無異。

就像前面說過的「得睹佛經難」,我們要聽經、了解佛法,是不是很難呢
?以現在而言是很容易啊!到處都有人演講,並且是排場很大的佛法演講
。法師要講經時,大家都很踴躍去聽講,有時候是幾千人、幾萬人。但是
這幾千、幾萬人當中,到底有幾位真的把佛的教法放在心中,拿來運用呢
?如果人人聽了經,都能把它運用於日常生活,那我們的社會早就已經淨
化了!可惜的是聽了以後,沒有去運用;如此,即使聽過佛法和不聞佛法
的也是一樣。

現在的知識水準提高了,看經那會有什麼困難!學識這麼普遍,如果看了
經典,能如法修學,又能把它拿來日常生活中運用,那麼我們的眼睛所看
到的無一不是佛的行動,耳朵所聽到的都是佛的聲音一般;那我們「值佛
世」怎麼會有困難呢?不過現在的社會,偏偏就是離正法很遙遠,離聖人
賢人,像是隔了遙遠的世代一樣,不容易求得佛的教法。



◆慈濟護專學生令人愛敬

佛陀常常說:「適值佛法,曠劫難遇」,的確!我們得遇佛法是曠劫難遇
的呀!曠劫是很長遠很長遠的時間。不過佛陀又說:「瞬息之間,可以見
佛聞法──所謂見佛聞法一念間」,瞬息之間和曠劫難遇,這兩者是不是
差別很大呢?意思是說,如果我們不好好面對佛的教法真理,去身體力行
,那怕是與佛同世也和隔世沒有兩樣。反之,雖然我們離佛世幾千年,若
聽到佛陀的教法後,當下就能愛惜教法,拳拳服膺;在日常生活中去行佛
所行之行、說佛所說的話、懷佛所懷的心,若能如此,我們瞬息之間所遇
的都是佛法真理啊!

得遇真理且能體會真理,並不一定是要在幾歲的時候,或在什麼特別的環
境。此如說我昨天去參加護專開學前的會議,我聽到一位懿德媽媽向學生
們說:「星期天,我要回家時,在車上遇到我們的學生,我就問她們去那
裡?她們說:『我們去散播慈濟的種子!』學生們接著又向懿德媽媽說:
「我們和花師的學生去參加救國團的活動,和另外的一些學生,大家登山
之後,我們發現慈濟的學生非常受大家重視,我們一切的行為、言語、動
作,都很讓人肯定,我們現在才知道,身為慈濟護專的學生是很光榮的!
」又說:「在談話當中,我們都會把握機會,告訴他們慈悲喜捨的精神,
也常向他們說:『師公說的,要縮小自己、擴大心胸』,在外面參加活動
,大家都很愛我們;有些女同學就吃醋了,我們就告訴她們不要不平,也
不要吃醋,因為我們散播的是大愛、是清淨無染的愛,你們不必擔心。」



◆見佛聞法一念間

諸位!她們在這裡只有短短的四個月──一個學期的時間,她們就能把佛
教的精神,融會於慈悲喜捨的行動;和外面其他學校的人接觸,甚至可以
讓一切的行動,適合於慈濟的形象,並且散播慈濟的種子,表現那份慈悲
喜捨的大愛。她們年紀輕輕的,所以能接觸到佛法,是因為唸了慈濟護專
;在學校上課時,她們接觸到的多是專業知識,很少接觸佛法,但是她們
的心卻能在潛移默化中,融入慈濟和佛法,因而處於人群,會使人人敬愛
,她們接觸的時間並不很長呀!只要有心且能用心地接受,便是:己心和
佛心互相融通、身意會合,這叫做「見佛聞法一念間。」

學佛聞法時間不在久暫,離了佛心就變成曠劫難遇;若能會合佛心,瞬息
便能見佛,所以「生值佛世難」我想並不難。只要我們專心,便能於瞬息
之間見佛聞法,這完全只在一個「心」字。請諸位真正要多用心,聽了法
要真正吸收、放在心中,然後表現於行為,那麼見佛聞法並無困難啊!

今天農曆四月初八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誕日! 我們滿懷感恩的心情來紀念偉大的佛陀。恭迎 釋迦牟尼佛聖誕日 佛誕節快樂🙏浴佛節吉祥🙏 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海。五濁眾生離塵垢,同證如來淨法身

今天農曆四月初八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誕日!
我們滿懷感恩的心情來紀念偉大的佛陀。恭迎 釋迦牟尼佛聖誕日
佛誕節快樂🙏浴佛節吉祥🙏
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海
五濁眾生離塵垢,同證如來淨法身
-
第一瓢 願止一切惡,
第二瓢 願修一切善,
第三瓢 願度一切眾,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世界和平共處、 大家平安健康遠離一切苦難!
🙏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南無娑婆世界 三界導師 四生慈父。
人天教主三類化 身本師釋迦牟尼佛。

一心頂禮.🙏🙏🙏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願 佛陀的智慧法教,廣遍十方

https://www.facebook.com/175787942577898/posts/2285890828234255/

【浴佛節歷史起源及儀式內容】


浴佛節歷史起源及儀式內容

浴佛又稱灌佛,在古印度佛教中即為一種重要儀式,其源則在釋迦降生的歷史記載之中。據《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所記載,摩耶夫人懷胎臨近產期之時,路經藍毗尼園,行至無憂樹下(亦稱婆羅樹或波羅叉樹),誕生了悉達多太子,此時,難陀和優波難陀龍王(另一說有九龍)吐清淨水,灌太子身。這一歷史傳說在古印度時即已流行,近代在印度鹿野苑和阿摩羅伐底出土的佛傳雕刻,都有反映這種情景的構圖。後世浴佛是在佛陀誕生之日舉行。

在3000多年前的古印度(現尼泊爾),有一個富庶的迦毗羅衛國,國王稱為淨飯王。淨飯王有兩位妻子,一曰摩耶夫人,次曰摩訶波波提。淨飯王仁慈和善,善理國政,只可惜多年沒有子嗣。有一天,摩耶夫人夢見有一匹六牙白象進入她的身體,隨後就有了身孕。當時的印度有一習俗,女子在生產之前要回到娘家去。摩耶夫人也在此時動身回家。當她走到藍毗尼園婆羅樹下時,心中異常歡快。這時,摩耶夫人突覺腹痛,隨後太子降生。小太子生下來就會走路,雙腳各踩一朵蓮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地下,惟我獨尊。」這一天適逢中國農曆四月初八,即為佛誕日。是日,各地佛教信徒均雲集廟內,參加浴佛。在佛殿上,供奉著太子佛像,四眾弟子順序用小銅勺盛滿香湯浴灌太子佛。在此前後還舉行相關的法會,稱為「浴佛節」。

南傳佛教也非常重視這一節日。傣族全民族信仰南傳佛教,過節時,他們無論男女老少,都在清晨到各個佛寺中敬佛、齋僧,舉行送舊迎新的儀式,行浴佛禮,給佛像灑清水「洗塵」。而後便開始互相潑水,嬉笑追逐,進行放高升、賽龍舟、趕擺、丟包等活動,這就是著名的傣族潑水節(另有7女除魔的神話闡述潑水節的另一來歷)。藏傳佛教同樣重視這一節日,稱為「四月法會」,一般活動要延續好幾天,包括誦經、跳欠(也稱為跳布扎、跳法王舞、跳神等)、到各個佛殿拜佛等,而潑水的習俗,僅在年輕的小和尚之間進行。

 
歷史源起

顧名思義,佛誕即釋迦牟尼佛祖誕生之日。

如來生期,多有異說。雖則皆有理致,究不如周昭王二十四年者為恰當。即公元前1027年,農曆四月初八,佛祖誕生在北印度,有天上九龍吐出香水為太子洗浴。因此典故,便有了慶祝的重要內容之一:以香水沐浴佛身。所以,浴佛節又名佛誕節。

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佛教節日之一,是釋迦牟尼佛的誕辰日,又稱佛誕節,是從求福滅罪的一種宗教要求傳衍而來。中國東漢時僅限於寺院舉行,到魏晉南北朝時流傳至民間。浴佛時間在史籍中有不同記載。蒙古族、藏族地區以四月十五日為佛誕日,即佛成道日、佛涅盤日,故在這天舉行浴佛儀式。漢族地區佛教在北朝時多在農曆四月初八舉行,後不斷變更、發展,北方改在農曆十二月初八(臘八節)舉行 ,南方則仍為農曆四月初八舉行 ,相沿至今(俗稱「四月八」)。傣族的潑水節在傣歷六月(夏曆四月)舉行 ,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門寺院禮佛,就帶有浴佛的性質。

 
唐朝

佛光普照遍長安,吃齋誦經建寺庵。

居士男女多布施;為求來生結善緣。

相傳夏曆四月初八日為釋迦牟尼生日,佛寺常於此日誦經,以各香浸水灌洗釋迦之太子誕生像;紀念佛之誕生,稱為浴佛節。唐代佛教信仰極盛,長安善男信女多於此日施捨。此風迄宋明依然。《東京夢華錄》:『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禪院各有浴佛齋會,煎香藥糖水相遺,名曰浴佛水。』《日下舊聞考》:『京師僧人念佛號者,輒以豆記其數。至四月八日佛誕生之辰,煮豆微撒以鹽,邀人於路請食之,以為結緣。今尚沿其舊也。』

活動內容

有些寺院的浴佛方法還是與它的規定有所不同,大致說來這些寺院浴佛更側重於法會的儀規,具體分為四個步驟來進行。

第一,恭迎佛像。佛誕之日,僧眾搭衣持具上殿,按東西序位次分班而立。聞磬聲向上頂禮三拜後,六人出班恭迎佛像。二引禮執引磬,二執事托香盤,主法僧居後,侍者隨行,同聲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佛像從經樓上迎到大殿中,主法僧上香、展具、頂禮三拜,大眾一起唱贊:「稽首皈依大覺尊,無上能仁,觀見眾生受苦辛。下兜率天宮,皇宮降跡,雪嶺修因。鵲巢頂,三層壘,六年苦行。若人皈依大覺尊,不墮沉淪。」

 
第二,安座沐浴。大殿鐘鼓齊鳴,主法僧將佛像安座金盆中,然後上香、展具、向佛頂禮三拜或九拜。大眾同念《沐浴真言》,三稱「南無香雲蓋菩薩」,然後唱贊:「菩薩下雲中,降生淨飯王宮。摩耶右脅娩金童,天樂奏長空。目顧四方周七步,指天指地尊雄。九龍吐水沐慈容,萬法得正中。」

第三,祝聖繞佛。主法僧聞磬聲頂禮三拜,恭說頌詞。大眾同唱《佛寶贊》,接唱《贊佛偈》:「佛寶贊無窮,功成無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覺道雪山峰。眉際玉毫光燦爛,照開六道昏蒙。龍華三會願相逢,演說法真宗。」再唱:「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唱畢開始繞佛,邊繞佛,邊稱念:「南無娑婆世界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類化身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第四,回向皈依。繞佛後歸本位,先念《回向文》:「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然後唱《三皈依》:「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浴佛法會功德圓滿,引磬聲起,大眾齊唱:「浴佛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16475546595945/permalink/531867468390083/

農曆四月初八 佛誕吉祥 | 釋迦牟尼佛聖誕日,又稱浴佛節、灌佛會、華嚴會等等。在這一天,很多寺廟道場會以香湯沐浴佛像,做法會慶祝,所以又叫浴佛節。浴佛的意義就是洗除我們貪、嗔、痴的汙垢,淨化我們的身、口、意,希望人心向善,社會清淨安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農曆四月初八,
是佛教的盛大節日之一。

據佛經記載:
佛陀降生時,大地為之震動
天雨妙花,九龍吐水,沐浴其身
為此,後世人們為紀念佛陀聖誕

每於農曆四月初八佛誕之日
大眾以諸香制湯於金盆,挹湯以灌浴佛子,故佛誕日也稱浴佛節。

釋迦牟尼佛聖誕日,又稱浴佛節、灌佛會、華嚴會等等。在這一天,很多寺廟道場會以香湯沐浴佛像,做法會慶祝,所以又叫浴佛節。浴佛的意義就是洗除我們貪、嗔、痴的汙垢,淨化我們的身、口、意,希望人心向善,社會清淨安寧。

釋迦牟尼佛,兩千五百年前,出生於北印度的迦吡羅衛國,是國主淨飯王的太子,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佛教創始人。

他的母親是摩耶夫人,來自於鄰近的拘利國,是善覺王的妹妹。淨飯王和摩耶夫人結婚後,夫妻恩愛,可惜多年並未生育,大家都在盼望著太子的降生。傳說在一天夜裡,摩耶夫人夢到一頭六牙白色大象降臨到自己的房間,至此才有了身孕。印度女人有回家生孩子的傳統,於是摩耶夫人就在眾人的陪伴下,啟程回老家天臂城,在途徑開滿鮮花的藍毗尼園時,太子就降生了。

太子出生七天後,母親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由他的姨母波闍波提夫人撫養成人。

悉達多太子天資聰明,心地善良,到十二歲時,就已經博學多才,無論學問還是武術,都已經出類拔萃,成為一名優秀的少年,十六歲時,娶了表妹耶輸陀羅為妻。作為太子,悉達多整日生活在宮廷之中,生活相當優越,可是後來發生的幾件事,讓他改變了人生觀。

這事源於太子的幾次出城遊玩。太子久居宮中,想出外散散心,可是出去了好幾次,每次都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為什麼呢?因為在這幾次出外遊玩的過程中,太子分別看到了人類衰老、生病、死亡的真實現狀,這在宮中是看不到的。

太子認識到沒人能夠逃避這些苦難,所以感覺很痛苦。

後來遇到一位出家的修道人,太子就決心離開自己的王國和家人,也成為一個出家修道者,幫助一切眾生以及自己解決生老病死的煩惱。

太子出家後,到處尋師訪道,學會了很多修行的方法,經過六年的苦苦修行,身體變得枯瘦如柴,卻始終不能從困惑迷茫中解脫出來,還是沒有找到真正解脫煩惱的辦法。

這時悉達多太子認識到,自己的苦行是沒有意義的。於是到尼連禪河洗去了在身上沉積六年的汙垢,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養,恢復了體力。

無奈中的太子,來到一棵畢缽羅樹下,以吉祥草鋪地,作為金剛寶座,然後盤腿而坐,端身正念,靜心默照,入住禪定,經過七七四十九日,夜睹明星,豁然開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證得佛果,世稱釋迦牟尼佛,這棵畢缽羅樹也被後人稱為菩提樹。

達悉多太子成佛後,先去找淨飯王為他派來的五位家臣,向他們傳授了自己悟到的佛法,這是佛陀最早的弟子,稱為“五比丘”,這是佛教最早的僧團,也是佛教成立的標誌。

從此釋迦牟尼佛開始了他四十九年的弘法之路,僧團規模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廣,成為影響世界的人類導師。

浴佛節的精神

佛陀的誕生為世間帶來清涼的佛法,更為迷失的眾生找到一條解脫之道,因此在佛誕日,我們舉行浴佛法會,來慶祝佛誕與感念佛恩。

浴佛的涵意,是以佛的智能光明、慈悲仁愛,沐浴自己。同時亦提醒自己外離身垢、內離心染,時時刻刻保持身心清凈,以此啟發內心的慈悲與智能,時時以承續佛法慧命為業,讓佛的慈光永照人間,這就是浴佛的真義。

浴佛的意義

凈化個人的身口意,當我們手持凈水向悉達多太子像沐浴時,內心應當誠懇祝禱,唱頌「我今灌浴諸如來,凈智莊嚴功德聚,五濁眾生令離垢,願證如來凈法身」,願袪除貪慾、瞋恨、愚痴的污垢,讓自性身行、語言、心意都能保持潔凈,希望社會清凈安寧,沒有暴力、詐欺、邪惡等事件,環境能夠優美清凈。

並且藉著浴佛的功德,凈化自己的煩惱塵垢,美化社會國土,轉五濁惡世為清凈的凈土,導邪曲人心為善良菩提,這就是浴佛的真正意義。

浴佛,象徵著我們洗去內心的污垢,使我們心靈得到凈化,顯現每一個人本來具有的佛性,典禮的儀式是為提醒我們紀念佛陀的偉大,用儀式激發我們對佛法的敬仰,修學的熱忱,這才是佛陀化世的本懷。

浴佛的功德和利益:

一者、常有慚愧。
二者、發凈信心。
三者、其心質直 。
四者、親近善友。
五者、入無漏慧。
六者、常見諸佛。
七者、恆持正法。
八者、能如說行。

九者、隨意當生凈佛國土。

十者、若生人中,大姓尊貴,
人所敬奉,生歡喜心。

十一者、生在人中,自然念佛。

十二者、諸魔軍眾,不能損惱。

十三者、能於末世,護持正法。

十四者、十方諸佛之所加護。

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身。

據《浴佛功德經》
中記載,其利益有:

1.現受富樂,無病延年。

2.於所願求,無不遂意。

3.親友眷屬,悉皆安穩。

4.長辭八難,永出苦緣。

5.不受女身,速成證覺。

如何浴佛

《浴佛功德經》中記載:

1.以牛頭栴檀、白檀、紫檀瀋水,薰陸鬱金香,龍腦香,零陵藿香等,放於乾淨的石上磨成泥狀製作香水,置於乾淨的容器中。

2.以好的土做壇,可以方,可以圓,大小皆可,隨之變化,上置浴床,中間安置佛像。

3.以其香湯沐浴,再以清水重沐,所用之水必須乾淨。

4.兩指瀝取香水自頂上灌,此水又稱吉祥水。

5.手要輕,不要讓凈水濺出腳踏。

6.用軟毛巾將佛像拭凈,並燒好香,遍薰四方。

浴佛贊

我今灌沐諸如來,
凈智功德莊嚴聚,
願彼五濁眾生類,
速證如來凈法身。
戒定慧解知見香,
遍十方剎常芬馥,
願此香菸亦如是,
無量無邊作佛事。
亦願三塗苦輪息,
悉令除熱得清涼,
皆發無上菩提心,
永出愛河登彼岸。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https://www.facebook.com/1809154375/posts/10217076044412469/

農曆四月初八 佛誕吉祥

04 Gentle Glory

🎊農曆四月四日 恭迎文殊菩薩聖誕🎊

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四大菩薩是文殊、普賢、地藏、觀音,其中文殊菩薩代表智慧。在《維摩詰經》中提到,有一天維摩詰大士稱病在家,釋迦牟尼佛請眾弟子代表前往探病,竟然沒有一位弟子敢去,最後只得請智慧聞名的文殊菩薩代表佛陀去探望,因此展開了一場殊勝的法席,當時與會的無量大眾,個個法喜充滿,得大利益,信受奉行。

🔸了解更多 https://www.hwadzan.com/archives/48963

#文殊菩薩聖誕 #智慧第一 #諸佛之師 #華藏淨宗學會

https://www.facebook.com/148074648697450/posts/2094457857392443/

文殊菩薩(梵語:मञ्जुश्री,悉曇文:𑖦𑖗𑖿𑖕𑖲𑖫𑖿𑖨𑖱,拉丁轉寫:Mañjuśrī),又稱文殊師利菩薩、曼殊室利菩薩、聞隨師離菩薩[1],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妙樂」(英文:Gentle Glory);Mañju,音譯爲「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śrī,音譯爲「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故亦稱妙吉祥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