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萬行 six paramitas


何謂六度萬行,六度波羅蜜,六度萬行故事,菩薩六度萬行,行六度波羅蜜,六度萬行法英文,六度萬行法,六度萬行法的由來,六度萬行慈濟,六度萬行專案,

布施度慳貪(佈施波羅蜜)
持戒度邪淫(持戒波羅蜜)
忍辱度瞋恚(忍辱波羅蜜)
精進度懈怠(精進波羅蜜)
襌定度散亂(禪定波羅蜜)
智慧度愚癡(智慧波羅蜜)

轉貼自:佛學常識課本 李炳南老居士著述

五乘佛法,人天二乘止是世法,不了生死;聲緣二乘,雖為出世間法,卻惟自了,未能度眾,仍非究竟;真能上弘下化,廣度群生,悲智雙運,福慧齊修,圓滿佛果的,就是菩薩乘——修「六度萬行」之法,這也才是佛陀說法之真正本義。

六度,即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種法門。度,梵語波羅蜜,新譯為到彼岸,謂行此六法,能令眾生,度生死流,到涅槃岸。本來,行菩薩道,就是志在利益眾生,圓滿佛果,固當統修一切上求下化之法;若略則約為「六度」,廣則總攝「萬行」。分別解說如下:

甲、六度

一、布施度 梵語檀那,此云布施,謂布己所有,施與眾生。所謂未成佛道,先結法緣;是故,菩薩利益眾生,檀那為先。

略分三種:(一)財物布施,指以飲食衣服、田宅珍寶、乃至妻子身命,一切所有內外之財,能施與所需的眾生,稱為財物布施。譬如釋尊往昔投身飼虎、代鴿餵鷹。這可以資助眾生的身命。(二)諸法布施,將自己從經論中,及善知識處,所學世出世法,以清淨心,為人演說,是為諸法布施。譬如孔子講學,釋尊說法。這可以資助眾生的慧命。法華經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故金剛經說: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三)無畏布施,指對遭遇災難危苦心生恐怖者,能為解除,使得無畏,是為無畏布施。譬如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故世號為施無畏者。這可以資助眾生的心安。

約功德言,能行布施,即可除怨,蓋行施就是廣結善緣,故自然無怨;否則,一家飽暖千家怨,財聚則民散,不免橫結惡緣。且行施者,並不致因而缺乏;老子云: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四十二章經云: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約對治煩惱言,則可去除貪慳之障。貪是求其所無,慳是吝己所有,此是煩惱障之根本;行布施法,能破除之。昔釋尊說法,有持華供佛者,佛令放下,其人既置華已,佛仍令放下,其人不解,佛言:放下汝之煩惱。世間之人,屢貪著五欲六塵,故纏縛三界;果然看破放下,自可自在解脫。

凡學佛者,人人皆可隨分隨力而行布施,有錢者固可出錢,無錢者亦可出力,無力者但見他行善,出口讚歎,乃至念念發心隨喜功德,豈不也是方便布施?

二、持戒度 梵語尸羅,此翻為戒。持是持守不犯,戒有三聚淨戒。戒乃正順解脫之本,遺教經云:於佛滅後,當尊重波羅提木叉。菩薩之人,既已布施一切,捨欲出家,當受菩薩戒法,故列在次。

三聚戒者:(一)攝律儀戒,律是律法,儀是儀則;所制律法,以防遏過非,因而立身之儀則,稱為律儀。此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一切之戒律,重在止惡防非。(二)攝善法戒,指以修一切善法為戒者,重在修習善法。(三)饒益有情戒,指以饒益一切眾生為戒者,重在化度眾生。

約功德言,能持戒者,當下即得清涼(尸羅又翻清涼),將來必獲解脫(波羅提木叉即翻解脫) 。世間凡夫,三業多惡,所以身心熱惱,生死疲勞;菩薩持戒,三業清淨,故得清涼,斷煩惱惑,故獲解脫。

約對治言,則可去除惡業之障。經云: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 而戒正以防止為義,能防惡律儀無作之非,能止身口意三業之惡。

佛言:佛在世間,以佛為師。佛不在時,以戒為師。是故,學佛之人,應當尊重嚴持戒律。昔釋迦尊為須陀摩王時,為持不妄語戒,乃親身赴死,故得圓滿六度之行。而波羅脂國之二比丘中,其一比丘亦為持不飲蟲水戒,寧願渴死,因此得生忉利天上,天身具足,先到佛所,而得法眼淨。是故經云: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聞此,寧毋勉哉!

三、忍辱度 梵語羼提,此云忍辱;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辱之境,謂內心能以安忍外所辱境。學佛之人,為護戒法,縱有罵打,亦當默受而不報,故第三修忍辱度。

亦分三種:(一)耐怨害忍,指對於眾生之瞋罵打害,種種逆境,能忍而不生瞋惱;乃至對於眾生之恭敬供養,種種順境,能忍而不生驕逸。此是觀人而忍。(二)安受苦忍,指對於世間之寒熱、風雨、饑渴、衰老、病死諸苦,能忍而不退修行。此是觀法而忍。(三)諦察法忍,指對於佛法之無生深理,諦觀諸法,緣生性空,能以安住不動。此是觀空而忍。

約功德言,以能忍故,護戒清淨,則無過失;又以忍故,所修善法,通能成就。約去障言,可以對治瞋恚之病;瞋為三毒之一,經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又云: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這是修行大障,修忍辱度,即可去之。

諺云:萬事成於忍。書經亦云:必有忍,其乃有濟。如韓信能忍胯下之辱,故立大漢勳功;而蘇秦能忍錐刺之苦,終掛六國相印。求諸世法尚然,何況修出世法?故我釋尊,昔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絲毫不瞋不動,乃能成就大道。

四、精進度 梵語毗離耶,此翻為精進。精言精純,指心無惡雜;進是昇進,謂身不懈怠。本來菩提路遠,若是一味忍辱,則嫌消極,故須抖擻精神,勤行修斷,使晝夜無虧,速還家鄉。

可分三種:(一)披甲精進:菩薩發心,不怕困苦,勇往直前;譬如戰士,而披鎧甲,自然有恃無恐。此重在自行。(二)攝善精進:佛事門中,不捨一法,俗云:不以善小而不為。大小諸善,勤行不倦,是謂攝善。此兼重兩利。(三)利樂精進:自己未度,先求度人,這是菩薩本願;故能利益勸化,不疲不厭,是為利樂。此則專重化他。華嚴經載普賢菩薩廣修行願 ,一一皆作是言:「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行願(禮敬乃至回向)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行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此可謂真精進矣!

約所得功德言:能行精進,自然善法日增,速得成就;故釋迦尊以精進故,超越九劫,在彌勒前,先成佛道。又可得不退轉,退轉為學佛通病,故經上說:初發心菩薩,魚子菴羅華,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昔舍利弗,即以乞眼因緣,一念退心,遂使五百世不聞大乘佛法。若行精進,則得不退。

約對治煩惱言,則可去除懈怠之障。懈是身行懈廢,怠是心行怠惰。八大人覺經云: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古來祖師大德,成就皆由精進。例如迦葉尊者,頭陀苦行,雖年老而不捨;乃至佛憫之,勸稍自逸,而尊者苦行如故,佛乃歎曰:汝可為一切眾生依止,如我住世無異。又脅尊者八十出家,人譏其衰老,遂發誓曰:若不通三藏,不得三昧,終不以脅著席;乃晝習教理,夜修禪定,果三年有成。若如近代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則一住普陀,曆三十年,從不下山,故能閱藏三遍,念佛功深。夫世間俗人為求功名學問,尚有囊螢映雪,掛角負薪等勤行, 況乎為佛弟子欲尋出要,寧不精進?黃昏偈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吾人誦此,豈無省思?

五、禪定度 梵語禪那,翻為靜慮。靜指心體寂靜,慮是審察思慮:若能心止一境思維研修,則得三昧 (三昧即是正定),故曰禪定。菩薩講究福慧莊嚴,前四度偏修福。後二度偏修慧;而入定乃發慧前導,故列第五。

概分三種:(一)世間禪,謂色界無色界之四禪八定,此為凡夫所行禪。(二)出世間禪,如六妙門、十六特勝,觀練熏修等,為超出三界之大小乘禪定。(三)出世間上上禪,如自性等九種大禪,此為佛之大定。若如淨土念佛法門,經上稱為「無上深妙禪」。

約功德言:精修禪定,始則引發靜慮,終則開悟見性。既入禪定,自可靜止不動,不為妄境所牽;亦可觀照分明,不起虛妄分別。昔釋迦尊,以入深定,故能不為波旬魔兵所害,魔女所嬈,終得悟道。是故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約對治言:能去散亂之障。凡夫之心,攀緣五欲六塵,如上樹猿,似脫韁馬,到處流蕩,刹那不住,是故修行難成;苟入三昧,自然不亂。

學佛之人,縱然未能現證三昧,平時歷境鍊心,亦當須具定力。所謂八風吹不動,或利衰、或毀譽、或稱譏、或苦樂等境現前,還是要一句彌陀,一直念下去。

六、般若度 梵語般若,或翻智慧。謂通達諸法之智,及斷惑證理之慧。但以智慧輕薄,不能稱合般若深重,故通常不翻,此名生善不翻。這是修行最終目的,故列在後。

分為三種:(一)實相般若,實相即眾生本具真如,離一切虛妄相,為般若之實性。這是所證理體。(二)觀照般若,指觀察照見實相理體之般若。這是能證實智。(三)方便般若,指分別諸法之一切言教,這是化用權智。

約功德言:因修般若,以觀照而證實智,則得大覺悟,究竟成佛;而以實智施用權智,則能出善巧,廣度眾生。

約對治言:則去愚癡之障。愚癡無明,為一切煩惱根本;而智慧之斷愚癡,則如光明能破黑暗。

初學佛者,固然未能即斷無明,而待人接物,亦當時用理智,不可感情衝動;二六時中,辦一切事,也要念念在道,毋忘菩提。

乙、萬行

萬行是概稱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一切善行,細說不勝其繁,統收不離四大綱要。

(一)度無邊眾生:眾生者,狹義限指六道凡夫,廣義兼括三乘聖人(聲聞、緣覺、菩薩)。(二)斷無盡煩惱:煩惱包括見思惑、塵沙惑,以及根本無明惑。(三)學無量法門:法門有三十七道品,乃至八萬四千法門。(四)成無上佛道:佛道且分藏、通、別、圓四類,無上佛道,是指斷盡四十二品無明之圓教佛,尚非別教佛,何況藏通佛果?

此四大綱要,即名四弘誓願。弘指大心普遍,誓指自制其心,願則志求滿足。這是一切菩薩想要圓滿佛道,必發的通願。

如上所說,菩薩既發廣大心,又能普修六度萬行,以行山而填願海,漸漸福德日增,智慧日長,經三大阿僧衹劫,最後福慧兩足,圓滿成佛,這就是菩薩乘的辦法。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玄奘法師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注音:
般若:ㄅㄛ ㄖㄜˇ
菩提薩埵:ㄆㄨˊ ㄊㄧˊ ㄙㄚˋ ㄉㄨㄛˇ
罣:ㄍㄨㄚˋ
涅槃:ㄋㄧㄝˋ ㄆㄢˊ
阿耨:ㄚ ㄋㄡˋ
密咒之梵音:
ㄍㄚ ㄉㄝ ㄍㄚ ㄉㄝ
ㄅㄚ ㄌㄚ ㄍㄚ ㄉㄝ
ㄅㄚ ㄌㄚ ㄙㄢ ㄍㄚ ㄉㄝ
ㄅㄛ ㄉㄧ ㄙㄈㄚ ㄏㄚ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sūtra)是闡述大乘佛教的空和般若思想的經典,又稱《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心經》。本經是大品般若及小品般若的實相教理,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加以濃縮後成為二百餘字的極精簡經典,因此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

概論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般若經》的重點都在裡面,其中「般若波羅蜜多」(梵文:Prajñāpāramitā)直譯為以佛法的智慧到達生死解脫的彼岸,代表由文字聞修而親證般若智慧,超越生死苦海,到達不生不滅的究竟解脫境界。

心(梵文:Hṛdaya),原義為心臟,與意識心(巴利文:Citta)不同,在此是心要或心髓之意。日本學者福井文雅,考證「心」(梵文:Hṛdaya)有密咒、真言、陀羅尼的含意,因此可譯為心陀羅尼、心咒。支謙譯本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咒》。梵文本中,又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陀羅尼》,藏文本稱《薄伽梵母說般若波羅蜜多心要》,皆不稱為經(sūtra)。主要是因為此經為觀自在菩薩教導如何修習般若的總持陀羅尼,因其不是由釋迦牟尼佛所說,故不稱為經。但是漢譯本中,因漢地習慣,重要經典皆被稱為經,故被冠上「經」字。

《心經》經文結構之來源,大部分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觀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習應品第三)。「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一段,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勸持品第三十四。咒文則出於《佛說陀羅尼集經》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羅尼第十六。故《心經》是出自《般若經》的精髓,附加密咒真言,同時奉請觀自在菩薩為其說法主,才完成現今《心經》組織的型態。

《心經》是所有佛經中翻譯次數最多,譯成文種最豐富,並最常被念誦的經典。有廣本及略本兩種本子。廣本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略本只有正宗分,鳩摩羅什與玄奘譯本皆是略本。漢傳佛教中《心經》常見的版本為玄奘譯本,共260個字,其經文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直明「第一義諦」,集中展現了般若學的精髓,是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之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句即出自該部經文,闡明五陰(色受想行識)乃至十八界萬法,與諸法空相(沒有獨立、常存不變的自性)實乃不一不異之中道。

起源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宣說四聖諦,以「苦集滅道」之教義教導眾生,修解脫道。滅諦就是涅槃。解脫道的「涅槃」,指苦的滅盡,包括煩惱的滅盡(有餘涅槃)與五蘊的滅盡(無餘涅槃)。第二轉般若無分別智法輪,藉由對空性的認知,說明煩惱是可以斷除的,從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無自性。第三轉善分別法輪的唯識諸經《解深密經》、《如來藏經》、慈氏菩薩的《相續本母經》,詳細說明真心如來藏的體性是常住不滅、離六塵之見聞覺知,惟明惟知,唯證乃知,具有原始本地之風光,謂智慧之德相。

《般若經》及諸部般若,為佛陀在二轉般若無分別智法輪時所宣說,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佛陀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系列中常提到般若的重要,更譬喻「般若」為佛母,能生一切佛法。

《般若經》的內涵以空性為主,大乘菩薩透過對空性的了解能斷除煩惱障而可證得但不入小乘的無餘涅槃,即聲聞及緣覺的菩提果位;大乘菩薩也能夠透過對空性的認識,具足圓滿修證一切種智,再加上福德資糧的圓滿,能徹底斷除所知障而獲得大乘的佛地無住處涅槃,即無上的菩提果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即是《大般若經》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義皆設於此經[6],故名為《心經》。

佛說《心經》的緣起,是在靈鷲山中部,為諸菩薩聲聞弟子所圍繞,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蜜多、專注思惟觀修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心經主要內涵是舍利子與觀自在菩薩有關諸法空相的問答。佛出定後,認可菩薩所說,歡喜讚嘆。

心經內涵可分兩種,顯義與隱義。顯義為觀空正見,為龍樹菩薩的《中論》所闡釋。隱義則為現觀道次第,間接顯示性空所依的有法,為彌勒菩薩所造的《現觀莊嚴論》所詮釋。

《大般若經》中所開示之般若法門是專為已發菩提心之眾菩薩們所宣說的。其最重要的觀念,在於以般若空智慧來覺悟諸法皆是空相之實相,不會因已體證空性、可進入卻不入涅槃而自願生生世世輪迴生死救度眾生,其行為看似有違一般所認知的脫離輪迴觀念,而實際上這才是《大般若經》開悟菩薩的主旨所在。因為以慈悲喜捨之心平等救護一切眾生才是真菩薩行,而自己逃離生死輪迴卻棄眾生於不顧則有違菩薩自度度他之初衷誓願。

在《大般若經》中數度出現「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求趣無上正等菩提」與「觀諸法皆空,不捨一切有情」字句。此即表示若離開對眾生的慈悲濟度,則一切修行的意義則大打折扣,不能最終成就無上菩提正果。

版本
《心經》是所有佛經中翻譯次數最多,譯成文種最豐富,並最常被念誦的經典。有廣本及略本兩種本子。廣本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略本只有正宗分,鳩摩羅什與玄奘譯本皆是略本。至今仍不斷有新的譯本出現,下面列出部分重要版本。

引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你把《心經》傳發一次,等於抄經一萬次的功德!

周潤發拜見淨空老法師, 裸捐56億, 內心話曝光 :「錢不是我的,我只是暫時保管它」「放開手,你擁有的是一切!」

佛教,周潤發拜見淨空法師,裸捐56億,內心話曝光

周潤發拜見淨空老法師, 裸捐56億, 

內心話曝光 :

「錢不是我的,我只是暫時保管它」

「放開手,你擁有的是一切!」

Master Chin Kung - Chow Yun Fat

https://youtu.be/ROX8EYujeIU

妙語禪心,Master Chin Kung,Chow Yun Fat,

李嘉誠豪擲1000萬助力“香港奇蹟”!這樣的地方人間太少了!


李嘉誠豪擲1000萬助力“香港奇蹟”!這樣的地方人間太少了!

https://youtu.be/xoZrgYTr6mg

#秘史趣聞#李嘉誠

留言:

阿弥陀佛,功德无量,随喜赞叹🙏🙏🙏😌

这也是佛法的一部分,阿弥陀佛!

謝謝,阿弥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真是人間菩薩

感恩 阿彌陀佛

隨喜功德 稱讚如來

很棒的一集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惜食堂

刀郎--大陸歌手,母親希望他把《金剛經》譜曲,讓不喜歡佛經的父親也能有因緣接觸大乘經典。因此發願,若不完成《金剛經》譜曲,就不再創作,從此在樂壇消失了十幾年,譜寫了這部磅礡大氣的曠世經曲,震人心弦。

刀郎--大陸歌手,母親希望他把金剛經譜曲,讓不喜歡佛經的父親也能有因緣接觸大乘經典。

因此發願,若不完成金剛經譜曲,就不再創作,從此在樂壇消失了十幾年,譜寫了這部磅礡大氣的曠世經曲,震人心弦。

為了唱誦時的流暢,刀郎幾乎把整部金剛經背誦下來,成就了這一部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金剛經唱誦。

請準備好50分鐘的時間靜下心來好好聆聽這一部曠世巨作。深深隨喜…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273226272/posts/4936525633033162/

刀郎--大陸歌手,母親希望他把《金剛經》譜曲,讓不喜歡佛經的父親也能有因緣接觸大乘經典。因此發願,若不完成《金剛經》譜曲,就不再創作,從此在樂壇消失了十幾年,譜寫了這部磅礡大氣的曠世經曲,震人心弦。

龍德 上師:三世因果三日還

 
龍德 上師:三世因果三日還 Repay the karma of three times in three days.

觀看次數:350,936次 • 2014年2月1日 • 

內容開示到 范聖杰講師的「愿力與業力」 公案,

三百年前與同鄉到外地販賣私鹽,衣錦還鄉途中,貪心起殺害這三位同鄉。

今生冤親債主找上他索報,所幸因他大學四年住在佛堂,做了許多佛事,一百多位佛菩薩幫他跟冤親債主求情,讓他三世因果,用三天受地獄餓鬼道的折磨來償還了結。

人生都要追求利益安樂,眼前的利益安樂若拿來享受、受用,那不是真智慧,受用現在的福德,只是受用宿福,宿世的福報,過去至今天以前的福報。

受用宿福實為衰相
如我們今天為人所享受的一切謂之「人福」,人福若消盡則不能再為人。

所以受用宿福實為衰相,而一直在利益眾生、一直在布施行善的人,則是在培福、造福,這將會有美好的未來,將招感來幸福安樂。

佛教,真實故事,心得

【竭誠邀請您護持觀音山弘法聖業】

讓更多人改變命運得妙智慧!


▍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
全球資訊網: http://fazang.org/

▍訂閱觀音山YouTube頻道

▍追蹤觀音山 法藏吉祥洲-好文分享
Facebook:

Instagram: 

▍觀音山 素食料理簡單做

▍聯絡觀音山
電話:+886 4 22053818
地址:台中市北區忠明路424號14樓之2